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 ,研究劳动力问题需要跳出“劳动力商品”的窠臼 ,从“劳动力产权”角度 ,在由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所组成的生产总过程中加以考察。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本的存量不断增大 ,劳动力产权相对于物质财产权的地位还会不断提高 ,从而 ,劳动力产权将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概念。劳动力产权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点。用劳动力产权还可以较好地协调、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企业物质资本保值增值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劳动解放”既是社会主义独特的规范要求,也蕴含着变革社会的实践目标。霍耐特通过对现代劳动关系的规范性重构,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解放”的消极意义,肯定了在当代坚持“劳动解放”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早期他将劳动视为道德主体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并将消极的劳动感受视为潜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反抗要求;后期他指出,虽然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包含了对社会自由的承诺,但这些承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错误地“倒退发展”,这种倒退对于指认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义性提供了依据。霍耐特对劳动解放的规范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肯定了争取“劳动解放”对于扩展社会自由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地遇到各种“经济陷阱”其中“就业陷阱”就将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而呈扩大的趋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同是两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劳动力又是一切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因为劳动者积极性发挥的程度决定着经济效率的高低,所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关键是要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劳动力。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C:V)的理论,就充分揭示了劳动力资源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而…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共享经济的典型模式定义为:以Uber和Airbnb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在线平台不再需要购买固定资本和雇佣劳动,而是重新将个人生存资料商品化而盈利。这种模式起源于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政策下资本和劳动力过剩危机,因此,其本质仍然是以货币计算的商品和服务交换体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为缓解这两重过剩危机,资本主义通过创造新的劳动形式、扩展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不断加剧工人异化等方式试图将剩余价值过程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新领域。共享经济内嵌着原始积累的形式,成为资本进一步攫取剩余价值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花费了四十年心血所撰著的《资本论》,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作指导,从资本主义最简单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揭示出现代社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哲学笔记》409页)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发现和揭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的规律,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规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规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各集团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引起工资平均水平的提高,而是引起这个水平的降低”,因为,“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仅没有下降,相反,却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美国的情况便是这样(参见表一)。现实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的事实,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和研究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问题。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①这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劳动力市场”这一概念之后,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一原本很明确的问题开始有了不同的争议。其中,主张劳动力是商品的人认为,“劳动者是主人与劳动力是商品二者是统一的,并存不悖;劳动力必然成为商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哈耶克的默会知识理论揭示出默会知识是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在人和社会的生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有序协调发展的知识和文化根基,应当以个人默会知识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作为判定社会运行机制合理性的依据。当前,我们应当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的有机统一来完善理性,在人们的交往实践中汇聚默会知识,实现科学知识、道德知识、审美知识的共同增长,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汇聚默会知识和完善理性相结合,克服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的现代性困境,构建当代中国知识型的合理化社会,增强创新驱动,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相似文献   

9.
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默会知识理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理论界的一种知识论。文章概述了默会知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教育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在默会知识理论视野中,应尊重学生的默会知识,重新诠释“掌握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通过默会知识发现问题的意识并重新认识学徒制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析我国的“教育过度”假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析我国的“教育过度”假象陶娅莉,华云岚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有一个“教育过度”(over-education)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国就业劳动力分为正规部门劳动力(由受雇于公司、政府机构的雇员组成)和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如农民、个体户、临时工等)。...  相似文献   

11.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于“无厘头”影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很多,但却少有涉及穿插“无厘头”桥段如何对影片造成影响以及如何形成最终审美效果等观影过程的探讨。自电影符号学之后开始出现影片细读和精神分析取向,而德勒兹哲学则试图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模式进行改造,将电影的观看视为强度流的物质实践活动。基于此,“无厘头”电影的观看可以看作镜头流与观看的观众身体流的汇合。把镜头流视为叙述文本,通过内在于文本的叙述逻辑(符号意指链的断裂/重组)之间张力的解读,在大量的镜头分析中总结出影片穿插“无厘头”桥段、形成审美效果的规律,并在三阶段的区分中分析张力强度与剧情认同程度关系所造成的影片整体审美效果变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概念,“数字化经济”比“数字经济”更准确,与之相关的一组基本概念是“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即数字化的信息。数字化经济的技术体系包括信息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传输和应用等基本环节和方面的技术,每个环节和方面几乎都有核心技术,也有一些是通用于各环节各方面的综合性核心技术。在发展数字化经济过程中,不要把数字化经济理解为是对既有经济体系的取代,其作用只是提升和改造;不必担心数字化经济会“排挤就业”,减少对产业工人的需求;要避免热衷于造概念、炒概念而不注重实质性进步;要避免技术创新的路径锁定而落入“跟随创新陷阱”,力求另辟技术创新的新路径和“弯道超车”;要避免数字化技术的滥用而落入“智能化陷阱”。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其斗争性表现为对立和替代关系,其同一性表现为继承和借鉴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上升。科学地把握二者的同一性,是正确处理“两制”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概念关涉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当年,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运用,是从否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出发的,也是与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目标模式相联系的;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要求对此重新认识,其关键是恢复马克思“劳动力”概念本来具有“人力”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创新的机制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们这里所谈的"知识创新",可以涵盖技术创新增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也不对"发现"(discovery)、"发明"(Invention)和习惯上所称的"创新"(lnnovation)作严格的区分,只注重它们的共性,即创意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自从科学哲学家、物理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提出了意会知识(tacitknowledge)的概念以后,人们日益认识到,以前的知识观应该扩大。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有两类,即可编码的知识(codifiedknowledge)和意会知识。知识创新意味着这两类知识为创新。由于构成这两类知识的知识单元木同,所以创新的涵义也大…  相似文献   

17.
黄湘中 《兰州学刊》2011,(7):1-5,10
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大于自身价值的特殊属性;劳动力价值一般是按资本获利多少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的,由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劳动力价值的高低。劳动力使用价值来源于体力和脑力消耗以及知识和技能增长,可以无止境提高,形成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生产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力与劳动的不同概念,指出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与资本交换并创造价值。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就是劳动的物化,就是价值的创造”。因此,价值源泉不是抽象劳动,而是劳动力使用价值。长期以来,“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被视为价值源泉的定义,它与“价值是抽象劳动”发生矛盾,应予扬弃。  相似文献   

18.
正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论断所经历的曲折一样,“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也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走来。面对“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是徘徊还是争论,是犹豫还是实践?改革14年启示我们:对任何新事物都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理论上阐明新事物。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为什么说劳动力仍是商品,社会主义劳动力与资本主义劳动力的商品区别是什么:如此等等,都需要理论的回答。特别是在当前,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改革事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劳动价值论分析劳动性质、内容的变化趋势,揭示人力资本对劳动力价值决定论的补充意义,尤其是知识在创新活动中重要作用,表明劳动价值具有更大的实现形式和新的方式。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社会中预示着传统产业和传统生产方式将被取代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学中,一些人常常会提出关于可能性的问题,或如何理解催生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的社会过程,尤其是如何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全局性的”社会过程。从迪尔凯姆(Durkheim)到布迪厄(Bourdieu),用“决定论者”(determinist)这个词来描述这些人或许更为恰当。现今的决定论者的特征可以被归为反个人主义(anti—indi—vidualism),他们并不将个体视为社会的资源,如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将一个个个体视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个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