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代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变革有不同的路径,其中租借地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变革有的有明显的移植和独创的特征,有的则有明显的"二元化"特征。青岛和威海均为租借地城市,前者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系统、完备,后者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中、西因素并存,不同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体现了不同的传统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土地利用管制应着眼于三大目的:保障土地的生产功能;促进土地协调城乡发展的功能;重视发挥土地的生态功能。这三大目的的实现需要建立并坚持土地利用管制的基本原则,并以此指导、检视我国土地利用管制制度的创设与落实。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树立正确的土地利用伦理观,保护土地资源,是人类的神圣职责。本文考察了我国传统土地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分析了现代土地利用伦理学的发展概况;通过研究我国土地利用伦理选择的现实环境,提出建立具体的运行机制,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规范切实落到土地利用决策和社会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地区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镇化地区乡村土地利用效益,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广州市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角度共选取9个指标构建乡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广州乡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结果表明,2003~2011年以来,广州市乡村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由极不协调向高度协调演变,其中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长最快,乡村土地利用正经历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增长缓慢,土地利用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尚未同步转化为社会效益,影响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百强县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呢?显然对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进行内在关系的分析是必要的。本文通过对百强县的土地利用指标与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土地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调整土地政策、完善土地制度、强化市场管理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匈牙利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中匈有过相似的经济体制背景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历程,研究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分析了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演变过程,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效率、问题与发展趋势,土地市场发展,土地管理的主要法律,土地管理体系,以及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行土地税完善之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税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抑制土地投机行为,调节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作用显著。我国现行土地税相关法律规定,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修改和完善现行土地税法,提高立法的效力层次与可操作性,建立合理的土地租、税、费体系,科学设置税种税率,理顺房产税与土地税的法律关系,建立健全地产市场征收管理制度。以法律来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朱晋 《阴山学刊》2007,21(3):57-61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模型,以及多度和重要度等指标,分析了包头市10年来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空间格局变化、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发现,10年来包头市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而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是向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转化;区域土地利用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在城市化过程中会引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剧烈变化。文章以南宁市为例,通过分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结合土地利用战略重点促进边缘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边缘区土地利用监管力度,完善城市规划、保护边缘区的利益等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成长管理的理论基础,从土地利用协调性、土地利用集约高效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按照评估维度--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基本思路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绩效三级评估指标体系,以莆田市2006-2008年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基础,合理选取标杆值,对土地利用绩效进行综合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对莆田市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土地管理体制包含行政管理组织体制和土地行政管理方式。2004年以后土地行政管理组织体制转变为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继续沿袭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事前用途管制、事中行政审批、事后调控整治"。学术界对这一土地管理体制进行大量的研究,通过运用文献综合法和对比法,梳理2004年后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的研究观点,发现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地方实际运行、体制的运行机制和深化体制改革三个取向上。倡导改革土地管理体制的观点集中在理顺各级各部门管理职能权责、改革用途和规划管制方式、建立管理体系、强化监督机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策过程及现实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历经了从均分化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和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复杂变迁过程,当前正沿着“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权”的方向而不断完善。但农村土地制度仍存在产权不明晰等深层次问题,新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关键在于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利,真正实现土地要素的财产化、资产化,并最终为土地要素的城乡一体化和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是今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制度条件。“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经营权流转将成为未来农地流转的基础模式,即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实现土地的“成方连片”,农户对承包权的保有以实现财产性收益。从法理上,以“经营权流转”为基础的流转方式能够适应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股份合作社、土地信托等典型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也能够化解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土地流转与农民失地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乡村治理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历史上,每一次土地分配及产权归属的重大变化,最终都引致农村社会结构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赢得农民的认同,重建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随着农村合作化和集体化的发展,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摧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经济基础,村民自治成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制度。但是,土地流转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使农村社会日益开放多元,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村民自治逐步向新型农村社区自治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轰轰烈烈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包产到户,不是土地承包,土地是作为生产资料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具有稀缺性、气候性、位置性,是一种不动产,其经营方式应是租赁经营。土地承包实际上就是平均分配土地,不是经营方式,其使用价值终结,没有延续性。农村土地应实行租赁经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为农村土地租赁法,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和从事农业的企业家,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村专业化分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土地问题解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对此都有相关规定。但是,由于立法的缺陷,造成实践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还存在许多问题,学界对此也产生很多争议。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然后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缺陷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提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新中国前30年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3次变革、4个阶段,以及土地从农民所有农民经营到农民所有集体经营、最后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变革和发展历程。分别阐述了各种土地经营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历史局限性。最后,依历史发展的轨迹提出了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土地承包经营权无须登记即可设立,但登记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性流转的对抗要件。土地承包经营权债权性流转不发生物权变动,无须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仅是证明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文件,不能起到土地承包经营权公示的作用,也就不能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础。现行有效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不能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提供操作规范,应予完善。  相似文献   

19.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创新与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土地家庭承包制的缺陷也开始显现.所以,在国家政策法律支持下进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采取不同的模式加速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土地管理问题是城市化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从近代美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探寻一些基本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分析这些制度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及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