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他创办军火工厂、编练陆海军、创建民用企业等,这些在中国都是开创性的.这不仅使中国历史向近代化推进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而且对加强中国国力、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有益的。李鸿章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人物,左右清廷朝政长达四十余年。然而,李鸿章这个人物的出现始于太平天国时期,是伴随着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运动发迹起来的。本文试对李鸿章的崛起与太平天国运动之关系,进行一些探论.一、太平天国运动与李鸿章投身军旗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  相似文献   

2.
左宗棠与李鸿章都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统治阶级中倡办洋务的重要人物。在洋务派内部,无论在倡办洋务的目的还是方针措施上,左宗棠都与李鸿章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完全等同并论。李鸿章积极倡导并参与洋务运动,主要是他为了强化个人势力、巩固其政治地位的一种努力。李鸿章与曾国藩系下的湘军,是晚清兵为将有现象的发源地。过去,军队是掌握在国家政权手中,但发展到晚清,军队已成为乡勇部队领袖的私人军队,这些军队领袖往往拥兵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7所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授予单位的1999-2010年478篇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选题关注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社会、政治、经济、人物、文化、教育、外交、军事、史学理论。研究中的亮点集中于社会史、人物、报刊研究等方面。1999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大致反映了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中德军火贸易中,李鸿章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促使清政府购买更多的德国军火,德国政府想方设法讨得李鸿章的欢心。在李鸿章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向德国购买了火炮、军舰、枪支弹药等大批军火。在向德国购买大批军火的同时,李鸿章派遣了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到德国去学习军事,并聘请德国专家到中国来担任教习,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促进了清朝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六期上,载有一篇《研究李鸿章晚年思想的重要资料——〈李鸿章致盛宣怀遗书》〉。正如该文的题目所显示的,作者把这篇《遗书》作为研究李鸿章晚年思想的重要资料来看待,除指出它的意义外,还考证了它的写作时间。作者认为,该《遗书》写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十九日李鸿章病危之时”。不过,如果仔细读一读该《遗书》的内容,就可以知道,该文并非李鸿章生前“病危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在晚清政坛上沉浮近40年,总揽清廷内政、外交,军事大权20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人物.尽管他去世已有100多年了,但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正是由于李鸿章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所以对他的评价、研究也涉及到方方面面:洋务、外交、战争、思想及其是否爱国等等.  相似文献   

7.
2007年10月30日-11月1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来自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区域经济学界的盛会.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0余篇,其中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论文34篇,涉及城乡协调发展15篇,涉及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发展的论文有40余篇,区域金融与区域协调发展11篇,与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相关的有2篇.现就年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学科沉思录——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奖一部研究和总结一个纪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本书是在1997年8月在哈尔滨——牡丹江召开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研讨会论文的基础上,精选了35篇论文修改补充而成,更集了中国文学研究者研究之精华。撰稿人都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特定的领域里作过系统研究、出版过专著、发表过专论的教授和学者,在世纪之交,对一个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历程直抒宏论,无疑是适逢其时,别有意蕴。在回顾与总结中,不仅显示出论者的真知灼见,也…  相似文献   

9.
“光州固始”与闽台历史渊源关系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海外联谊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河南省固始县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联合于2008年10月21日至22日在固始县召开了"光州固始与闽台历史渊源关系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3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70多篇,主要围绕固始与闽台文化、固始与闽台人物、固始与闽台姓氏、固始寻根资源开发与研究等问题展开商讨。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2月17日至19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遗产》编辑部、吉首大学联合主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其中书面发言1篇、各馆藏刘永济著述目录5篇。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杂志社的专家共计5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差异:曾国藩与李鸿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少人认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 完全接受了曾国藩的衣钵,李鸿章的身上“罩着曾国藩的影子”。其实, 曾李之间虽有许多相同之点, 但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主要体现在:在对洋务的认识,对西方“长技”的看法上, 李鸿章更高一筹; 在对外交涉上, 曾李虽一脉相承, 但二者的态度和出发点却不一样,李鸿章的主和比曾国藩的保和要积极得多;从个性和人格上看, 曾国藩的人格有很强的魅力,而李鸿章是一个有才华而乏品性的人。当然,曾李之间的差异只是迟钝与敏感、 被动与主动、 消极与积极、 开阔与拘囿的相对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21-24日,中国社会史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区域、跨区域与文化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聊城市召开.来自日本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112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向大会提交论文或论文摘要101篇.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25日至29日,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以及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在四川大学召开.该会肇始于2000年,已经成功在海峡两岸举办八届,成为了两岸三地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历史学硕博士生学术交流平台.此次会议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的硕博士生及老师80余人,共提交论文64篇.  相似文献   

14.
晚清重臣李鸿章19世纪后半期长期把持朝政,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由著名学者顾廷龙、戴逸先生担任主编的新编(李鸿章全集),是列入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国家清史基础工程大型文献整理项目.历时15年,经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发行,这是一项规模宏大、收集完备的大型文献的编辑出版工程.详细披露该书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纂的过程,探究其学术价值.对于深入研究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以及他所身处的中国近代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事求是的学术影响,也将会对进一步拓展性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6月29日一30日,由甘肃省委统战部、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以“当代中国宗教若干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为主题的2010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中国宗教学会年会在兰州召开。本次论坛共收到70篇论文,其中专家学者论文47篇,研究生论文23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甘肃、河南、新疆等省(区)党委统战部有关领导近百人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交流,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于1964年3月22日在华盛顿举行第十六届年会,会上宣读了关于中国研究(Sinology 旧译汉学,也称中国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论文五篇。这些论文以及有关的讨论意见刊入《亚洲研究杂志》(1964年8月和11月)。这里摘译其中两篇论文,另外还摘译一篇讨论意见。文章认为,今天的所谓汉学已和法国人伯希和的汉学大不相同:从研究传统中国转到当代的中国,从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方面转到它的一般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近年来的中国莎学研究中,莎士比亚与宗教,特别是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中国学者颇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围绕着这一课题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共发表论文近20篇,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宗教观、《圣经》与莎剧、莎剧中的基督教因素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海洋社会学基本学科属性认识的深入以及对海洋社会学问题的研究,海洋社会学研究的队伍也日益发展壮大。2010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年会期间,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并举办了主题为"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的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围绕论坛主题共收到论文25篇。讨论的内容分布在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沿海区域社会变迁、海洋环境问题和海洋人群尤其是渔民问题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极其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积极改革的角色。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光照千秋,形成了丰富的思想体系,值得后人去研究。在其浩如烟海的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软弱的清政府无力反抗,只能顺从。李鸿章作为晚睛的重臣从1863年开始他的外交生涯,他的一套独有的外交思想,虽然不能挽救近代中国于水火,却使近代中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清政府为维护自己的腐朽统治,他们会牺牲一些利益这是必然的,李鸿章能在维护清政府利益的情况下,在和外国代表谈判时,最少地减轻近代中国的利益损害,他可谓是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