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李妍五四时期是我国思想界极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各种流派纷纷登场,极力宣扬自己的主张,为争得思想界一席之地而不懈努力。1923—1924年间发生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便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涉及学派之多、影响之广...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王晓升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种以全面检讨西方文明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悄然而生,并在欧美思想界引起一场“后现代主义论战”,它所表现出的那种彻底反传统、反理智,甚至反文化的精神品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一、后现...  相似文献   

3.
“文化”这个术语本身的内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哲学家之间激烈的思想论战的一个迫  相似文献   

4.
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引人注目的公开论战。论战的双方是宗教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和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斯特拉霍夫,争论的焦点是《俄国与欧洲》一书。①一、背景和起因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始对农奴制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随着改革的进行,关于俄罗斯命运的讨论也迅速展开。如果说此前19世纪30~40年代“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讨论是为了寻找俄罗斯命运的独特性,那么此时讨论的重点则主要是选择俄国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他们继续争论,俄国的“发展地点”是处于“西方”还是“东方”;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经济学、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新评罗珍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发生了一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关于这场论战,史学界多数论者将其看作是“从1920年起,无政府主义者为了争夺青年、争夺宣传阵地,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相似文献   

6.
抗战结束后,随着内战的不断升级,在民主人士内部曾经就“第三方面”或“中间派”的地位与作用展开了一场有关“中间路线”的大论战。论战的双方围绕国共之外是否存在“第三方面”或“中间路线”,“中间阶层”或“中间派”是否应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态度,以及政协路线是否就是中间路线等几个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看法。虽然严峻的形势证明了中间路线的失败,但论战本身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20世纪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准备、创立、繁荣、转折以及嬗变等五个时期。本文旨在厘清20世纪中国哲学纷繁复杂的线索,揭示其思潮的兴衰更替与消长起伏,把握东西文化论战的主题,并通过探索“中国当代文化精神”以显示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郑建功 《浙江学刊》2007,(4):194-197
梁漱溟把中国问题归结为“文化失调”,强调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他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概括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结构背后的“统治力”为早启的“理性”与礼俗秩序。在此基础上,梁漱溟进一步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9.
杨剑锋 《社科纵横》2009,24(10):104-106,115
陈三立、陈寅恪父子对严重的民族文化危机有着清醒而又极其痛苦的认识。陈寅恪秉承陈三立以传承、保存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历史重负,处处维护中华本位的传统文化,对全盘西化之思潮持抵制态度。同时,陈三立的气节也对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著名观点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父子二人共同承担起中国文化“托命人”的历史重担。  相似文献   

10.
中西法律文化传统比较与宪政发展之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宪政大多是在本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各有特色。中国宪政发展也带有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烙印。本文从人治与法治、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伦理入法与否等方面对中西法律文化传统作了比较分析。作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政终将全面汲取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中的法治主义和权利本位,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汲取其伦理入法与集体本位的精神,其结果必将是法系的接近和融合。  相似文献   

11.
学术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诸如主管部门、评价机构、期刊出版、科研人员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由于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就成了学术论文、研究者学术水平乃至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考评依据,左右着科研管理部门、评审专家的学术评价取向。从“学术评价”的文化身份及其创新使命进行考量,“学术评价”需要正本清源,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12.
法律本位之演进论略董延林孙宇法律本位,亦即法律的中心目的,或法律的中心任务。人类社会自法律产生以来,法律本位实现了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社会本位”的演进。有的学者把这一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义务本位时期、权利本位时期和社会本位时期。纵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度及其运作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国清 《求是学刊》2002,29(5):45-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三维空间。它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政治整合、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三个坐标构成三个平面 :即政治整合与家庭本位的组合构成社会的自然化 ,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伦理本体化 ,政治整合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精英集团“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这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没有时间性的文化 ,它物化为精神父亲型的专制统治和封闭性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4.
张哲 《探求》2001,(5):58-59
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出现过各种人性假设,如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这些人性假设,曾为推动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提供过很大帮助。无独有偶,在现代管理学发展过程中,西方一些管理学家根据不同管理理论的立论,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假设,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自我实现的人”以及“X理论”、“Y理论”等。“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收益,其相应理论就是提高单位产量和支付高工资;“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除了追求获…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末到7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同以卡尔·波普为首的批判理性主义学派展开了一场论战。这在当时的西方社会科学界算是件大事,史称“实证主义论战”。在法兰克福学派一方,以赫伯特·马尔库塞对波普的批判最为犀利、系统。早在1959年,马尔库塞就发表了一篇批评波普的文章,该文后于1973年编入他的《批判哲学研究》文集,改称《卡尔·波普与历史规律问题》。众所周知,波普为了纪念“法西期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历史命运的必然规律的信念的受害者”,写了《历史主义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波普在西方之所以名噪一时,与他在这两本“…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2,2(5):38-50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民族主义色彩浓厚 ;二是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不完全一致 ;三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优位意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最早源头虽可追溯到清末民初 ,但其兴盛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 ,其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梁启超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革命”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尖锐激烈的斗争。出于反封建的需要,中国资产阶级的新学家们以从西方输入的“西学”为武器,对中国封建的思想文化即所谓“中学”、“旧学”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这一斗争遍及于思想、文化、学术的各个领域,“道德革命”、“史学革命”、“文界革命”、“诗界革命”等口号先后被提了出来,在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这一斗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试图对中国进行资本主义变革的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这场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大变…  相似文献   

18.
作为消费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姚文放从文化的运作体制来着,当代审美文化与以往相比有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那就是从生产本位走向了消费本位,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从生产型文化走向了消费型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历来文化就是作为商品而生产的,文化产品的买卖就...  相似文献   

19.
论桑塔耶那的自然主义美学袁义江,赵廉乔治,桑塔耶那(Georgesantayaha)(1863-1952年)是现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还是一位文艺批评家、小说家和诗人。他写了许多关于哲学、美学、文学和文化问题的著作,对美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姚文放任何文化形式都以一定的哲学作为根基,哪怕这种文化形式本身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它。哲学为文化建立起一套阐释系统,为文化行为提供依据和标准。当代审美文化也不例外。正如人们所目睹的那样,当代审美文化正在从生产本位走向消费本位而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