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侃诗文概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侃诗文概谭沈祥源"斜阳里,瘦影待谁怜?人意已随流水远,秋声先伴暮蝉还,憔悻又今年。"将这首《江南好》置于《花间》、《尊前》等古代名家词集中也毫不逊色。谁能料到,它却出自于近代学者黄侃先生之手,实在令人惊叹不已!黄侃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卓越的国学大...  相似文献   

2.
从《文心雕龙札记》看黄侃的文法观──学习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郑远汉0.1《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黄侃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刘著凡50篇,黄侃就其中31篇,依刘著篇目次第写成札记,或注或议。黄侃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有关的评议当中...  相似文献   

3.
一近代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生前手定出版的著作,有《文心雕龙札记》、《集韵声类表》等。60年代,中华书局又编辑、出版了《黄侃论学杂著》一书。由于知之者稀,故其名不彰,国内学人甚至有不知黄侃其人者。也有人对这样一位国学大师著述这样少,难以理解。这种情  相似文献   

4.
黄侃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编纂的《诗品讲疏》是现代《诗品》研究史上的一部知名之作,但学界对其整体内容和相关情况却知之甚少,迄今只能追溯到《文心雕龙札记》中所征引的个别片段.黄侃早年还发表过一篇《诗品笺》,在其身后所刊著述中并未收入,在诸多相关书录、年谱中也从未提及.通过覆核,可知其内容非常接近《诗品讲疏》的原貌,借此可以考察黄侃在研究《诗品》过程中的师承渊源、撰述宗旨、研究视角、个人趣味和教学方法等相关问题.黄侃原有笺疏《诗品》全书的计划,后因悔其少作及兴趣转移等原因而未能最终实现.即便如此,《诗品笺》仍然集中展现了黄侃在《诗品》研究方面的精辟见解,在现代《诗品》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十分重视《广韵》的校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黄侃继承清代传统语言学成就,在《广韵》校勘及其音系研究上开掘甚多。黄侃独特的批校方式,与清儒迥然不同,他把校勘重心放在《广韵》音系的整理上,归纳《广韵》韵类与古韵的关系,梳理《广韵》又音,探寻《广韵》韵字与《说文》的关系,阐释文字孳乳变易过程,努力使《广韵》研究与《说文》《尔雅》结合在一起,使得音韵、文字、训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所以,黄侃不仅校勘《广韵》,而且通过校勘《广韵》进行音韵文字的综合研究,以探讨《广韵》当时编撰上的问题。文章循此思路,把研究重点放在黄侃与陈澧《广韵》音系的比较上,并就陈澧《切韵考》中的《广韵》韵类与“增加字”等与黄侃批校之关系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全面展现黄侃音韵学之渊源,总结黄侃校勘中之得失。  相似文献   

6.
黄季刚遗著保存、整理出版和近年研究情况述略王庆元近代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生前手定出版的著作,有《文心雕龙札记》、《集韵声类表》等。60年代,中华书局又编辑、出版了《黄侃论学杂着》一书。由于知之者稀,故其名不彰,国内学人甚至有不知黄侃其人者。也有人对这...  相似文献   

7.
0.1 《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黄侃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刘著凡50篇,黄侃就其中31篇,依刘著篇目次第写成札记,或注或议。黄侃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有关的评议当中,如果要分成文学和语言,我看主要在语言方面,谈得更多的是关乎文法、  相似文献   

8.
大师传道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 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  相似文献   

9.
黄侃(字季刚)先生(1886—1935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和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早年曾师事章太炎先生。章黄二人为清代小学的殿军,其成就已为世所公认。黄侃先生著述甚富,但因早逝,故所著书生前多未得刊布(已刊者仅《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论学杂著》二种)。近年来我校中文系教授黄焯先生不顾年高体弱,孜孜不倦地整理编撰其叔父遗著。目前已有数种,如手批《白文十三经》、《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问世,在学术界影响颇大。为了使更多的读者对黄侃先生生平及著述作全面了解,我们特约黄焯先生撰文介绍,现刊载于此,以飨世之治斯学者。  相似文献   

10.
黄侃先生生前没有编过辞书,但他对字典编写提出过一些意见。这些意见,在黄耀先师所整理的黄侃先生的遗著中时有所见。本文为读《字书编制法商榷》一文的扎记,偶尔也涉及此文以外的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1.
书痴黄侃     
李惠 《社区》2012,(35):6-6
黄侃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具有独特的治学之道。黄侃平生嗜好颇多,其中读书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出生于1886年的黄侃。天资聪颖。当年,年仅15岁的黄侃随父亲黄云鹄去成都武侯祠游玩,回家之后竟然将祠壁上的绝大部分楹联朗声背诵了下来,黄侃的这一举动令父亲欣喜万分又惊诧不已。父亲发现.黄侃的读书天赋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他9岁时便能读《经》,日逾千言:10岁便已读完四书五经.被人称为“神童”。  相似文献   

12.
大师传道     
张港 《可乐》2008,(5):49-49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陆宗达拜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次见面时,黄侃翻了翻那本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将书扔到书堆  相似文献   

13.
文章类聚考察了《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字词关系批语,认为它们是黄侃“字体分类”的广泛应用,反映出以《说文解字》为基点的研究理念,揭示了汉字的制造和汉字的使用两个层面的矛盾,体现了汉语字词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黄侃(字季刚)先生(1886—1935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和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早年曾师事章太炎先生。章黄二人为清代小学的殿军,其成就已为世所公认。黄侃先生著述甚富,但因早逝,故所著书生前多未得刊布(已刊者仅《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论学杂著》二种)。近年来我校中文系教授黄焯先生不顾年高体弱,孜孜不倦地整理编撰其叔父遗著。目前已有数种,如手批《白文十三经》、《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问世,在学术界影响颇大。为了使更多的读者对黄侃先生生平及著述作全面了解,我们特约黄焯先生撰文介绍,现刊载于此,以飨世之治斯学者。  相似文献   

15.
蕲春县青石镇樟树村是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的故乡,黄侃先生的《蕲春语》所记之音系即樟树村的语音系统.《蕲春语》记录了不少词语方音的儿化现象,为此,本文想就樟树村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作些探讨.先介绍一下樟树村方言的声韵调:声母 韵母  相似文献   

16.
黄侃先生作为“章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传统语言文字学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尤以《说文》学为工。与此同时,先生在辞书学方面也深有研究。本文对黄侃先生的辞书学思想进行了归类整理,并从现代辞书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一、《说文略说》的启示由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出土与研究,《说文解字》原有的价值似乎一落千丈,其中的说解似乎错误百出。如果有人抱着《说文》不放,而不以甲金文来说解汉字,似乎也会被有的人目之为迂腐陈旧。试问假如没有《说文》,甲金文的研究会达到目前的水平吗?不可能。甲骨文中的单字,如果《说文》中有,我们才能认识;如果没有,就有点近乎猜了,或者根本不能知其音义。尽管有人用甲金文来批驳《说文》,可是古文字学家谁能离开《说文》这一阶梯呢?《说文略说》是黄侃先生研究《说文》的一篇给人很多启示的著作。它是对前人研究  相似文献   

18.
湖北薪春人黄侃(1886——1935),字季刚,近代著名学者,不仅精通音韵训诂之学,而且对文学理论研究卓有建树。他的《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既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又是近代文论的最后一部力作。 在黄侃之前,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仅在品评、考订方面,且多是只言片语,如杨慎、纪昀、章学诚、阮元诸家,或褒于空泛,或失之偏颇。黄侃的《札记》才首先开始了注重《文心雕龙》创作理论的系统的较全面的研究。不仅如此,《札记》在理论上还有所发展,其文学观自成体系,又能针对晚清文坛实际畅论文心。据《札记》一九六二年版后记所述,此书原是黄先生于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九年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  相似文献   

19.
章先生尝举一二三古文作弌弍弎.从弋何取.以问黄侃。侃曰:“弋者栎弋.古用筹算。凡陈数必以弋计。张良为汉王陈十事,借前箸筹之,故弌弍弎从弋也”,先生为《与刘光汉黄侃问答记》具载其说,编在《文录》,私意未安。年少侍师吴下新居,尝以燕闲质之先生曰:《说文》“长  相似文献   

20.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上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系统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组与古本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合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古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