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闽钢 《东岳论丛》2011,32(5):13-19
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标和寻标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走向"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支持制度",目标定位要从原来的"收入定位"走向"收入(财产)+类别定位+需求定位"。在"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支持制度"中,集成"基础+分类"的救助目标,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类救助,家庭分类救助的对象是面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同时通过设计和实施:贫困家庭的"儿童抚养补助金"、"残疾人照顾补助金"、"老年人照顾补助金"和"单亲家庭补助金"等等救助项目,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在应对新生贫困等社会问题时,中韩两国都选择与实施了新的社会救助项目而放弃了原有的社会救助项目,即中国用最低生活保障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韩国用国民基础生活保障取代了原有的公共救助制度.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过程是明显的"自上而下"式的,即主要由中央政府和主管部门推动;韩国则是"自下而上"式的,即市民社会团体的推动是决定力量.中韩两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所确立的新制度都明确了公民权利的理念,放弃了原有带有恩惠、慈善色彩的旧制度.但是,从保障水平与具体内容来看,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与韩国的国民基础生活保障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3.
陶玉龙  戚颖颖 《理论界》2013,(10):52-55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发挥满足城市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低保养懒汉”、“一保永逸”等诸多弊端.本文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对现行的低保救助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发展型低保救助制度的政策目标进行重构,提出建立和完善发展型低保救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兴杰  张开云  梁雅莉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74-80,161,162
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的传统路径侧重单个制度的修补,而忽视制度体系的整体调整和效能考量。福利国家的制度经验表明,就业导向的制度重构、工作福利的政策设计、信息系统的完备和专业化家计调查的强化是有效治理"福利依赖"或"过度救助"的制度选择与政策趋势。基于体系优化的完整性、层次性和协调性维度与模型的分析,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理念滞后、管理分散、体系结构不平衡、贫困分层制度设计缺乏、救助依赖和社会支持渠道缺乏等系统障碍。本文认为,应从构建四个系统入手来优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即以优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理念系统为前提,优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管理系统为关键,优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制度安排系统为基础和优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支持子系统为保障,实现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的体系完整、管理协调和制度分层,提升体系效能,实现有效减贫和保障残疾人群的应有权益。  相似文献   

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建立,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已成为全民性社会救助制度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充当“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但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其价值理念和具体实践中存在一系列偏差:在法学视野中,社会救助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应是平等公平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城先农后、城高农低、城乡有别的偏差;在公共财政学视野中,社会救助价值是国家通过财政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事业,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因供给主体角色错位带来的公共性与政府角色不匹配、责任分担不一致等偏差;在社会学视野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应是反贫困或使受助人脱离贫困,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因标准单一、难以完成缩小阶层差距和整合稳定社会功能的偏差.  相似文献   

6.
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选取代表农村贫困家庭生存权、教育权及健康权的五类生活消费支出数据测算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结果表明,2007-2011年福建省施行的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整体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收入为依据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受财政承受能力的限制。建议:结合消费水平度量贫困,制定全省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和调整方法;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低保资金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建立健全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门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方面起了较大作用。随着保障对象的逐年扩大和保障标准的提高,三条保障线变为两条保障线的逐步落实,它对财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研究既能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又能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的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我市*低生活保障的现状我市从1996年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全市累计发放保障金439万元,救济人数近5000人。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制度困境与残疾人的经济参与:一项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疾人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经济参与机会缺失、经济参与质量低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制度缺失、制度冲突、制度曲行是造成残疾人经济参与机会缺失、经济参与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要促进残疾人的经济参与,就必须建立残疾人创业专项制度,创新残疾人就业保护制度,创新残疾人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创新残疾人医疗康复制度.  相似文献   

9.
白小平 《兰州学刊》2014,(3):158-16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社会二元体例,导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特征鲜明,且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设计、救助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救助立法整体定位与结构功能发挥。社会救助立法应着重结构功能定位,与慈善救助法分野互补,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责划分,科学且分层界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整合为临时困难救助,规范居民收入、财产确认措施和救助程序,确保生存型社会救助立法与适用完善,使其充分发挥"最后一道社会安全保障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对全体居民供给的基本生活底线安全的救助制度,应体现国家和社会的制度正义性。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历了从传统的关怀式社会救助向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制度性社会救助的转换,经历了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发展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进而实现了全社会低保制度的全覆盖。但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着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社会分化;城乡低保制度设计不合理;农村救助权利观及利益表达渠道欠缺;管理体系不健全;低保制度内部衔接困难;等等。  相似文献   

11.
切实保障残疾人劳动权是促进社会救助积极化的必有内涵。当前,我国残疾人劳动权保障方面存在法律救助滞后、法律责任不够明确、法律条文刚性不足、执法保障不到位、可操作性较差、残疾人劳动就业社会救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应借鉴美国残疾人劳动权救助体制,完善包括《社会救助法》在内的立法体系和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制度,通过有效利用残疾人人力资源,切实保障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东 《学术界》2007,(6):258-263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由最初的救急型举措经由道义性扶贫,最后达到制度性救助,由片面的城市低保制度向农村低保制度扩展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最低保障.在这种制度变迁的背后,反映着社会理念和制度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为构筑国民公平底线,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稳定百姓预期,消除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共享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包括社会救助制度在内的多项相关联的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救助制度又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辅以其他必要救助制度建立起来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只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辅助程序,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就业援助和激励是政府对弱势群体就业实行专项援助和激发鼓励的社会政策或制度安排.促进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就业历来是贫困救助的基本方案;引入和推进工作福利制是当代贫困救助制度体系改革的重点.在我国现行的贫困救助制度体系中,因就业激励和援助制度缺失,有劳动能力者依靠生活救助的现象突出.面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建立生存保障与就业激励有效衔接机制,为其劳动就业给予必要的手段、机会和能力性援助,应是我国贫困救助制度优化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5.
行政救助标准研究——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能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30-31
行政救助是实现国家对公民生存照顾义务的重要手段,行政救助标准直接决定着公民获得救助权利的实现程度。行政救助标准的核心在于最低限度生活,行政救助标准在性质上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确定行政救助标准过程中均应有所作为。我国行政救助标准的完善应在理论上明确行政救助标准的性质,在制度上规范救助标准的确定程序,并建立行政救助标准与预算的动态联系。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在我国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正式建立。200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 :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县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 ,均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规范 ,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本期推出的一组论文 ,对浙江省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社会意义 ,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希望这种探讨能够早日促成一种新型的、面向全体公民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17.
人权的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在我国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正式建立。200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 :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县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 ,均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规范 ,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本期推出的一组论文 ,对浙江省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社会意义 ,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希望这种探讨能够早日促成一种新型的、面向全体公民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18.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在我国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正式建立。200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 :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县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 ,均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规范 ,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本期推出的一组论文 ,对浙江省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社会意义 ,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希望这种探讨能够早日促成一种新型的、面向全体公民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推行拉开了中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重构的序幕,灾害救助和扶贫开发领域的发展不断完善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内容。而针对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孤儿和困难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特殊救助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的专项救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型社会救助网络格局的实践进程是与近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该制度结构有其内在逻辑性,不仅需要理论上的诠释和归纳,也需要从立法层面予以规范和巩固。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在我国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正式建立。200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 :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县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 ,均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规范 ,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本期推出的一组论文 ,对浙江省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社会意义 ,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希望这种探讨能够早日促成一种新型的、面向全体公民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