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爱玲是一位能让服饰话语增添文本魅力的作家之一,她善于选取传统的叙述人视角和作品中某一在场人物的视角来展示人物服饰.其叙事视角的精心设计和匠心处理,实现了以日常服饰显人物品格,绾情节结构,揭复杂人性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人物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佛斯特划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申丹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心理性人物",本文则将其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功能性人物是指在文本的叙述中起着一定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人物.人物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叙事情节中的功能和在人物关系中的功能.审美性人物是指文本在叙述中突出其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审美性人物包括描述人物外在行为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心理人物.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是一种强调读者地位与作用的美学理论,在解读与赏析文本中可以拓宽研究的视角,更深层面地挖掘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基于接受美学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李尔王》的叙事话语与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从作品情节、人物命运、叙事语言、叙事风格、意象、宗教色彩等方面力求突破文本限制与障碍,以期让独具魅力的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4.
吴仕民的《佛印禅师》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讲述了佛印一生云游逐道,为信仰九死而不悔的人生故事。作品在小说艺术上注重写作的限度,具有明确的形式意识。作者不仅采用了成长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而且还在贴合人物成长与情节发展的知识叙写中,体现了一种从人学传统向名物学传统回归的倾向。这一变化,反映了吴仕民克制作者意图、解放文本意图的形式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歌师作为说唱文学中的叙事主体,在叙事过程中有着多重身份。首先是叙事人的权威身份,在叙事过程中主导着整个故事和情节,同时还扮演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在他们之间转换;再次作为旁观者,对人物和故事做了评价;另外还充当故事与听者之间的中介。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口传文本进行整理编辑和文化整合。歌师叙事者身份的多样性体现了口传文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爱的泉源》故事时间长度为一年半,但在叙述中,叙述者并没有完全沿着叙事虚构作品以时间为主导的叙述传统的老路走,而是削弱时间功能,创建一种对映体结构形态处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把生活化的琐碎事件组合为文本的有机部分。文章从空间对映体、人物对映体、事件对映体的建立所凸显的内在意义来剖析《爱的泉源》的对映体结构形态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7.
泛指叙事是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中特有的叙事模式之一,其特征是在叙事中有意取消具体的叙事时间,也不针对特定的人物个体,以此造成叙事的话语跨界和功能变异,叙事抒情化,情节和人物意象化,参与文本中风俗意象的建构;而限制性视角的使用和视角越界现象的发生,在叙述者、小说人物和风俗意象之间进一步造成了复杂的情感关系,在不同文本中营造出了不同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8.
康拉德对于小说人物描写方式的革新赋予了他作品中的人物有别于传统小说中人物所承担的艺术功能。这些人物不仅是情节的载体,更成了康拉德叙事形式革新的实验体和心理探索的试验场。他们将作家对个体价值的思考、生活的体验、道德的发现和救赎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深化了作品的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9.
"游走式"情节是长篇小说在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游走"情节作为主体的文本中,人物在漫长游走中的目标追求和无休止地游走与渴望归宿的目标期待对于丰富深化文本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游走"情节的角度还原分析《西游记》和《堂吉诃德》,认为《西游记》是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堂吉诃德》是写实主义亦庄亦谐的游走叙事;明晰两个文本的救赎与救世的目标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中的喜剧性,喜剧中的悲剧性"的独特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非线性结构、叙述人称、叙述的自我反思等角度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进行研究。非线性叙事模式表现为文本中情节与时间的无序,人物和情节的有意淡化;富有创造性的叙述人称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力,而元叙事策略挑战了故事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颠覆了传统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向人们展示小说的虚幻性。从注重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到注重作品的叙事结构,是叙事观念的深刻变化,而后现代语境中多元化、不确定性思想则是这种独特观念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游走情节是长篇小说在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游走情节作为主体的文本中,动因、阻力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情节的发生、发展。本文从游走情节的角度还原分析《西游记》和《堂吉诃德》,认为《西游记》是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堂吉诃德》是写实主义亦庄亦谐的游走叙事,两个文本各有不同的游走动因和阻力设置。正是在不同动因的驱使下,人物才开始踏上游走的路途,游走情节也随之发生。而重重阻力的设置,不仅拉伸了整个游走过程,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还对游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使游走过程更具未知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优秀文体家凯瑟琳·安·波特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偷窃》,在人物话语,叙述角度和故事情节三方面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创作魅力.朴素平淡的人物话语展示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和徽妙的人际关系;看似含混的叙事角度透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看似无关的情节离间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实现了小说的艺术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叙事的电影——谈电影作品艺术中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不仅是造型艺术,更是叙事艺术。本文以文本叙事学、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电影叙事的情节模式、画外音叙事以及作者干预三个方面,以张艺谋、王家卫近期新作为例,进行初步探讨、证明:不化是主叙事电影还是“淡化情节”的作品,叙事都是电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三点钟》是美国作家康奈尔·伍尔里奇的经典悬念小说之一,本文试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题目、情节、人物心理以及深层叙事结构上对这篇小说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探讨这一叙事手法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品艺术价值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先验性叙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的一种独特叙事方式,它具有预叙与元叙事的特征,作者一般通过说书人语气、人物言行、小说人物的姓名或别号、情节的设置等方式暗示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或者小说人物的某种结局。先验性叙事不同于元叙事对虚构的明确而彻底地暴露,而是有意识地试图告知读者故事的真实性。叙述者通过虚拟的说书人来完成先验性叙事,但是并不充当作品中人物形象。先验的预见性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分不开,也具有史书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是英国同一时期的文学巨著,这两部经典小说均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小人物生命的起承转合,分别表现善良人性的回归和主人公对善良人性的坚持。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手法等方面探析两部作品艺术手法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17.
叙事伦理将对作品伦理观念的分析约束在文本自身范围之内,它既充分给予那些在传统伦理批评中被忽视的叙事盲点以关切,又以理性逻辑为感性伦理分析的支撑,使自身成为伦理批评的可能之一。《山本》中贾平凹以叙事的错位展开文本书写,并通过人物的个人经验叙事进行伦理观念的建构,在种种法则与关系的异动中呈现伦理冲突,重置伦理秩序。文章认为,隐含于文本之中的齐物视角下"天我合一"的作家伦理观念是作品《山本》跳脱出历史革命叙事的窠臼,获取超越性精神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相术宣扬命定论思想,同时强调相德、相心的重要性,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为志怪小说家所奉行.他们在小说中通过相术叙事不仅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更宣扬相德、相心先于相形的理念,强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浓厚的相术文化意蕴.结局照应相术对人物命运的预言,是相术叙事的基本模式.与命运有关联的身体部位或相关情节之描写,由相术引出的出人意表的情节和对美德的褒赞来塑造人物,增加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概言之,相术叙事有引起事由、设置悬念、铺展情节、描写人物、严密结构、深化主旨、引人入胜等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叙事学所依赖的文本路径,难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的复杂性、情节和人物的特殊情况、某些叙述程式和叙事逻辑、叙事空白;它在隐含作者、叙述可靠性、叙事视角、语义矩阵等方面的理论建构,有时候不能有效解释古典小说的相关情况;它对具体作品的叙事批评更无法涵盖古典小说评点的多方面表现。西方叙事学由此呈现出其面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尴尬。  相似文献   

20.
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大致来说不外乎三种:在一部分作品(如田园诗、山水诗、散文游记等)中直接被作为自然美的对象加以描绘,以充实读者美的感受,此其一;为故事情节和人物提供必要的背景和氛围,此其二;在人物塑造中映衬人物情绪、折视、衬托和象征人物性格,为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服务,此其三。而在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则侧重于后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