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东南州侗族地区独特的环境与侗族民众生态伦理观相伴而生、相伴而存,在这种合力下产生出侗族地区丰富的生态法文化,内容丰富,实体结合程序,可操作性强,有力地维护了侗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反思侗族生态法文化中存在不足,对其加以修正、调适,与国家环保法形成一个有着必然逻辑关联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三方面探析了侗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认为侗族传统教育因其所依存的文化生存环境不同,有着自身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3.
“侗族文化圣地”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生存目标,生活理想和原始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极具丰富历史内涵的文化概念,它是侗族人民保护原生态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侗族人民创造和美化幸福家园的一种崇高愿望。  相似文献   

4.
江明生 《民族论坛》2015,(2):57-61,65
文化产业园创建和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是文化产业园中一种形态。了解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概念、特征和可能性条件,以及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项目体系,结合侗族地区实际,提出侗族文化产业生态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张世珊、杨昌嗣合著的《侗族文化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博采众长,深刻地揭示了侗族文化的特质和价值。该书把侗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地处湘桂黔交界地区的三省坡脚下,居住着近300万侗族人民,千百年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以侗族建筑、侗族歌舞、侗族服饰、侗族饮食为代表的文化现象。这里蕴藏着丰富灿烂的侗族文化,它既是侗族历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侗族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圣洁之地",更是侗族原生态旅游的一颗亮丽明珠。在侗乡,有寨必有鼓楼,有水必有福桥。尤以长廊式  相似文献   

7.
<正> 侗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侗族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侗族风俗习惯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地域集中,语言相同,但因内部支系不同,表现在服饰上则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侗族服饰的分类、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探讨,进一步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侗族传统桥梁文化在侗族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侗族桥梁文化面临营造技艺失传与桥体建筑年久失修等濒危现状,令人十分堪忧。因此,亟需对日益濒危的侗族传统桥梁文化遗产开展全面而系统的抢救性调查记录,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侗族文化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珠郎娘美》,该传说的广泛流传对于侗族民间文学以及音乐艺术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为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文化营养。本文就《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以及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为侗族音乐艺术更好地传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鼓楼作为侗族三大标志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集体记忆。侗族鼓楼不仅拥有极高的建筑学价值,而且在侗族乡村社会中还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大众旅游及民族旅游的兴起,旅游的经济功能在民族地区开始受到重视,侗族鼓楼逐渐成为展示侗族文化的景观。本文基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的田野调查,试图探讨在旅游视域下,侗族鼓楼的社会表征产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其在游客的不断涌入下,其又如何进行空间的再生产?为在旅游视域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对侗族文化的研究开始走向深入,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只是侧重于侗族文化的某些特质,对侗族文化的总体特点研究甚少。为了更好地认识侗族文化,研究揭示侗族文化的整体特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笔者通过几年的学习,认为侗族传统文化是原始文化和封建文化的二元复合体。  相似文献   

12.
石玉昌 《民族论坛》2012,(10):81-84
侗族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在文化上表现出与汉族较大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带来了审美观念上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在侗族社会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侗族独特的文化个性赋予了其社会更为多元的结构特点,对审美教育具有特别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侗族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之一,长期生息于湘黔桂毗连地区及鄂西南一带,人口达百万以上。侗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社会稳定。近年来,学术界对侗族的研究趋于活跃,特别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出了不少成果。本文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侗族共同心理素质试作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 侗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属古“骆越”的一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侗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形成了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 (1)宽容和柔、趋静求稳的基本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4.
论侗族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天生息在黔桂湘毗邻地区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生.然而,由于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也与汉族地区相去甚远,从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态适应方式和举措.经过长期的磨合,侗族传统文化已经有效地实现了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有效地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侗族文化具有女性思维偏向,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体现在侗族的“月亮文化”、“补拉文化”、“前喻文化”中。  相似文献   

16.
侗锦是侗族的文化传承,蕴含了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同族人民文化心理,展示了侗人民的智慧,是侗族民俗文化的载体,是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体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侗锦的历史出发,来描述侗锦传统图案的特色,结合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征,来探讨侗锦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作为湘西少数民族之一,侗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传统民俗文化和服饰文化艺术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彰显着独特的民族魅力。侗族服饰风格古朴、特色鲜明、配色素雅、工艺精湛,是侗族民族审美的重要体现,更是侗族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通过对侗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侗族民族、文化,对侗族男士、女士、儿童、老年服饰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作为侗族服饰的专用面料侗布制作工艺。旨在传承和发展侗族服饰文化艺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服饰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侗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侗族人民爱唱歌,也爱跳舞,所以,在侗乡有“饭养身,歌养心”,“耶求旺,舞助兴”之说。侗族民间舞蹈文化与侗族的其他艺术文化一样,是侗族人民为了再现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满足人们对于美的爱好和追求而逐渐创造出来的艺术。它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其起源和发展,民间流传的几种主要舞蹈及其独特的风格,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侗锦是侗族的文化传承,蕴含了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同族人民文化心理,展示了侗人民的智慧,是侗族民俗文化的载体,是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体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侗锦的历史出发,来描述侗锦传统图案的特色,结合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征,来探讨侗锦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刘少君 《民族学刊》2022,13(4):115-124, 143
本文主要是透过侗族的腌鱼文化来验证人类的饮食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有原因的,像是地缘性。侗族的祖先嗜食草鱼、鲤鱼的直接原因是鱼类的蛋白质比畜类的蛋白质更优,草鱼的营养价值地高过猪肉。侗族嗜鱼的间接原因是与侗族的民居建筑相关;因为杉木建筑易于失火,所以挖了大量池塘储水以备不时之需,也因为池塘容易孳生蚊蚋,因此必须大量养鱼以解决虫害的问题。侗族嗜鱼的另一个原因也和生态相关;亦即侗族早自明清时期就开始进行“稻鱼共生”的生产方式,农民将 “稻”和 “鱼”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让植物与动物迅速地建立起自然而互利的生态循环系统。侗族腌酸菜始于宋代,但是到了明朝腌鱼、腌肉的制作才开始流传。侗族的腌鱼是在咸的味觉之外,更增加了酸的口感与香味,侗族嗜食腌鱼,对腌制的态度极其慎重;何时腌制、如何腌制、有一定的禁忌,甚至有“酸神”的出现。“腌鱼”对侗族而言,早已从单纯的食物保存进入到美食欣赏的境界,更甚而进入了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