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核心作用,引领着我国国民整体性塑造。发挥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在理论上要廓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及其时代内涵,凝聚现代民族国家共识;在制度上要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事务法律法规,构建保障中华民族各成员权益的制度框架;在实践上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进行理论证成与体系构建,推进中华民族整体化。深刻认识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构,就是要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核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首先,以法治认同创新其法治思维。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容包括概念内涵和核心要义两个方面,对其法治建构坚持底线思维。其次,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其法治方式。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工作重点在于始终突出其首要任务和关键内容,对其法治建构坚持系统战略思维。再次,以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保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则在于不断拓展其实践路径和落实机制,而根本在于缺乏人才保障,对其进行法治建构坚持精准思维。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法治作为规则之治,保障实现中华各民族一律平等;法治作为和谐之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安全发展;法治作为文明之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并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主体性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九届四中全会指示、中央两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充分发挥法治作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是关于地方组织制度的基本法律和法治保障,2022年作出第六次修改。此次修法意义重大,亮点之一在于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在法理层面,此次修法整体上提升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地位,使其从对地方组织的政策要求转变成了法定职责;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内容,将少数民族的抽象权利细化到了合法权益;转变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思维,使其从尊重习惯具体到了保障自由;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方式,使其从应当采取发展到了可以依法采取。《地方组织法》的修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地方组织法律制度建设上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从民族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逻辑与实践看,爱国主义、强国富民、和美共生、民主法治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基础。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形成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强国富民反映了人民追求国家富强与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础和保障;和美共生所蕴含的和谐统一、兼容并包、共生互补的精神元素及其体现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底蕴;民主法治则通过公共政治文化供给提供政治伦理价值和法政规范引领,在法律和制度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文化法治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中潜力空间巨大。在文化法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的地位;以法治的方式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认同;通过夯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方面的立法保障;完善文化安全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背景下,文化法治建设需要重视朝着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重视地方文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空间中,数字化媒体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数字化媒体对各民族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全方位互嵌共融的重大意义,剖析网络公民、媒体平台和数字政府在运用数字化媒体过程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生成的法治原因,最终提出法律对策:应当完善网络公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构建数字化媒体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责任机制、强化数字政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从而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数字化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8.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在新时代的集中表达和发展趋势。新征程上民族地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应要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各族人民主体地位以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重要原则。国家制度设计的正当性,需要体现“民主、平等、团结”等观念和价值形态。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创造性地设计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的民族政策价值体系、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民族政策支撑体系以及以保障“各族人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体系等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有效保证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各族人民意愿三者有机统一。具体治理效能主要体现在:(1)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各项民主权利;(2)各族人民福祉不断增进;(3)民族事务治理成效显著;(4)民族社会高度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法治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包括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与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这些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机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在政治立场、实现路径、方法举措等方面高度一致。通过完善法治规范、推进法治实施、加强法治宣传等途径,为稳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体为基础,社会结构交融为前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核心而逐步形成。面对法律保障缺失、民族交流困难等现状,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将构建话语共同体纳入法治轨道以实现法治保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文化认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各民族话语融通以形成精神核心;落实媒介化统战以汇聚民族力量;建设学术话语体系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是运用正确的理念、政策与制度团结凝聚中华各民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过程。作为这条道路的重要内容与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和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但最终皆服务于中国的整体国家建设,并伴随着民族事务治理实践逐渐被赋予中国特色的制度内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回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确立与发展过程,关注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与现实,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文章从历史维度分析大一统理念到大一统格局,天下归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中国各民族在共同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不断共生共存共享,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理论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融合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源;从实践维度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效。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学理性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路向,努力构建学理依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基立根,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相似文献   

14.
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同时也面临着时空挤占、负面要素生发和实践成效不集中等问题。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空间拓展,网络空间实现了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创造、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由此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风险要素,网络空间借助双重空间协同、网络民族工作和仪式传播,形成了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补机制、修正机制和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整体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推进民族解放、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各民族安全和谐稳定,共建生态文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与伟大成就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进政治平等、经济依存、文化互鉴融通、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定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如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就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法律基础。只有坚持推动这五大基础路径,才能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是法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其中宪法发挥着基石性作用。现行宪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指向民族团结的资源,且不限于直接包含“民族”“民族团结”词语的条款:一方面,宪法序言引入文明维度、革命范式、社会主义视角,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和政治逻辑,确立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正当性;另一方面,宪法正文在第三章第六节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条款之外,还以国体条款、政体条款、民主集中制条款等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制度的基本框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事业,不仅需要转变视角重新解读宪法相关条款,在条件成熟时还需在立法层面作出改变,适时推动相关法律的立、改、废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斯金纳强化理论是关于识别刺激和刺激反馈的行为反应学说,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强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在承认强化类型多样性的基础上,强化理论应用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为一种行为,并从行为强化角度出发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的生成与强化理论存在契合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受到重视、自觉性逐渐增强、宣传工作逐渐完善、综合保障逐渐夯实等行为强化机制助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的生成。基于此,要通过多种强化方式、循序渐进、尊重差异、信息反馈、及时有效等强化机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助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政治定位可以为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诸多启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之间的延续性;"中国化"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基本国情及现实挑战的回应性;"最新成果"则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创新性。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政治定位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政策延续性、现实回应性、理论创新性三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这十年,最大亮点即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了调整、向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共意识为主线贯穿于新时代民族工作中,使各项具体任务有了明确的“主心骨”,形成增强共同体凝聚力、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民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统编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构建铸牢教育融通课程体系,加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颁行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条例并正在将其上升为全国性法律,修改地方组织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职责赋予所有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民族工作在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这一主线也深深影响了民族学术研究,成为当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最大的时代课题。各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期刊持续刊发相关主题研究成果,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铸牢状况、发展趋势等多个议题,积累了可观的具有时代精神气质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仍存在论文同质化程度较高、政策解读不够深入、基础研究建树不足、研究思路较为单一等问题,未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深耕突破,构建完善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