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报刊批评是舆论监督的特殊历史形态,党的报刊批评思想在强化报刊批评的双重责任、制定报刊批评规范、重视自下而上批评、党委领导与媒体独立负责相统一、重视批评的方法和艺术等方面,体现其特色与创新的内涵,这些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参舆论监督思想是党的舆论监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内刊物演变成内参,到内参传播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再到内参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党的内参舆论监督思想日臻成熟。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思想主要包括内参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内参报道与公开报道严格区分,内参采写更加谨慎,内参传播严格分级与保密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3.
学习《邓小平文选》中关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论述,特别感到亲切,现谈一点肤浅的体会。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得到贯彻落实,广大知识分子心情舒畅、扬眉吐气,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发挥作用,为四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还有不少思想障碍。为了更好地贯彻知识分子政策,这些思想障碍必须加以消除。  相似文献   

4.
张闻天在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张闻天的宣传鼓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具体结合的理论成果。张闻天阐释了宣传工作与鼓动工作的区别与联系,强调宣传鼓动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创新宣传鼓动工作方式,重视宣传鼓动工作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张闻天的宣传鼓动思想具有鲜明的党性和群众性。虽然这些思想主要形成发展于中国革命阶段,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对当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江泽民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作用、内容、方法途径等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想.研究江泽民的这些思想,对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对新世纪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创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创新,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法学理论家和实践家。作为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政法工作的主持者和参与者,董必武对土地问题始终关注。其关于党的土地政策和土地立法的言论和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灵活实用的土地政策和立法原则。他提倡根据时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党的土地政策,制定相应的土地法规,指导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同时也重视法律的实施,充分考虑到法律实施的民意基础,这些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发现 ,舆论监督的从业人员年轻化、有魄力 ;知识层次高、有活力 ;从事舆论监督工作提高了这些记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由于舆论监督遭遇“三难” ,不少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从业人员今后应树立大局意识 ,提高思想修养 ;角色定位准确 ,法律意识要强 ;用事实说话 ,提高监督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重视理论创新与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根本特点,重视在思想上建党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经验缺乏,对理论创新和党的指导思想存在认识偏差,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在深刻总结失败和挫折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意在分析阻碍当前舆论监督的不健康因素,以拓展舆论监督空间,建构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的新平衡。文章首先陈述从三权分立到"第四权力"政治思潮的演革,分析美国历届总统使用大众传媒、应对舆论监督的经验教训,阐述中国共产党对于舆论监督的基本立场和当前的主要政策,指出并分析当前影响舆论监督的不健康因素,并对克服这些不良现象、加强对舆论监督的科学管理提出五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特别是不断增强“政治三力”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鲜明特征。以党的创新理论筑牢党员干部“政治三力”的思想基础、用党的初心使命点燃党员干部“政治三力”的精神火炬、在各种复杂的斗争中锤炼党员干部“政治三力”的本领、让自我革命增强党员干部“政治三力”的行动自觉,这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增强“政治三力”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增强“政治三力”的基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1.
媒体舆论监督和公众政治参与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重视公众政治参与权的保护,就必须重视媒体的舆论监督:公众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不仅有利于政府合法性的巩固与提升,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媒体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公众通过媒体舆论监督实现真正、有效的政治参与,还存在诸多困惑.提高媒体舆论监督与公众政治参与水平,不仅有赖执政党与中央政府政策与法规的完善,更有赖于地方权力机构、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整体发力.  相似文献   

12.
重视和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在加强党的建设中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历史经验.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党建观念的创新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完成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应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政策稳定反映党的稳定,是邓小平政策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稳定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政策稳定与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密切相关,与党的稳定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政策稳定反映党的稳定,而党的稳定有利于政策稳定,同时也反映政策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世界通病,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也出现了各种腐败问题。腐败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会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在反腐败的各种手段中,新闻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相比具有时效性强、辐射面广、威慑力大、参与成本低等优势,备受各国重视。充分分析我国反腐败中的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情况,在研究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进行反腐败的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反腐败中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改进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一贯注重理论创新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期我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时,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思想理论创新也积累了丰富的方法经验。在坚持正确原则指导下的思想理论创新以及这些规律性的认识与总结,对于未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弥足珍贵。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就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政策稳定反映党的稳定,是邓小平政策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稳定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政策稳定与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密切相关,与党的稳定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政策稳定反映党的稳定,而党的稳定有利于政策稳定,同时也反映政策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管理思想,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有过大量的论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管理思想,并结合新世纪中国国情,对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和创新,在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些新的贡献主要是: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管理的新原则,阐明了社会管理的新任务,并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了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一直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注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思想:倡导环境忧患意识,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创新环境保护路径,建设“两型”社会。这些思想是对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环境保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舆论二字在我国古籍中早已出现。舆论即民心民意 ,实指公众意见 ,大众传媒对政府工作、公民行为发表意见是舆论监督。舆论导向关系党的工作的全局 ,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引导舆论是新闻最主要的功能。要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 ,新闻记者应该成为党的思想工作者 ;要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切实做好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 ,尤其要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导向问题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团结思想的历史性创新发展开创了丰富的团结思想,包括民族团结、党内团结、党群团结、党际团结友好和国际团结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以政治团结为核心和丰富的目标是党的团结思想的理论特质;多样的团结形式,重视加强组织建设、理论教育和学习,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和统一战线制度等实现团结的社会主义制度化是党的团结思想的实践特质。国内国际情境正给我国团结事业带来新挑战,新时代要推进党的团结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习近平关于团结的重要论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团结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