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第三条道路"与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三条道路”思潮,是西方社会民主党直面危机,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政策调整的结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一次重大转型。但本文认为民主社会主义的这一次转型本质上是其改良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的日益背离和渐行渐远。但它紧随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和发展其理论的态势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据苏联《社会科学》杂志1979年第5期报道,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国家和法研究所于1979年3月,就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这一专题在布拉格召开了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东德、波兰、匈牙利、苏联和捷克的法学家.?·季霍米罗夫(苏联)在会上作了题为《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理论问题》的报告.他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发展的现代过程是进一步研究这一理论的基础.在国家和法的一般理论和专门的法学科学中,充实科学的概念工具,采用综合研究和系统方法是进行这种研究的重要条件.B.克纳普院士(捷克)论述了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的方法论问题.他指出,必须对该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晚年"古代社会史笔记"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从公有制社会向私有制社会转化的理论,等等.马克思在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过程中还对一些政治经济学的论断进行了修正.马克思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也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表现为:丰富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同盟军的理论以及关于东方革命和西方革命相互关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以农民问题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三农"问题理论,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三农"问题思想、方法论以及方法论启示,对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说,至今已历时二百余年,期间“经济人”假说不断发展,逐渐由“传统经济人”演变为“新经济人”。“经济人”假说和“看不见的手”理论共同支撑着经济学大厦的发展。本文在对“经济人”假说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其演变,进一步阐明“经济人”假说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7.
李欣广 《创新》2018,(2):1-10
民生论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遗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新社会的"制度承诺",而"民生主义"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民生论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专题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展,以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为民生论的理论基石,由此引领民生优先战略,体现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实践性在增强.民生论从拓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有利视角、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劳动与财富、体现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等方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邹佰峰 《学术交流》2004,2(2):11-1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保持先进性,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的胜利,成为关系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命运成败的严峻历史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把党的先进性放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中,放在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来考察,不仅回答了如何保持先进性的问题,而且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从"先进性"这一基本切入点入手,力图做到准确完整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流派问题的探索,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试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流派形成历史、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问题的分析,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如同其它各种学说、理论一样,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不同,国情不同,人们对以往经典作家思想的认识和解释不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回答也不相同,这些不同的解释和认识,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中的逐步系统化,将必然形成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不同流派。因此,从理论史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流派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是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及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的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时期的理想社会.在文化"轴心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史中,理想社会也是哲学家们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先秦时期和同时期的古希腊作为中西方两大文明的起源,根据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分别建构了不同类型的理想社会理论.将这些理论汇总、整理和比较后,汲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猛 《唐都学刊》2005,21(5):66-68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主题,从社会主义政党与社会主义建设辩证关系,从执政党推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问题,从有效提升执政党主体素质的哲学高度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In recent years, economists in socialist countries have been giving seriou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making more complete use of the economic advantages of socialism and of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st production. Naturally, in the process, certain outmoded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r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that have not proven themselves are subjected to criticism. This kind of criticism is useful insofar as it is made from Marxist-Leninist positions and assists in the constructive elaboration of problems pertaining to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construction. This objectively necessary work has played no small part in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and in the disclosure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erve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st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3.
兰峻 《创新》2008,2(1):26-28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需要。坚持"四用"原则,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命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黄秋生 《创新》2009,3(1):27-30
通过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潜心研究,马克思借用“卡夫丁峡谷”这一古罗马时代的典故,提出了他晚年的天才设想:俄国等东方国家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巨大成就,可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跨越“峡谷”内外条件均已具备的情况下,进一步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使马克思晚年设想从纯理论和俄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马克思的具体语境中转入中国现实,实现了设想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阎树群  任晓伟 《唐都学刊》2013,29(2):123-126
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就必须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必然性、内容的整体性和体现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回答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庆油田企业文化是产业报国型企业文化 ,它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是有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是在石油生产的实践中产生的企业文化。它是在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石油行业现状的基础上 ,经过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广大石油职工的群体意识和油田领导的积极培育、倡导 ,抓典型、树英模而逐渐生成和发育的  相似文献   

17.
论"虚假人类中心论"与"真实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结果是有些人把问题简单而武断地归结为“人类中心论”,进而提出“非人类中心论”。实际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是“人类中心论”问题的症结是以往的“虚假人类中心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以“非人类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论”,而是抛弃“虚假人类中心论”,建构“真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8.
李洲良 《学术交流》2003,(4):140-143
关于谢赫论画有“六法”的标点问题 ,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钱钟书“六法”失读说 ,并从多方面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对当前较为流行的“气韵生动”说 ,在提出质疑的同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辨正。指出“气韵”比“气韵生动”更准确、周延、规范 ,更符合谢赫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党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特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模式特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内容上是"国际"的,在形式上却是"一国"的。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解读为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其形式表现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的文化等方面。我们应当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