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抗战前期,国统区语言变革集中在对于"世界语"和"民间语言"的讨论上,流露出一种"工具性"语言观。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政治意识形态强势渗入文艺的发展当中,知识分子的"亭子式"语言向大众的民间语言转向,语言变革的背后还包含着语言观念的改变,也影响了文学形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正>在交流思想的时候,人们常有强调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因此,每种语言都有它的强调手法.世界语的强调手法极为丰富,它可以通过语法、词汇、修辞、标点、书写以及语音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其中,修辞强调手法的出现频率很高,成为世界语强调手法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笔者不详尽的观察,世界语至少有以下三种修辞强调手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升温,不少人呼吁世界语的推行,来促进各国家,各民族间的合作与交流。然而世界语究竟在多大范围内能实行,还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做出考虑,因为语言与文化天生就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文旨在从这一方面探讨世界语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不但开启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现代性观念的兴起。围绕"人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这一时期的媒体和学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性""性欲"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五四学人批判传统儒家压抑的性文化,从科学视角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性欲",强调女性和男性在性维度上拥有平等的权利。性观念、性知识和性话语在五四时期的形成,不但形塑了现代中国人的性观念,而且展现了科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从侧面论证了五四运动之于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世界人民有着一个共同而美好的语言来沟通信息,加强合作与交流,柴门霍夫博士集世界上多种语言之精华,发明创造了这一简单、通俗、易懂、易学、易记的美好语言。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世界大同,为人类造福。时经130多年的推广、发展,全世界人民越来越知道这种语言的重要性,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说明这一语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我国世界语也和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篷篷勃勃的开展,队伍逐渐的壮大,而我们合肥工业大学这块地方也是如此,多年来在安徽省世界语协会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各级领导以及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世界语者于1987年11月16日就组  相似文献   

6.
1987年7月,第七十二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将在世界语(Esperanto)的摇篮——波兰召开。这时,世界语已拥有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一)在社会发展史上,语言是个伟大的创造,它使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在自然语言①基础上,为实现人类语言的共同化而创制、推行一种国际辅助语,这同样是个伟大的创造。柴门霍夫(L·L·Zamenhof,1857—1917)博士在一个世纪前,即1887年创制的世界语,②就是这种伟大的创造。经过长期的考验,目前,世界语已经是赢得了世界公认、流行全球的一种活的国际辅助语了。世界语是一种人造语,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说:“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③自然语言的产生由于交往的需要,人造语言的产生也是由于交往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文革"语言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治领域中的语言、文艺作品中的语言与日常社会中的语言。"文革"政治语境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文革"语言的斗争思维对人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形成了社会生活中普遍的语言暴力现象。重建友好、和谐、文明的语言环境需要破除政治社会文化中二元对立的斗争思维与你死我活的仇恨心态。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土地革命时期教育思想和实践打上了浓厚的战时性、革命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教育宗旨上突出服务性、教育内容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性、办学形式上注重多样性、教育方法上强调启发式等。  相似文献   

9.
世界语(Esperanto)清末传入中国,但真正在中国得到推广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摇篮,对于世界语这种外来语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并走出校园,到民众中进行宣传,从而为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五四”新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观念则是世界语在中国得以大力推广并形成社会运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八八七年七月,在波兰华沙,出版了一本用俄文注释的奇怪读物,封面标题是Esperanto 博士:国际语·序言及读本(俄国人用),下面还附有一个口号——“想使一个语言成为世界语,仅仅那样叫它是不够的”。不久,用波兰文、法文和德文注释的该书也陆续出版,这就是“世界语第一书”——一种新的语言诞生了。几个月后,作者——一位年青的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收到了国内外大批支持这一新生语言的回信,有的甚至马上使用这刚刚诞生的语言回信,人们接受这一语言之快,出乎柴门霍夫本人  相似文献   

11.
从留美学生群体及《留美学生季报》上的文学讨论看,哈佛大学的留学生与新文化运动是疏离的。《论新文化运动》是留学生中攻击新文学运动最为激烈,也是最具有颠覆意义的一篇,并同时引发出新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的矛盾冲突。面对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物的话语霸权,梅光迪、吴宓等陷入了“落伍”和“保守”的困境。1949年以后,由于政治文化的强化,鲁迅、茅盾的批评话语更具话语霸权性。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主义的产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启迪和影响:西方女性主义开辟的话语系统,提出的讨论范畴,如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参政权、教育权、产儿制限等,被直接用于新文化运动前期女性主义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女性观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进入中国,并以其阶级的视角而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女性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思想影响不仅表现在人权至上,人格独立等民主主义观念上,还表现在改造国民性所激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上。另外,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新文化运动也为五四运动准备了一批鼓动者和骨干。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它以个人为本位,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色彩,但仍然与民族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关联。从兴起的原因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主义的高涨;从运动的特点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个人为本位,并具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倾向,但它所推崇的"个人"和"自我",绝对不是执著于一己痛痒的"个人"和"自我",它所关注的"世界"和"人类",也绝对不是完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世界"和"人类"。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蔡元培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与陈独秀、胡适等人有着明显的区别,集中反映在对新文化运动的两个独特定位,即"文艺复兴说"和"洪水论"上。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既反映了他社会改良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一名成熟思想家的文化自觉,其独特的文化观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新文化运动期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缺乏对运动的关注;“五四”期间认同了“廓清愚昧,启迪理智”的运动宗旨;“五四”以后关注运动并对运动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孙中山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去,更多的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分析、评判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8.
以五四新文化时期梁漱溟对儒学的界定为研究对象,认为梁漱溟在五四时期对儒学的研究是系统而自成体系的,他的思想极富独创性和时代性;他与新文化派的论争,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自我调整和向纵深方向的发展;他思想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给我们以深思和启迪;他在谋求儒学与现代化相结合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9.
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看《新青年》团体的分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对中国文学进行革命,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阵营的新文化运动团体,促使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但随着该运动的深入发展,其主导者由于各自的主张、观点和思想的差异,使得他们内在的矛盾与分歧日趋明显,并最终由于信仰的不同而分裂。本文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试分析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