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代古代是山东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沂沭河流域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是科举人才分布相对匮乏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人才分布呈现出整体相对落后、区域差距明显等特点。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主要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人才地理系统行为有关系。这种科举人才分布格局对沂沭河流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方面,表现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遗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促进风俗文化的传播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河湟地区成为我国西北回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回族先民自唐宋时期进入河湟地区至元、明形成民族共同体,直至今日发展成为当地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族特征十分显著。之所以如此,显然与河湟回族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是一个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形成的主导因素,一个地区的气候直接制约着该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时刻左右着该地域的地理环境。所以,研究气候,认识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以及它的变化规律,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无疑是很重要的。因此,气候学家和地理学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梁启超不仅系统介绍了地理环境论的主要思想,还具体探讨了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联系,并试图通过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解释中西文明的不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认识的提高和深化。但梁启超并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他只是将地理环境作为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移动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及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不断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土壤,不仅是整个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而且是在与自然环境长期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一个历史自然体,是联系有机和无机之间的一种媒介。因此,土壤就和整个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理环境影响了土壤的发生与发展,同时由于土壤的发生与发展,反过来又给整个地理环境以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积极地推动了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就是这样辩证统一地向前发展着。  相似文献   

8.
大同方言的发展与大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人文历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大同方言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地域环境对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法律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其产生与发展必然与人们生活的环境、经济、文化、宗教等密切相关。诸多影响因素中,地理环境这个客观因素总是为人们所忽略或一笔带过。本文所论述古东女国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区域法律文化,其中婚姻家庭习俗在古代男权社会中更是独树一帜,以此证明地理环境对一个区域的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回顾和再认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界过去认为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学说是唯心史观而批判之,现在则认为尽管它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但是唯物史观的哲学;过去认为斯大林的地理环境学说是经典,现在则认为尽管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其环境学说从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极端走向了“地理环境虚无论”极端;过去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理论,现在则普遍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理论,个别人甚至认为它是人类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且与人地协调论在本质上有一致性。我们认为,地理环境可通过对生产力和居民气质、风习、文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社会发展,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反馈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文化区域特性形成、中国历史上农牧对立和阶级对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