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犹使也”说张耘梅《战国策·秦策》:"向欲以齐事王,使攻来也。""向"指冷向,人名。汉人高诱注:"以犹使也。"考诸古籍,"以"训"使"者不乏其例:1、《尚书·君》:"我不以后人迷。"2、《孟子·公孙丑上》:"管子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意即管子使...  相似文献   

2.
一、“前人”者何? 《后汉书,陈宠传》:“帝敬纳宠言……除文致之请讞五十馀事。”李贤注:“文致,谓前人无罪,文饰致于法中也。”黄山《后汉书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前”字疑“其”字之误。今按“前”字不误。“前人”一词,律文之常语,犹今云被告、当事人之谓。《唐律疏议》中多见此语,如卷二四斗讼:“诸告人罪,皆须明注年月。”疏议曰:“告人罪,皆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与使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过程中,觉得其文选的两条注释值得商榷。其一: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桓公伐楚》)其注释[4]对“楚子使与师言曰”的解释是:“楚君派使者跟诸侯之师说”。释“与”为“跟”。我  相似文献   

4.
新编《辞海》“容与”条释义四项:闲暇自得貌;迟缓不前貌;放任;小船。但除此以外,还有‘犹豫”一义,即“迟疑不决貌”。引证如下:朱骏声:“容与双声连语,犹夷犹也。”符定一《联绵字典》释“容与”,其中一条是:“转为夷犹,均声同。”意即它们的声音相同,所以通用。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毛传:壶,瓠也。“断壶”即是把葫芦摘下来。同音通用,因之可以相互为训。“容与”与“夷犹”古音都是双声定纽,所以也是同音通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篇袁枚集外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读清代学者程廷祚《青溪文集》[1] ,看到一封袁枚的书信 ,此信为袁枚各种文集所未收 ,系附于《青溪文集》卷九《与江宁袁简斋明府书》之后 ,题《袁明府复札》。现将程廷祚所致书与袁枚之回札标点抄录于下 :与江宁袁简斋明府书  明府下车三月 ,吏畏民安 ,金陵大治 ,一时莫不多之。然使明府惟知揣摩今日之风气 ,俯首下心以循资格致高位 ,则虽惠政嘉绩 ,与古循吏相颉颃 ,犹非某之所心悦而诚服者也。夫古之君子所以成名于天下后世者存乎气 ,气有未充 ,虽负过人之才 ,高世之行 ,而或不能自立 ,犹挟万石之舟而无水以济之也。前侧闻馀论 ,引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仅讨论古代汉语“以”作动词的一种用法,即具有“使令”意义的“以”可构成兼语句式的问题。这种用法的“以”,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后面套接了一个主谓词组,它就构成了兼语句式。例如:(1)泠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以,犹使也。”裴学海也将这个“以”解作“使”,并对“使攻宋”的“使”注为“使,犹故也。”  相似文献   

7.
~~(六 )语有缓急例或曰“急 (疾 )言”、“语声之急”1 .《高帝纪》 :“信亡走匈奴 ,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颜注 :“姓曼丘 ,名臣也。曼丘、母丘本一姓也 ,语有缓急耳。”2 .《魏相丙吉传》 :“西曹地忍之 ,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颜注 :“地亦但也 ,语音之急也。”(七 )某即某也例1 .《古今人表》 :“尾生高。”颜注 :“即微生高也。”2 .《古今人表》 :“公肩瑕。”颜注 :“即公肩假也。”3.《古今人表》 :“禽敖。”颜注 :“即黔敖也。”(八 )音讹、语讹例1 .《地理志下》 :“北地郡 :略畔道。”颜注 :“有略畔山 ,今在…  相似文献   

8.
《亲士》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按:见,显。《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杨惊注:“见,显也。”又《赋》:“不见贤良。”注:“见,犹显也。”《汉书·邹阳传》:“乡使济北见情实”,颜师古注:“见谓显也。”此言良才虽难以使用,但可以致君于尊显。见尊,不当解为“被尊重”。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 按:此为反诘句,正面之意是,不仅于同道者有所取,对不同道者也应有所取。不  相似文献   

9.
《诗·商颂·玄鸟》云:“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自来注家多将“厥后”解为“诸侯”或“四方诸侯”。如郑玄笺云:“方命其君,谓遍告诸侯也”。朱熹《诗集传》:“方命厥后,四方诸侯无不受命也。”近人因之,其说实有可商之处。按诗意,“方命厥后”者为古帝,如“厥后”是指“四方诸侯”,则“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即谓上帝授命四方拥有九州,这显与史实与诗意不合。余意“厥后”者,厥君也,厥王也,亦即指成汤。其证一,“后”通君,通王,则“后”亦可指成汤。《尔雅·释诂》:“后,君也。《诗·大雅·文王有声》:“王后丞战,”《毛传》:“后,君也”,“王后”犹言君王;  相似文献   

10.
《艺苑雌黄》:东坡呼少游为山抹微云君。《避暑录话》:秦观少游,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本隋帝诗也,少游取以为《满庭芳》词,而首言“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尤为当时所传。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然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柳永《破阵子》语也。  相似文献   

11.
一、从词义上看“杀”和“弑”是同义词。都可以指把人杀死,使人致死。《说文》:“弒,臣杀君也。”《易·坤·文言》:“臣弑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高亨为它作注道:“弒,杀也,以下杀上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也这样解释:“古代下杀上口多叫弒。”“弑”的意义和用法,一般地说,确实如上面所解释的。  相似文献   

12.
“文献”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组为一词,最早出自孔子之口。《论语·八佾篇》载孔子语: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何晏《集解》引郑玄语谓:“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邢昺《疏》略引其说,无甚发明。朱熹作《集注》,亦袭此成说,语气更为肯定:“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宋末元初的史家马端临,不仅取朱氏之说,且以“文献”二字直名其“典章经制”之著作为《文献通考》。其《自序》云: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  相似文献   

13.
复语,是指古代汉语中连续使用两个或几个同义词的现象。正式使用“复语”这个名称来称呼这种语言现象的是裴学海。他的《古书虚字集释》卷一“以”字条“‘以’犹‘为’也”款下列出八条书证,其中七例是“以”、“为”二词连用。裴氏按云:“凡连言‘以为’者,皆是复语。‘以’亦‘为’也。”复语,刘淇则称作“重言”。其《助字辨略》卷二“应”字条引杜子美诗“蓬莱足云  相似文献   

14.
《论语·微子》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乎?”一句,而对其中的“分”字究竟如何解释,则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朱熹在《沦语集注》中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郑注云:‘分犹理谓治也’。宋氏翔凤《发微》云:‘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此五谷不分,当渎如草人粪种之粪,  相似文献   

15.
一、词义比喻引申和借代引申 蒸:君 《释诂》:烝,君也。 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进行词义的训释。二者本来在词义上各不相干,分属两个词,两个词义系统。烝,《说文》:“火气上行也。从火。”这是烝的本义。《说文》:“君,尊也”。《仪礼·丧服》传云:“君,至尊也。”郑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君,早期意义是指那些地位高的帝王卿相侯。这些位高者,通常是众多人  相似文献   

16.
孙奇逢是身跨明清两代的著名心学大师。其思想造诣颇深,而犹精于《易》学。他深刻地理解“《易》以道阴阳”(《庄子·天兀》)的根本思想。如说: “《易》以道阴阳”。其理止此矣,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读易大旨》卷三。以下引此书,仅注卷次) “《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不幽明、死生、鬼神之理而已。(同上)这就是说,“道”是“一阴一阳”,是“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外此,将无处寻“道”矣。他从“一阴一阳”中发现了世界本质,如曰: “《易》有太极”,乾坤之生生而子息者是。(同上)这就是说,所谓“太极”,无非指“乾坤之生生而不息”罢了,“而实非另有一物立于两仪器象之前也。”(同上)“太极”不离两仪四象,是犹“形上形下不离形字”(同上)的  相似文献   

17.
叁舌面后音一、K——K《楚辞·九歌·国》:“操吴戈兮被犀甲。”王逸注:“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戈”是见母,“科”是溪母。《周礼·壸涿氏》:“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杜子春注:“橭读为枯。”“橭”是见母,“枯”是溪母。《礼记·内则》:“起敬起孝。”注:“起犹更也。”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19.
我持省略说     
1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名词作状语”的“名+动”结构。例如: 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秦策一》) ④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相似文献   

20.
一《礼记·坊记》:"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疏谓:"大设其坊坊之,而人犹尚逾越犯躐,况不坊乎?‘故君子礼以坊德’者,由民逾德,故人君设礼以坊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