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七年文学”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 ,是整个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 ,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刘克宽先生的新著《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 ,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诸多宝贵启示。“十七年文学”具有极强的政治性 ,所以对“十七年文学”的考察 ,必然要放置在总体化的政治语境中去理解。如果仅仅关注所谓非政治性的文学性 ,那么我们就会在丰富的当代文学话语实践的历史面前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贫乏。我们看到本书作者充分尊重文学发展的历史客观事实 ,正是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考察“十七年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视角。由于…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文学创作的趋向如何?这是创作界和当代文学研究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黄健在1990年第10期《当代文学研究》发表题为《文化冲突与文学创作的深化》一文,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他认为,新时期以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一个阶段。“伤痕文学”渲泄的只仅仅是一种由政治迫害而产生的伦理感情;“反思文学”丧观的只局限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方面的思索,而“改革文学”也只是在这种思索之中从政治、经济等某一个层次发出的“改革”呼声。它们都缺乏深刻的文化反省与批判精神,从而使创作趋向呈单一的局面。“从寻根文学”开始,文学刨作逐渐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并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超越政治与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应包括大陆文学、台湾文学及香港与澳门文学三个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是19世纪末开始、至今尚未结束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漫长而又曲折历程中一个短暂而特殊的阶段。文学史写作应避免“历史补缺主义”、“历史混合主义”、庸俗技术主义的倾向,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考察,以求准确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征。中国当代文学史走了一条“之”字形的复杂道路,有三个贯穿始终、影响巨大的问题,分别为:文学工具化与文学自觉,文学的“民族情结”与文学的世界眼光和启蒙意识,作家的精神状态与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延安文艺与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在描述本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时,惯于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称此前的文学为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称此后的为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的文学。尽管近年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论开始被接受,但在对具体文学运动,尤其是对世纪中叶文学思潮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仍习惯用传统提法。如将发生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延安文艺”、“解放区文学”认作现代文学(新民主主义文学),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认作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当然,“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从大的方面来说,不失为一种认识…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新中国文学50年研讨会于1998年11月9日至13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着“新中国文学50年”的总主题,就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进、经验与教训,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对新中国文学50年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英语系、笔王创作中心、江苏省淮海工学院语言文学系联合发起的“20世纪中外文艺思潮”学术讨论会1994年5月5日至9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行。来自北美、欧洲及中国大陆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代表们将着眼点放在中外文艺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上;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90年代的文学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力图用一种新的“代码”加以表述。这是本次会议的两个显著特点。 一、后新时期文学的分期研究与现状研究。王宁认为,后新时期并不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一个专用于中国当代文学分期的文化概念,它的使用不必受制于意识形态和权威话语,而主要受制于特定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文学自身的运作规律。因而对后新时期这个文学概念的理解,就应当着眼于两个不同的层面:时间上的延续性和文学代码上的悖离性。从时间上来说,后新时期是伴随着“盛新时期”(1979—1989)的终结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198 5年 5月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提出了整合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观念“2 0世纪中国文学”,以后他们又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 5期以《论“2 0世纪中国文学”》为题发表文章 ,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主流话语”。从 5 0年代初到“文革”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附庸政治、实录式的研究居多。粉碎“四人帮”以后 ,当代文学史研究进入拨乱反正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但这时的当代文学史研究 ,陈陈相因者多 ,有创意的学术著作甚…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新的文学史概念逐渐流行,学者多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与之相对,洪子诚则辨析“当代文学”这一旧有概念被构造与描述的过程,通过与“现代文学”的对照,关注40-50年代之交的文学转折,进而建立起独特的“当代文学”论述。这也为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甚至“文学”的概念,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回眸20世纪的中国,岁月峥嵘,风雷激荡。作为时代晴雨表的文学,敏锐地感触着社会和人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50年,秉承着前50年文学的两种精神,那就是“五四”文学精神和延安文艺精神。这两种精神的交错和沉浮消长,使中国当代50年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根据不同的历史风貌,当代50年文学表现出鲜明的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至1966年,通称为“前17年”;第二个阶段,从1966年至1976年,通称为“‘文革’10年时期”;第三个阶段,从“文革”结束后1978年算起至1989年,通称为“新时期文学”;从1989年至今,我认…  相似文献   

10.
李建军是中国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作为一个批评家,其文学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具有“判断与事实”和谐统一、“激情与理性”和谐统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说“真话”与“人话”等特点。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及其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李建军的主体因素、俄罗斯文学、布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英美新批评理论、鲁迅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触及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要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塌糊涂,提不起来”的格局,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于5月8日至10日召开了我省首届现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现将此次讨论的主要内容概述于下。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五四”运动为起点而拉开帷幕的。新文学运动是中西方文化激烈撞击下的产物,由于鸦片战争后特定的中国社会环境,决定了“五四”文学传统的多元内涵和  相似文献   

12.
上篇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整体性的关系,前者是中国新文学这个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发展阶段.下篇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阶段性的关系,当代文学是极具政治性和高度组织化的文学,随着其发展显示出动态过程:由强调政治功利到注重社会功利性,由强调文学对生活的直接反映到注重更为复杂的反映形式,由创作方法的一元独尊到多元并存,由强调民族化到注重民族形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正> 1991年12月24至27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在南国花城广州召.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从事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人员、著名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大会的中心议题“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的讨沦.学会会长,八十高龄的老作家姚雪垠出席了这次大会,并结合自己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的创作,做了弘杨民族文化的讲话.香港作家曾敏之也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讲述了港台文学的现状.与会者就有关当代文学与民族传统、当代文学与社会变革、当代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以及台港澳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于1993年11月18日——22日在苏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专家、学者140多人,济济一堂,本着“双百”方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先后发言、交流信息.张炯同志主持了开幕式.研究会顾问陈荒煤、会长冯牧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长篇发言.会议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学术空气.话题几乎涉及到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发言和讨论:一、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文学走向与会者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附属政治转而依附经济,对此感到焦虑和困惑.诸如对王朔走红,梁凤仪旋风;文稿竞价拍卖;消闲通俗读物走俏;文学  相似文献   

15.
<正> 1987年7月27日至31日,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河北承德召开。围绕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道路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讨论。与会同志回顾了新时期文学十年历程认为,新时期十年文学的发展,已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但是,新时期文学尚未进入它的成熟期,理由是:第一,这一时期尽管涌现出大批中青年文学新人,但还没有出现堪称民族骄傲的文学大师;第二,尽管发表或出版了数量很多的作品,但还没有出现史诗性的鸿篇巨著;第三,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领域,尽管发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有关论述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等方面的考察研究 ,对尚延龄、尚缨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与政治观》中 ,“破天荒地”对毛泽东“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论断的确切性提出的质疑 ,进行了全面的辨析和反驳。文章认为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套语” ;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7.
2001年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显示出更多的理性。文学史的研究从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出发,对史的分期、观念、史法、史笔与写作的逻辑、风格进行更具学理性的梳理探讨;“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获得重新思考;长篇小说的创作和文体得到批评的特别关注,批评对当代中国长篇创作作了理论建构意义上的探索;文学批评依然保持着即时性追索性的“先锋意义”,且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批评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时代发生巨大变革的十年,是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总体结构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实行转换与变革的十年。时代的变革强有力地推进着中国文学的现代流向,铸建着中国文学的新格局。一依照人们习惯的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期是伴随着翦除“四人帮”的那个十月金秋一起到来的。不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转折是否以1976年的政治变动为其标志,公正的说,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并不单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对“文革”文学的研究,尽管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已有了一些扎实的成绩,但相对于“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研究相对于我们应该对其所达到的目标,都还有不少难尽人意之处,显得有些薄弱.在“文革”结束二十年之际,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史料又不断披露以后,为了进一步认识“文革”文学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化有更深的研讨,本刊在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在本期开办专栏,笔谈“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指的是当代大陆文学、当代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块。在50年代到70年代“全球化”的缓慢进程中 ,大陆文学居于“全球化”边缘却居于民族文学的中心 ,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全球化”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过渡地带 ,文学呈现了“全球化”语境下变动的特点 ,它们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三块空间 ,在世纪之交走向一体化 ,出现了构建“全球化”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