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魏天辉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31-134
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实现统治结构本身新陈代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官致仕制度.其在实行过程中表现为文官致仕类型的多样化,致仕后朝廷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但是此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缺乏人性化考虑和皇权干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实现统治结构本身新陈代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官致仕制度。其在实行过程中表现为文官致仕类型的多样化,致仕后朝廷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但是此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缺乏人性化考虑和皇权干涉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淫祠的异端色彩对明朝的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造成了冲击。为维护统治 ,明政府把禁毁淫祠以法律的形式制度化 ,贯穿有明一代。但淫祠屡禁不绝 ,主要原因在于淫祠本身对于明代社会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与明代国家的宗教、里甲制度变化和宗族势力兴起有关  相似文献   

4.
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实现统治结构本身新陈代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官致仕制度.其在实行过程中表现为文官致仕类型的多样化,致仕后朝廷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但是此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缺乏人性化考虑和皇权干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受政统、道统、学统及庙统等诸因素的影响,具有特殊教化功能的祠宇与两宋时期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融为一体,祠祀便构成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许书院生徒能够养成对师道和学业的敬畏感、树立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确立“传道济民”的求学目标、达成“希圣希贤“的理想人格以及增进忧国忧民的担当意识,从而与官学中的“庙学合一”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孙轶旻 《云梦学刊》2006,27(6):58-61
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因其丰功伟绩而为后继历朝列于国家祀典。然而,对李靖神化具有主导因素的却是民间广修祠庙并不断附之以异说。这种民间的祠祀加速了历史人物李靖向神祗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明代江西毁淫祠活动较为频繁,地方官员为使地方社会移风易俗,规范社会秩序,对用人祭祀、巫师害民、劳民伤财等不合理的祭祀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同时,他们又通过毁祠庙、兴学校、祀正神等措施来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信仰取向。但这一行为主要与他们的政治热情相关,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地方官员打击淫祠的效果并未持久。  相似文献   

8.
汉碑记载的地方官吏祠祀对象包括山川自然神灵、本地先贤以及新生之神灵等。这些祭祀活动通常由地方吏民提出申请,中央太常等相关机构批准,地方政府和大姓负责具体实施。地方官吏祠祀活动是其在新莽以至东汉时代旧有祭祀系统紊乱的背景下所施行循政的手段之一;汉末巫风盛行亦是重要的推动因素。这类祠祀活动反映出地方长吏权力日增、地方宗族势力开始向精神信仰领域伸张、中央对地方控制渐趋削弱的东汉地方社会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9.
英国的文官制度即公务员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务员制度。其中高级公务员在政府决策、政策制定中占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级公务员的等级、特点、与部长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概略地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10.
11.
欧磊 《兰州学刊》2008,(12):129-131
明代致仕官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致仕形式主要是按例致仕,但也有因病致仕、养亲致仕、勒令致仕等若干特例。他们致仕后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待遇,但仍受明政府的管理。此外,他们致仕还乡后,在参与地方事务中,发挥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宦官政治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明代宦官普遍信奉佛教 ,积极营建寺院 ,是天下佛教寺院重要的檀护力量 ,各处的佛教僧团也呈现趋附宦官势力的倾向。因此 ,这成为明代宦官政治史和佛教史的一大特点。宦官营建寺院的活动 ,有种种复杂的表现形式 ,总体上是借助于皇家背景 ,使其势力由宫廷渗入民间社会 ,其实际意义也远远超出宗教范畴 ,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及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河南禹州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自南宋以后渐趋"沉默"。考察明代禹州的进士数量,可以了解当时禹州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明代禹州共有进士36名,在河南各州县中居于前列。所有进士中,景泰以前仅有2名,正德和嘉靖年间进士数量则达到了高峰,此后则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4.
杨椿与《明史》、《明纪纲目》的纂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椿作为《明史》和《明纪纲目》纂修官,在二书纂修过程中,提出了鲜明的史学考椐主张,当时却未被清廷和史馆总裁所采纳。然而,在《明史》刊刻成书40年之后,清廷对《明史》和《明纪纲目》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订改修,其内容却是与杨椿当年提出的主张如出一辙,这说明杨椿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史识。杨椿在清朝官方明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史学思想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明代徽州宗祠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代宗族制度最为完善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徽州,当地兴建宗祠相当普遍。嘉靖十五年祭祖今为徽州宗祠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徽州宗祠祭北始迁祖的兴盛还与汪华、程灵洗的地域神崇拜有关,元代徽州学者主张祭礼始祖也推动了宗祠建设;明代徽州宗族建祠祭祖的特点是宗祠的发展,即以祭祀始迁祖统宗合族。  相似文献   

16.
许齐雄 《晋阳学刊》2007,41(4):32-34
薛瑄是第一位在明代从祀孔庙的明儒,这无疑是明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课题。孔庙的从祀问题本来只是朝廷上皇帝和儒臣才需要讨论的议题,毕竟能不能从祀孔庙的最后决定权在国家,不在私人。李濂以一个罢官在野的士人却参与了对此课题的讨论。通过他的讨论,我们将发现此课题为一个更大范围的士人所重视。更重要的是,李濂的讨论是和嘉靖中叶朝廷上的儒臣在讨论这些课题时所表现出的新范式遥相呼应的。由此可见,这一新范式其实是为许多士大夫,无论在朝在野,所共有的。  相似文献   

17.
卫所制度是明朝军队的一项基本军制。卫所缺伍的原因主要是边班、清军、勾解等措施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诸种弊端。明代军中各级官吏贪占政府粮饷、收受军兵贿赂是各种军制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并对明朝灭亡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小说作者对科举制度持批判和反对态度的认定有失偏颇。综观明清小说和小说作者的相关著作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批判的是科举制度及实行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对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小说作者并没有否定,他们不主张废除科举,所希望和提倡的是扭转科举时弊,还给读书人一个清明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初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与高丽国王王颛互遣使臣,开始了两国使臣频繁往来。在明代,朝鲜派往中国使臣1252次,平均每年4.6次;中国派往朝鲜使臣153次,平均每年0.6次。使臣的相互往来,沟通着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密切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两国关系出现与明朝以前不同的特点:政治上联系愈加密切,形成了政治上的“一体化”;经济上,朝鲜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朝鲜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成为朝鲜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雁北地区主要庙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民众开始大规模自发组织修庙并组织庙会活动。这种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纷纷加以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对于雁北地区的庙会活动却无人问津,这对庙会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据现存的雁北地方志资料对该地的庙会作一概述,以期促进庙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