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清代"喀尔喀"分为"内喀尔喀"和"外喀尔喀"蒙古。"内喀尔喀"由5个旗组成",外喀尔喀"指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又称外蒙古。漠北喀尔喀基本国势及与沙俄、漠西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关系、漠北喀尔喀归附清朝的挫折过程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清初漠北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和战争灾难,因清朝及时赈济漠北,保证了漠北喀尔喀蒙古畜牧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清朝用大量的物资赈济受灾的漠北之举,对统一蒙古、统一全国的关键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本文论论述了清朝对漠北喀尔喀蒙古实施赈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朝觐制度是清朝治理边疆地区的重要手段之一,清朝通过这一制度笼络边疆少数民族上层,达到不设边防的目的。喀尔喀地处清朝北疆,西与准噶尔接界,南至漠南,北至俄罗斯,因此在清朝边疆的统治和治理中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清政府关于喀尔喀蒙古王公的朝觐制度,本着“恩威并施”和“厚往薄来”的方针,对怀柔喀尔喀蒙古王公、巩固北部边疆、稳定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喀尔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初漠北喀尔喀蒙古常年遭到自然灾害和战争灾难,清朝用大量的物资赈灾救济漠北。为了更有效的赈济喀尔喀蒙古,清朝不断改善赈济措施,完善赈济政策和制度,达到了赈济漠北灾区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对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实施的朝觐制度是满蒙历史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措施。喀尔喀蒙古王公对清朝的朝觐中,体现了清廷的权力,也满足了朝觐者物资需求,在朝觐中有着突出的在物资交换前提下对清朝进贡的内涵及历史意义。主要分析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朝觐制度,研究了朝觐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初漠南漠北蒙古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战争灾难,清朝调动大量物资赈济漠南和漠北喀尔喀蒙古。本文从漠北喀尔喀和漠南蒙古的军事、商业、贸易开始分析它们对清政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喀尔喀蒙古大王们制定、颁布的法律汇集被称为“喀尔喀律令”(Qalq-a (?)),它与清朝政府为统治蒙古所颁行的“蒙古律例”曾并存于喀尔喀地区。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从1728年到1789年大约60年间,喀尔喀法制史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空白点,而该空白点正是“喀尔喀律令”的诸法令向清朝蒙古律例转化时期,但是,对这  相似文献   

8.
康熙三十五年本《蒙古律例》(以下简称康熙本 )是 1 6 2 7- 1 6 94年间清朝针对蒙古而制定的法律法令的汇编。这个时期是清朝向中亚扩张的时期 ,也是它同一些反对势力不断进行战争的时期。期间 ,漠南、漠北蒙古 (即喀尔喀 )领土上的一些独立的汗国 ,虽然进行了顽强的、长期的抵抗 ,但是 ,最终还是一个接一个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1 7世纪中叶 ,持续了近 2 0 0年的封建割据使这片领土分化成为漠北蒙古 (即喀尔喀蒙古 )、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即准噶尔蒙古 )。漠北蒙古居住在蒙古的阿尔泰山、杭爱山以及杭爱山以东的地方。漠南蒙古各部落分布…  相似文献   

9.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Jibzondambaxotogto)是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一位著名的转世活佛,被称作“智慧的金刚(janabazar)”或者“高尚的光辉(ndrgegen)”。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以土谢图汗部为中心的喀尔喀左翼归附清朝...  相似文献   

10.
前言清朝为了统治喀尔喀蒙古,在乌里雅苏台设立了常驻的定边左副将军,在最初的四十五年间,三位喀尔喀王公,即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左末旗扎萨克和硕亲王策凌和其长子成兖扎布、次子车布登扎布先后被任命任职。关于三位喀尔喀王公连续被任命担任清朝在喀尔喀的这一最高驻防官官职的背景,我认为当时清朝是利用喀尔喀王公对尚未确立直接的“盟旗制  相似文献   

11.
“监修国史”与“兼修国史”是唐代史馆中两大不同的史官名称。考证清楚二者的区别,对了解唐代的国史修撰制度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此文于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登科记考考补》考出76人之外,又据有关金石、碑文、墓志、方志等等,加以辑撰,再补录唐代进士科等27人,仅为"百不存一"补苴罅漏而已。  相似文献   

13.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具有文学考试性质。科场试文与当时的文学密切相关,各种文学流派的升沉消长及文风变易皆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学”的视角研究文学,可以大大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厚度,而科举文学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又从另一个方面推动“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4.
唐省试诗中,德宗贞元年间留下的最多,有77首.这些诗,大都境界浑融,情感表达真实自然,从中可见贞元科举录取是知贡举者综合考察诗人的创作技巧、政治素质、人品性情等后的审慎决定.唐人“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的抱怨,唐笔记中所说的科举录取荒诞、偶然等与事实真相之间差距较大.至少在中唐,科举录取是“多公而审”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官方的翻译培训机构开始于明朝的四夷馆。本为东夷的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之后,四夷馆被清朝接收,但是,“夷”字被拿掉,又以鸦片战争为分野,先后改名为四译馆和同文馆。改名的背后或者有来自外族的推力,或者有来自外国的推力。然而,持久的推力是国内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因为人民利益才是变革的永恒动力,才是制度文明的落点。  相似文献   

16.
唐朝设立制科,科名繁多,以招揽非常之才,曾极盛一代。宋朝也置制科,却时置时罢,科名很少,又增加进卷、阁试,阁试所考六论专在记诵,而考题又刁钻古怪,故意艰难其选,在制度上变尽唐旧,结果极衰,至南宋已名存实亡。盛衰之间,有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7.
金代作为十二世纪初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教育吸收汉民族教育模式,同时又极具民族特色。除了建有正规的汉、女真两大学校教育系统外,还有非正规的皇室教育形式,即对皇太子、皇子及皇室宗亲子弟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将皇族宗室子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之人,以巩固女真政权。本文从金代太子师保傅教育,皇室教育方式、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对金代皇室教育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嘉庆朝完全继承了乾隆朝的官修图书编修机制,持续产出大型官修图书,维持朝廷对于文化事业的引领。在乾隆朝趋于完善的《御制诗集》编修机制规范着嘉庆皇帝御制诗的创作行为,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存诗数量第二多的诗人。从嘉庆朝臣子们宫廷献诗的情况来看,嘉庆皇帝对于朝廷的文学活动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嘉庆朝的文化特色正是其在整体上受制于乾隆朝文化统治的“惯性”;当时士人风气的整体转变与嘉庆朝的文化政策之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断层。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人王定保所撰科举专书《唐摭言》向以记录唐代科举资料丰富著称,史料性强,学术价值高。但作为一种文人笔记,其中也掺入了许多当代人物的奇闻轶事,部分内容是对之前作品相关内容的借鉴和改编,同时也为后代小说家改编、充实和虚构,为元杂剧、明拟话本等提供了较丰富的题材。  相似文献   

20.
科举学研究性质之争是近几年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科举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科举学演进与发展的历程,社会对科举学研究的需求,科举学研究与社会职业的对应关系等,决定了科举学是一门专学而非学科。学科与专学或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只代表知识发展中的不同方向,并没有研究层次上的高低之别。作为专学的科举学必须摆脱偏狭的学科研究范式,向各个学科开放,确立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将各类研究统合到一个新的研究体系中,使科举学研究出现突破和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