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而应该用实践来加以检验。几十年来文艺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那种主流文艺思想是不利于文艺发展的,而胡风的文艺理论倒比较符合文艺规律。他坚持着鲁迅文学道路,发扬着五四文化精神,对中国新文学起着推动作用。胡风虽然被打倒了,但后来的作家们针对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种种文艺理论观点,大都是胡风理论的再版和发挥,这也可见胡风理论的现实意义。由此文艺实践出发,需要重新评价胡风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被否定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胡风文艺思想,引起了理论蚧的注目,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它,评价它。从现在的研究状况看,人们或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概括性描述,或强调它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还没有进入胡风文艺思想的深层,尤其是还没有看到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有关胡风及胡风研究的若干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1902-1985)在解放后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胡风反党集团"绝对是冤案.1952年12月16日,周扬在文艺界召开的"帮助"胡风认识问题的座谈会所作的结论是:"胡风在文艺理论上推行的是一条反党的路线".1953年,<文艺报>相继发表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批判胡风.  相似文献   

4.
胡风毕生追求的理论中心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以及发展过程。在胡风付诸一生的艰苦努力中,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由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纵横各种因素互为碰撞、扭结的矛盾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5.
胡风文艺思想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原因在于:一是受西欧浪漫主义和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影响;二是对厨川白村与苏联作协"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胡风认为浪漫主义应负载启蒙和政治双重功能,而左翼人士则力图把浪漫主义纳入纯粹政治轨道.  相似文献   

6.
周扬与胡风30年代文艺思想异同论昌切周扬与胡风的文艺思想,在30年代基本成型,在40年代有所调整深化,形成了似乎完全对立的文艺思想格局。这种对立的文艺思想格局直至解放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倾覆”才暂告终结。然而,细细究来,他们的文艺思想并非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7.
由梁振儒、顾荣佳编著的胡风文艺思想系列丛书》之一《披荆治林者的足迹》(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近年来在胡风文艺思想研究中撰写的论文集。结集成书的论文,大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具有不同方面的代表性,是新时期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新成果。这些论文的撰写者有专业文艺理论工作者、有报刊杂志的编辑、记者,还有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8.
周扬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他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有力的阐释者;同时,在一些时期,他又与这个思想体系发生冲突,这最终导致了他在"文革"中的命运.胡风与周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两大流派.文艺为政治服务,这是周扬与胡风文论共同的归宿,两人的分歧在于文艺具体怎样为政治服务的问题上,即在由生活而通往作品的过程上.两人对立的结局,决定于不宽容的文化氛围.两人又都参与了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9.
胡风在光复初期台湾文坛产生较大影响,与一批胡风的友人聚集于此有关,但产生于国统区左翼文艺运动中、吸取了鲁迅精髓的胡风文艺思想与当时台湾文坛实际语境、目标和需求的深深契合,是更重要的原因。官僚统治的弊政需加以揭露和批判,黑暗、沉重的社会环境需有坚强的主观精神力量和激情加以对抗和突破,这使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能在台湾文坛获得广泛共鸣和实践。胡风文艺思想当时已引起左翼文学内部的争论,这其实只是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语境所致,其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深加反省。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20世纪40年代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摩擦和对抗,呈现40年代文艺论争的复杂面貌,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所在,廓清并理解这段文学历史,进而透视到4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与建国后胡风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我国思想文化战线先后开展的三次思想批判运动,即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3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以及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对我国思想文化界影响很大.本文拟从中总结出基本的经验教训,以指导今天思想文化斗争的正确展开.文章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要正确对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正确制定和执行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胡风认为,文学的发展需依靠同人团体的共同努力,而同人团体的文学组织形式是同人刊物,同人刊物需要统一的办刊思想以及对同人团体的文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文艺思想。文章依据大量一手资料梳理并论述了胡风的文学流派理念以及他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对七月诗派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缘于对五四启蒙文化精神的共感,舒芜受到胡风的激赏和提携,跻身于七月派.舒芜在七月派刊物上的理论和杂文,表征了七月派的发展趋于自觉的态势及其内部建构的转型.他的理论批评彰显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所引发的论争强化了七月派的声势和品格.在理论批评中舒芜与七月派同人存在着互动性和协同性,他们共同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和其他成员的创作实践做出了有力的呼应,但在畛域和路径上,舒芜是从哲学和接受的角度立论,有别于其他成员从创作和艺术层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评胡风文艺思想的必要性胡风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从三十年代中期起直到五十年代中期,几乎所有重要的文艺论争和运动他都参加了。三十年代的“两个口号”论争,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现实主义论争,五十年代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功,都少不了他,而且是重要角色。从一九三六年起到一九五五年止,他一共写了十本文艺论著,几乎对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论文《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论的思辨基点》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主观战斗精神”论的形成曾受厨川白村及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经再创性接受,最后化合为胡风文论。  相似文献   

16.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七月》和《希望》作为胡风编辑出版生涯中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围绕着他们形成了一批作者群。这批作者群代表了胡风的文艺思想,阐释和践行了胡风的文艺见解,同时,《七月》和《希望》前后作者群的差异也体现了胡风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胡风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民"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的观点,由此,"精神奴役的创伤"成为胡风文艺思想的一个关键命题。该命题的题材来源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不过胡风将厨川白村的"创造生活的欲求和强制压力之间的冲突"转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解放欲求与封建主义的安命精神之间的冲突",从而转向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文艺美学的维度。而关于文艺在治疗创伤、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上,胡风将作家譬喻为"施洗约翰",其任务在于通过艺术批判社会痼疾、唤醒群众,为政治的解放实践开道。而人民的血与火的政治实践,就是艺术之解放目的的真正完成,是一首真正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9.
半个世纪来,我国在现代、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若干位大批评家.他们在文艺理论批评上各有其特殊的建树.胡风就是这样的一位大批评家.他在长达五十多年的理论批评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文艺论著,对我国文艺理论批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看来,胡风在文艺批评上的建树,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现实主义问题的论述上;二是在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作用的研究上;三是在对“左”的文艺思想的批评上.  相似文献   

20.
启蒙主义是胡风文艺思想的基石,是其全部文艺理论构架的基础.胡风对启蒙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发蒙”,包括通过识字运动、狭义的宣传剧本、墙头诗、街头剧等进行的普及、初步的启蒙教育;二是在初步启蒙教育的基础上用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去照亮、启发大众,帮助他们摆脱几千年封建统治造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