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河岳英灵集》、《才调集》中的李白诗歌,我们在《唐人选唐诗(十种)蠡测》一文中(载《思茅师专学报》91年1期P_(10-21),2期P_(9-12)中已略有陈述.但余意未尽.今从选诗审美意象、审美深蕴角度再作探讨,探究深意,就教于方家.(书见《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93年版).  相似文献   

2.
《全宋诗》误收唐诗情况较为严重,近年胡可先先生撰文对各位学者的考辨成果进行一次大总结,在胡文基础上我们又发现《全宋诗》还误收了不少唐诗经典名篇,至今尚未见有人指出。  相似文献   

3.
李攀龙的<唐诗选>,在明代多达二百多种的唐诗选本中是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4.
博客凭借其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及双向互动性等突出优势,扩大了唐诗传播的范围及影响,使唐诗研究的持续性更具生命力.而唐诗在博客中传播所带来的价值取向混乱等相关问题也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5.
语言高度模糊是唐诗作品的特质之一,其语言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两方面.文章从人称、数和省略结构等句法结构以及形容词、数词、动词等词汇方面分析了唐诗语言的模糊隐含,并通过分析唐诗译例,探讨如何在唐诗英译中保持语言的模糊美.认为模糊信息的翻译处理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的传达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唐诗的繁荣和禅宗的兴起几乎同时,两者相互影响.禅理对唐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唐代诗人多有崇佛之举,唐诗中多有以禅入诗之作.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高"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由于其是常见词,对于"高"义在唐诗中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8.
高棅历10年之久(1384—1393),完成《唐诗品汇》。又“虑见知之所不及,选择之所忽怠,犹有以没古人之善者”,于是“再取诸书,深加(?)括,或旧未闻而新得,或前见置而后录,掇其漏,搜其逸”(《唐诗拾遗序》),经过6年(1393—1398),完成《唐诗拾遗》10卷,附于《品汇》之后,足为百  相似文献   

9.
唐诗缺少哲理诗,但唐诗并不缺乏哲理.唐诗哲理主要体现在一些诗句上.这些诗句所蕴含的哲理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其中有许多是后人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无论是诗人本身寄寓也好,还是后人赋予也好,这些诗句往往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诗中意象说理,使承载的哲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关于宋诗的“理致”历来论诗,皆以为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唐诗如蜜,宋诗如橄榄。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又说:“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考深沉,乃染宋调。”正说明了唐宋诗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对唐诗的选择是从宗旨、体裁、音节三个层次进行的,其中"宗旨"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体裁、音节是不可或缺的诗歌美的因素,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尽善尽美"文学观的更具体的规定.沈德潜在自身所处的学术背景中,从宗旨和审美特征两方面对唐诗进行"别裁",将"鲸鱼碧海"、"巨刃摩天"的高格壮响确认为唐诗的主流美学特征,并对以李、杜为宗的唐诗艺术个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立足儒家传统文学观,<唐诗别裁集>以其新颖风貌在唐诗编选领域奠定了自身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2.
唐人选唐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关注和研究唐诗,因而与唐诗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其中,唐人选唐诗与唐诗的流传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方面,唐诗的广泛流传是唐人选唐诗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唐人选唐诗又进一步影响和促进了唐诗的流传.  相似文献   

13.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4.
唐诗根植于社会的深厚土壤,各种思想文化、宗教意识不断渗透,形成唐诗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摇曳多彩的风姿.唐诗中的动物骑乘意象,广阔赅博,繁实茂密.而宗教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着广泛受众,唐诗中的动物骑乘意象也因此打上了浓厚的宗教情结和色彩.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其中得到了反映,包括科举制度.从唐诗中可以折射出唐代科举制在选官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取士人数少,受私人荐举的影响很大,科举及第不等于入仕,在选官制度中不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韩礼德构建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应用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的框架.其关于纯理功能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在语篇分析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但将其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尚不多见,拟从韩礼德的经验纯理功能出发,分析唐诗《金缕衣》的三个英译本的不同,以期为古诗英译的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写道:“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对于这首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作,各家的诠释并无太大分歧,例如:“欲来苹花不自由”——……意思是说,您寄来这样美好的诗篇,照理应该用同样美好的来酬答.可惜我职务拘身,想采苹花送您也办不到,实在十分抱歉.假如再挖深一层,也许还有这个意思:远谪南州,心情不好,所以也写不出好诗来.(《唐诗小札》245页)再如:  相似文献   

18.
陈贻焮教授继《唐诗论丛》、《杜甫评传》后又一部新作《论诗杂著》问世了,我有幸较早地拜读全书,深感受益非浅。本书汇集了贻焮先生近十年来的重要研究论文二十余篇,仍以唐诗研究为中心,兼及六朝重要诗人与其他有关古典文学的研究,范围比《唐诗论丛》更广。要全面评价这部内容丰富的学术专著,实非我学力所能及,这里,我想谈几点初步的读后体会。一是识见宏卓。袁行霈先生在本书序中说得好:“其文气盛言宣,每能于人皆以为无可置论之处,发挥其宏见卓识,浩浩翰翰,不能自已。”贻焮先生的文章,不论是对诗生平人思想的探索考订,还是对诗歌思想艺术的评论分析,都有与众不同的宏见卓识。《评曹孟德  相似文献   

19.
谜面 1.武则天拒会外使(打唐诗一句) 2.仙(打唐诗一句) 3.渊明辞去彭泽令(打唐诗一句) 4.丸药(打唐诗一句) 5.唠叨不休(打唐诗一句)  相似文献   

20.
袁中道与钟惺、谭元春都重提师法古人,标举含蓄浑厚的唐诗,实为矫正公安派的浅俗率易,而要求取古人精神,则为避免七子派的徒袭体貌,对唐诗钩奇探奥,也拓展了唐诗接受的领域.他们一起为明代唐诗学的发展寻求中道,其结果标志着性灵论唐诗观和格调论唐诗观走向折中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