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行政诉讼案件呈逐渐上升之势。领导干部如何对待"民告官",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面对行政诉讼案件,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态度与行动直接影响"民告官"的进展与结果。  相似文献   

2.
"民告官",作为行政诉讼的通俗叫法,具体是指行政相对人(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不满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法律法规授权的主体)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相似文献   

3.
郑良 《决策探索》2014,(9):25-26
今年全国两会传出消息,行政诉讼法大修成为2014年度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重点,“民告官”阻碍将会逐步得到破除。最近,记者在福建多地法院调研了解到,行政干预司法现象在行政诉讼中仍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司法公信力。为缓解行政诉讼困局,福建各级法院通过探索行政协调、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等机制,使4成以上行政争议通过协调实现“案结事了”。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与实施,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有助于社会主义法的公平与正义。但是作为行政诉讼中被告这一特殊身份,区别于其他诉讼中的被告。使得诉讼起来更为复杂,以及公正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随着人们法律观念的不断深入,民主化不断加强,生活中民告官案子日渐增多,但是百姓的胜诉率依旧不高,行政机关的干涉时有存在,有时甚至出现无被告的情形。"民告官"案件的背后,原告方往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也体现了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没有有效的机制来遏制这种现象。有大量的行政诉讼案子处于悬挂状态,没有明确的法条和规范,这给法官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判权,不利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确定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怎样给行政诉讼被告下定义,如何确定适格被告的范围,《行政诉讼法》没有作出明确的概括性规定,学术界对此解释也不十分明确和统一。这严重影响了行政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给理论研究工作也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有必要对行政诉讼被告的定义与适格范围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一、行政诉讼被告的定义什么是行政诉讼的被告?《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作了这样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相似文献   

6.
来自官方的消息确认,我国不久将建立国家赔偿制度。 权威人士称,建立这种制度,将使以“民告官”为特点的我国行政诉讼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和行政诉讼本身的功能及我国目前复杂的行政诉讼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法院如何在根据制定法“法定标准依法受案”的前提下,在“行政法治”的框架内发挥司法能动性受理案件、促进社会进步、保护公民权利及扩失公民民主参与国家管理,是一重要问题。本文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曹岑 《秘书之友》2008,(11):44-46
最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五年立法规划,《行政诉讼法》的修改被列为一类立法项目。1989年出台的《行政诉讼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告官”制度。但是,由于制度设计原因,《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只能状告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起诉政府规章、文件等抽象行政行为,即公民无法对“红头文件”说“不”,导致了不同程度地“立案难”、“胜诉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的行政诉讼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以“和解”方式处理的行政案件大量存在,在高撤诉率背后隐藏的是行政相对人权益保护的缺失,和解协议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人非平等对抗、博弈的结果,所以事实上存在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应加以承认并予以规范。本文从行政和解制度产生的背景和现实基础出发,探讨行政和解制度在我国创设的可能性,提出构建这一制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
百姓俗称为“民告官”的中国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实施以来,已5年多了。这一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为宗旨的法律,实行情况如何? 公民、法人胜诉率较高 5年来我国行政案件的数量以每年平均56%的速度增长。从1989年的受理一审  相似文献   

11.
王跃平 《决策探索》2010,(12):57-57
法院非诉执行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类型,与民事和刑事诉讼不同之处在于诉讼当事人的地位不对等。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行政机关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为了制约行政权力的扩张以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行政诉讼法律时考虑到这种力量对比的差异,力求制定出减小这种差异的法律法规,能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势均力敌。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在我国民间被称为"民告官",因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在儒家的愚忠及皇权天授思想洗脑下,不管当权者还是百姓,脑海中根本无法治、人权、民主之概念。提及"民告官",百姓只能感叹"难于上青天"!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证据是非诉讼类证据.它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证据。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程序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政法律规范所设置的事实要素而收集、运用以证明相对人法律行为或事实的证据。由于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人们往往将行政证据和行政诉讼证据混同,或认为行政诉讼证据包括行政证据,或认为二者虽有区别.但区别的意义不大。基于此.阻碍了人们对行政证据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省市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14,(31):23-23
正7月24日,宁波市通过《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形成条块结合、部门联动、责任明确、考核科学、运转高效的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切实解决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城市管理难题。8月4日,广州市通过《行政机关负责人应诉暂行规定》,明确本年度发生的需开庭审理的第一件第一审行政诉讼案、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诉讼案、可能对该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或者行政执法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等四类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必须无条件出庭。  相似文献   

16.
闫雪春 《决策探索》2009,(20):70-70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行政执法机关向法院提供的各类证据,只有合乎法定要求才具有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现场笔录等各类证据作出了规定,特别是对证人证言的规定更加严格。因此笔者认为在行政执法中要慎用“证人证言”.  相似文献   

17.
严格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绝大多数行政机关积参加行政活动,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目前行政机关在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行政卡门关行政诉讼败诉率还比较高,本文对此问题做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传统“行政主体范式”对政府职能部门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的定位是从行政诉讼被告角度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作为行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进进走出传统藩蓠,将角色定位为行政诉讼原告、被告,能够维护行政下对人合法权益,推动我国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基层法院正在面临“民告官”案件大幅增长的诉讼压力,行政案件呈持续上升态势。4月24日《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题为《“民告官”案件大幅增长的背后》的文章,通过不同侧面对“民告官”案件的增长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民告官”案件的大幅上升,一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中,“机构”与“机关”有较大的区别,在广义上“机构”一般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的统称。如现行宪法第三章的章名就为“国家机构”,此处的“机构”就涵括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等各类“机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