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概念与集合概念是关于概念的研究与论争中争论较大的两个问题.对于虚概念的论争,主要集中在虚概念是否是客观实在的歪曲的反映和虚概念有无内涵和外延这两个问题上,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存在不同的看法.充足理由律则是关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研究与论争中争论较大的问题.充足理由律究竟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我国逻辑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主义”是中华古典词,意谓谨守道义、主张等,今指某种理念或思想体系及信念,也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方式或方法。其古今转换是通过近代东西对译(与principle、~ism及doctrine)达成的。新名“主义”早为明治日本人创译并使用,于清末传入中国。在其生成、生长、流转过程中,“主义”概念于中日两国被赋予多样意涵及本国元素。这一过程彰显了汉字文化生生不息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3.
在利益问题上,共同体主义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尽管共同体主义者对公共利益缺乏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他们所说的公共利益都指向共同体的普遍善、共同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对公共利益优先的论证,主要基于“共同体的共识”。共同体主义者强调公共利益优先,但同时也强调“我”的利益与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总体来看,共同体主义者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认为个人利益就包含在整体利益之中。只不过,他们对公共利益的疾呼,并未上升到行为准则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8年由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等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以来,国内学者对“海洋经济”理论探讨、概念的界定,始终未间断。然而,这些概念的界定都是基于海洋经济的某一特性提出的,缺乏全面性,也很难达成共识。因此,有组织地对海洋经济作一次权威性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5.
"文化"概念界说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文化"概念的界说,在文化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但这种界说历来又都歧见迭出、莫衷一是.从基本类型的视角来看,有描述性定义、社会性定义、主体性定义、功能性定义及历史性定义等.有机融合其可取之处淬成一家之言,把"文化"理解为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史上的"人化"与"化人"的整个互动过程和成果的总和,将有利于人们达成对"文化"概念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概念研究是系统分析和深刻理解概念的系列活动过程。概念研究,既不是与实证研究相反的术语,也不等同于非实证研究,而是一种可以弥补和突破实证研究诸多局限的活动过程。西方旅游学科概念研究形成了12大主题类型与研究方法,并就9大质量标准达成共识。真实性、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体验、旅游移动等概念的提出与深入研究,推动真实性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移动理论成为旅游学理论的主宰和主流,最终促成旅游学科的基本形成与发展。选取真实性和旅游移动这两个典型概念,结合旅游学科概念研究的主题类型和方法,探究推动旅游学科概念从概念迁移到概念共识再到概念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知识产权概念均为静态的法律概念,其定义方法为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而作为定义哲学的过程主义,其思想有两个:(1)将定义作为一个概念的生成过程;(2)将被定义项定义为一个活动过程。本文经过实践体验——理论先导——文献分析——概念定义的四个阶段过程,尝试着定义知识产权的动态概念。即知识产权是创造性知识的产权运行过程。该概念突显过程性、管理性、系统性。它对于知识产权的本质认识、理论创建、实践引领,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对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定义 ,虽说法不一 ,但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不易理解 ,而且把非集合概念定义为“不反映集合体”还有违反定义规则之嫌。我们知道 ,“集合体”和“个体”是相对的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 ,而非集合概念是反映个体的 ,所以 ,应该把集合概念定义为“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而把非集合概念定义为“反映个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基础主义在解决知识回溯问题上陷入了困境,这直接导致了另一种重要的替代理论——一致主义的产生。不过,一种完整的一致主义理论需要依靠它所指定的一致概念来界定,这样自然就转向了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一致”?一致主义者通常按照两个可供取舍的思想来理解一致:经典的回答把“一致”理解为蕴含的一致,而新近的回答则是把“一致”理解为解释的一致。现在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前者。  相似文献   

10.
在写入现代成文宪法之前,公民概念有一个从中世纪通向现代的学术史历程。中世纪城市对公民的定义很多,大致可分为法条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类。这为公民概念通向现代的两种观念传统铺陈了道路,即绝对主义与共和主义。共和观念的传统在前期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与哈林顿为代表,后期以法国的狄德罗、孟德斯鸠与卢梭为代表,强调积极参与、公共精神与政治责任;布丹首创的绝对观念传统经格劳修斯改造,由霍布斯推向极致,突出消极服从、权利义务与个体自保。劳尔森、洛克、普芬道夫在二者之间寻求调和。公民概念的两种传统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有不同的汇合方式。法国共和传统的公民经大革命的大众化与民主化洗礼后,最终在宪法上固化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现代概念。  相似文献   

11.
“美”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一个争论最多 ,却最不能达成共识的概念。文章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美”的概念的梳理、审美经验的分析 ,指出对“美”的系统阐释应当在审美人类学、审美文化学和审美个性三个层次进行。以这三个层次为基础 ,文章坚持“人是美的尺度”的基本观点。在对“美”的阐释中 ,放弃流行的以“真善美三统一”为基本框架的静态的横向阐释模式 ,而代之以上述三个层次的动力的纵向阐释模式。文章批评了一些国内当前流行的观念 ,反对“以美为真”,混淆科学与美学 ;反对把形式美原则抽象、绝对化。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的关系,这是传统逻辑的定义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就不会有正确的定义规则,也不能正确地理解定义的实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之一直抱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针对这一说法,张天敏同志曾正确地指出:“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根本不是什么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是内涵相同而语言形式不同的同一个  相似文献   

13.
杂志与期刊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杂志与期刊的概念认识存在着差异,存在着两者是相同的或包含关系的不同看法。从考证杂志与期刊名称的来由,分析两者的关系,并通过讨论现代期刊的表现特征,给出两者的定义,以澄清学科的概念混淆。  相似文献   

14.
回到学科之前--学科概念界定的另一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有关学科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难形成一个共识.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妨暂且抛开给学科下定义的方式,换一种思路,回到学科之前,探讨学科之前知识是什么状态,学科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种梳理澄清学科的真实本义,并以此为基点,给学科一个相对客观的概念界定.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的概念界定适合采用逻辑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把“学校德育使命”作为概念个例,运用此方法论原则从逻辑和形成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学校德育使命”可以界定为:以德育功能为基础,以学校组织为依托的德育主体对所应承担的德育任务的接受、认同而自主确立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朱爱华 《社区》2022,(3):36-37
“社工”与“志愿者”在社会治理中均发挥着积极作用,实践中人们时常会对这两种角色产生混淆。本文认为,只有把“社工”和“志愿者”两个概念放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演变历史的轨迹中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两者的区别以及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混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集合概念,在逻辑研究中似乎不曾有过什么争论,但事实上,对这个问题,各种逻辑书意见并不统一,至少,对于“集合概念”的定义还有较大分歧.有的定义很不确切,例子也往往经不起推敲;甚至同一本书里,定义和例子还有自相矛盾之处.这里谈谈我的粗浅的看法.集合概念的定义,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集合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集合体的概念”,而“事物的集合体是由同一类的  相似文献   

18.
刘凌  秦晓晴 《肇庆学院学报》2023,(6):112-116+122
基于近20年来中国二语词块的综述类研究,分析国内学者几十年来在术语、定义和分类等概念界定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的原因及其对国内词块研究的负面影响,提出迫切需要在词块的界定方面达成共识。建议仿照词的定义方式,从形式角度给词块下定义,并基于学界两种主要识别标准将其分为两类:公式化序列和词束。此外,针对由于概念界定分歧给词块研究造成的混乱局面,建议先确定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方面,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词块识别和分类有争议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西方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争论表明其在价值观上并没有根本分歧,不同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其实质就是要用社群主义者的研究方法来理解西方个人权利价值观得以确立的历史渊源。与之迥然不同的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是一种“关系型社群主义文化”,解读这种文化,在方法论上与西方社群主义的主张没有本质不同,但在价值观上出现系统差异。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言中“光”概念隐喻性延伸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深入考究了英、汉语料中以“光”概念作为源语域的隐喻概念的具体表达及其映射方式,剖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光”概念的隐喻延伸和范畴化过程。发现英、汉两种文化中“光”所隐喻映射的概念范畴是相似的,而这种相似性是基于人类对光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对光的普遍经验与人类普遍的认知及形成概念的能力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