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日益增大,且照料者出现明显的女性化趋势.女性作为主要的照料者,被赋予了更大的照料责任.面对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强烈冲突,女性家庭照料者承受着巨大压力.为此应积极构建针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有效缓解女性的照料压力,促进她们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制定的重点在于家庭育儿分工合作模式与多元化婴幼儿照料支持服务规划。随着家庭科学合作育儿理念的普及,家庭婴幼儿照料中父职参与成为育儿支持性政策完善的突破口。基于福利多元主义分析框架,探讨城镇"90后"双职工家庭父母合作育儿实践研究发现:父职参与婴幼儿照料缺失的类型主要包括闲暇参与、育儿知识空白、家庭责任感缺失、隔代抚育替代。父职参与婴幼儿照料支持的结构性困境在于父职参与缺乏专业的家庭育儿指导、父职育儿假期难落实、父职参与的支持和促进政策不完善。综合借鉴国外父职参与育儿的家庭支持型政策、育儿服务合作供给型政策和重视育儿观念引导型政策的经验启示,通过完善父职参与政策保障、激发市场托育服务供给潜能、扩展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空间、加强社区支持性育儿资源整合、倡导父职参与的家庭育儿文化,有效支持和促进父职参与婴幼儿照料,完善我国城镇双职工家庭友好型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分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2003年"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效应的Logistic模型,研究劳动力迁移对农村家庭养老性别分工的影响.发现,子女外出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性别分工模式,但是子女代际支持的性别差异正在缩小,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提高.外出女儿对老年父母增加经济支持的可能性更大,使子女对父母经济支持的性别分工差异缩小;外出儿子对老年父母增加生活照料的可能性更小,促使子女生活照料的性别分工差异缩小;而外出使女儿对老年父母增加情感支持的可能性更大,儿子和女儿在代际情感交流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大,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支持需求问题日益凸显。依据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不能自理比例高于全国,且空巢比例较高,养老与照料需求较多。从农村老年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来源来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城镇仍有一定差距,农村老年人获得的子女经济支持水平不高,照料与情感支持有限。基于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困境,建议从政府、社区、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完善老年人社会支持,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完善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充分运用农村社区平台,增加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来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年人的比例在社会支持机制欠缺的条件下快速增长,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也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流动正经历巨大的变革.为理解人口转型下家庭支持对农村老人健康晚年的作用机制,利用安徽巢湖对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四期纵向调查数据,检验了包括居住安排、子女教育、子女经济支持在内的家庭支持对各种健康指标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发现,相比独居的生活方式,与他人同居降低了患其他慢性病老人的死亡风险;与子女同居则增加了患心脏类疾病老人的死亡风险,但短期能改善健康自评,降低基期患心脏类疾病和中期新患心脏类疾病的可能.研究也发现,子女教育与经济支持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发挥保护功能,但也增加了中期新患心脏类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生活照料三个家庭支持方面,与赡养人的关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家庭结构背景进行统计分析,勾画出老年人的家庭结构背景和个人-家庭生命周期模式,发现老年人在生命周期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家庭的概率是有规律的,即个人-家庭生命周期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分析结果显示,独居老年人和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主体,仅次于生活在三代直系家庭中的老年人.城镇老年人口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较多,需要子女在身边的照料,农村老人则更需要经济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压力过程与社会支持缓冲理论,运用8省份1541份调研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非正式支持与正式支持在城市老人子代照料者的客观压力源与主观照料压力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从血缘关系和女性视角分别对比不同子代的人群差异。研究发现:老人照料需求、子女照料强度和压力评价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社会支持在子女照料强度与照料压力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且非正式支持的调节作用大于正式支持。在不同子代群体中,儿子更得益于正式支持的作用,女儿和儿媳等女性照料者则更加依赖于非正式支持的调节。未来应从家庭整体视角建立完善的照料需求评估制度,通过树立照料者性别平等意识,提高已有政策利用度和替代性服务获得性等方式缓解照料压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0年七省区城乡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揭示了农村网络家庭中养老支持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前农村网络家庭中子女家庭给予父母的养老支持水平较低,且重视经济支持,日常事务性支持与情感支持欠缺。因子女外出就业、结婚而形成的网络家庭中的亲代得到的养老支持显著高于因儿子分家而形成的网络家庭中的老年人;亲代与子代配偶相处得越好,亲代得到的养老支持越多。当前农村网络家庭中亲代家庭与子代家庭在代际支持上“分而不离”,但受居住距离的影响,加之家庭子女数减少,未来网络家庭的养老功能将趋于弱化。在居家养老仍为农村主要养老方式的现实下,为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水平,改变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发展农村养老产业,实现农村养老资源多元化的同时,重视农村现代养老文化建设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老人家庭急剧增多。家庭虽然在中国养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空巢”老人的出现与传统的养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社会照料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了老年照顾资源的断层,而新的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实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有诸多的优势,现阶段要充分重视社区在为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尤其要完善“空巢”老人社区照料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中国老年人的孤独感流行率及社会支持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24.78%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中农村、女性、高龄、独居且失能的老年人孤独感程度较高.具体分析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发现,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的增加都能有效促进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下降,其中家庭支持比朋友支持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对失能老人的保护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将代际支持、储蓄率分别作为“家庭养老”和“储蓄养老”模式的载体,研究养老模式的更替问题。结果表明: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和非经济支持均会降低老年人的储蓄率,且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储蓄率的影响效果大于非经济支持。此外,在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储蓄行为产生的影响中,经济支持占据决定性地位,即以经济支持为主和非经济支持为辅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替代老年人传统的“储蓄养老”模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且不断创新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2011—2012 年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多层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社会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获得的影响,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关系。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个人层次上的年龄、居住状况、失能情况和社区层次上的老龄补贴、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照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代表社会照料的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回归估计结果说明,社会照料并不能对缺位的家庭照料起到补充作用,更不会起到替代作用,两者呈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无关系”。 文章的政策启示是,打破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壁垒,构建一个“流动”的老年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视角及制度扩张和静态均衡角度对农村养老的关注多具有政治考量和货币补偿的特点,据此推行的社会养老政策迄今为止绩效不佳。对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流动及家庭权威分散所做的分析表明,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弱化的同时也存在某些促进方面。农村养老现行而有效的方式依然以家庭为主。家庭不仅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在经济支持上也占据着最大份额。社会转型对农村养老的冲击不在于动摇了家庭养老的主体角色与核心功能,而在于削弱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方式,拓展或改变了家庭养老的存在形式。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农村养老制度建设应围绕稳定、扩展或补充而不是抑制家庭的模式来展开。家庭养老需要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家庭养老仍然是当前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江汉平原J村的实地经验表明,家庭养老中“土地”的重要性大于“儿子”,大部分农村老人是“以地养老”而非“养儿防老”.土地对于老人的意义体现在三个层面: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问题、维护了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为老人提供了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当前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冲击了“以地养老”模式,加剧了家庭养老的危机,因此,应谨慎推行.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基线数据,将养老需求和代际支持结合起来考虑,对空巢老人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群体内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空巢老人相比,有老人同住的子女家庭在经济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养老负担更重;低龄空巢老人、城市空巢老人以及老年夫妻户是自我养老的相对优势群体;高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以及独居老人普遍面临养老需求大但代际支持弱的困境,并且这一困境呈现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魏雪梅 《社区》2012,(27):21-21
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老年人面临包括生活照料、情感交流在内的全方位的护理、照顾,原先的“亲人照顾”这一简单模式,便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便凸显出来。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对家庭养老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崩’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即社区养老)。今后我国城市的传统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将会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度性社会养老保险成为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体系的核心议题,但20多年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目前尚未实现预期目标。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对家庭养老功能带来双重影响,表现出结构性特征。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的低成本、精准化等特征使其在经济扶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仍具优势。在目前甚至较长期的社会转型期,家庭养老应当成为我国农村养老的主体模式。构建政府支持的家庭支持计划对于稳定、拓展家庭养老功能不可或缺,而社会养老保险值得长期建立。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数据,实证分析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子女的照料支持和情感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采用OLS以及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发现上述结果仍然成立;低龄、 女性、中部和东部地区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水平更容易受到子女代际支持的影响;存在着“子女代际支持—生活满意度—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传导机制。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进健康老龄化的进程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息和传承是人类社会落脚于家庭的两项基本任务,家庭对人们的生育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家庭因素,界定“家庭支撑力”的含义,并结合莱宾斯坦(Leibinstein)成本效用理论,从生育经济学理论和微观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出发论证家庭支撑力与城镇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内部提供的经济支持、照料支持以及养老负担对城镇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非家庭因素,例如生育政策、生育津贴等对城镇职业女性的生育决策起“催化”作用。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构建显性的“制度性”家庭政策体系;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加速推进生育成本的社会化;完善劳动力市场保障机制,保护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