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延安文学是"写农民"也是"为农民而写"的文学,是深受农民文化滋养浸润的文学,农民主体性是延安文学的显在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有独特的时代语境和深广的历史文化根基.根本原因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空前崛起所导致的文化、文学转型,而农民意识形态的确立与张扬则是延安解放区的现实文化语境.在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谱系中,农民及其文化传统与延安文学最能体现本质性或本体性联系,因此也成为延安文学研究的有效论域和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四大文化思潮与现代中国文学关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文化与文学互动关系的认知结构,对现代中国文学多元共生互补并进的演化轨迹进行考察,便会发现“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消费文化”所形成的四大文化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嬗变过程显示出的三大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不同的“渗染”或“制导”作用,与各种文学形态或系统凝结成复杂而深微的错综关系。只有精细地大胆地洞察与剖析这种关系,才有可能深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或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末,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合力作用下而涌起的时代思潮。其独异的诗学理念,其狂飚突进、又迅速沉寂的涨落特点,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与"哲学"等不同维度进行观照、探究,从而揭示其深层的文学规律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文学表达与文学的文化呈现是文学与文化在当下历史语境中构成的一种新的表意镜像关系.作为泛审美主义的一种表征,文化的文学表达意味着文化在技术层面显现为一种审美形式,在精神层面日益生成为一种以非功利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感性存在.文学的文化呈现则指涉着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的重新历史化特征,它意味着文学实现了从纯粹审美自律存在向社会性与文化性存在的转型,重构了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历史之维.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它们共同地表达着文本语境理论的意义诉求.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坛上,从闲适文学这一路走来的贾平凹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引进,他在思维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综合而分析,由意象而抽象,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观.整体观照他的作品,则具有以下四个维度,即国家、社会、历史的维度;超验的维度;自然的维度;生命存在的维度.文章主要从生命存在的维度对其作品进行阐释,具体从情爱观念与女性观的角度来阐发.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的研究内容却是两千年来的儒释道文化传统,故在其形式和要求与文化传统的角色和使命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甚至会有相互冲突.因此,中国哲学有现代学术与民族文化两种身份和多种角色,在研究中则存在着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两种取向.本文以此为理论框架,以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和现代讨论为实例,进一步讨论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和方向问题:一方面梳理上一世纪关于天人合一之讨论;另一方面则以学术界甚少讨论的宋元明清以来直接提到“天人合一”一语的文献入手,说明学术研究和文化重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二者方向、方法、标准都有重要不同,并尝试就此提出初步的观察与思考,特别是对如何创造和建构现代天人合一理论提出一些想法,以期引起进一步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上承古代隐逸文化传统,下接当下文学风尚。它承载了多重的文化意义,为文学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研究可能。隐逸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典型存在,与佛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为隐逸文化和隐逸文学的丰富性提供了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创伤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文化学与文学三个学科领域。心理学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创伤性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目的在于从生物上发现、诊断、治愈个体病症。而文化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现代性历程中未被揭示的创伤文化结构,其目的在于从历史上揭示现代社会深层的欲望机制,批判现代性与全球化的负面问题。文学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创伤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次上的感性表述,其目的在于从叙事学上厘定创伤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边界,超越现代性的创伤。这三个维度互相影响,互相补足,构成了创伤研究的基本人文学科结构。跨学科地考察创伤研究,是后疫情时代揭示疾病与人、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复兴及建制已历30年,期间所取得的可喜成就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最为突出的.作为以文献实证为基本方法的文学研究,30年来,几代学人或剔抉钩沉,发掘和整理中外文学交流史实,或立足于文学发生而考察异国文学资源在本土的创造性转化,并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立场、观念和方法上都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比较文学逆势而兴,正逢其蓄势待发的历史时机,而中外文学关系正是反思和叙述中国本土现代文化和文学经验,拓展中外文学、文化和而不同、平等对话的多元繁荣局面的最富活力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广阔无垠,厚重深邃,藉此在共同文化根基的土壤上滋生出来的香港文学也可称得上是卷帙浩繁、群星璀璨。即使当香港这颗“东方之珠”蒙上一层厚厚的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时,香港作家那种杂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与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的复杂情感,却依然能厚积薄发。从曲高和寡的现代小说创一纸风行的武侠言情,都无不烙上了较为鲜明的“中国印”。本文就试从香港小说创作的粗略轮廓去观照处在不同时期,不同创作状态下真诚于大中国文化的香港作家,以求获得香港文学的“中国性”的一般认识。继往开来的现实关怀香港…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这一较具争议性的话题进行了探讨,试图回到吴文藻与费孝通两位跨代社会学大师那里,重新审视他们对于社会学本土化的观点.通过梳理发现,两人既有关联性也有实质上的区别:吴文藻在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上所持的是以"行动"为取向的社区研究,费孝通则一直践行着吴文藻所提倡的社区研究;而与吴文藻研究所不同的是,费孝通认为社区研究也可以有历史维度,特别是在其晚年的学术反思中愈加突出历史维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两人虽在社会学本土化取向上存在着间距,但对当代中国社会学建设均有积极的倡导意义,即中国社会学在坚持一贯的"行动"取向之外,"历史"维度取向的社会学研究将丰富和确证中国社会学的"自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处在“古今”(传统与现代化)“中外”(东西方文明)矛盾的焦点上,原本存在着时空差距的问题同时出现在当下的中国,因而对中国政治的研究必须考虑综合性的和历史性的因素,而不是“单一的”或“纯粹的”理论研究。这意味着方法有时比理论更重要,因为彻底贯彻某种理论往往在遭遇困境时难以调转航向。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透视主义”的特征,不同文化的世界观不仅是透视性的,而且是开放的,由此而形成无限的文化多样性。世界性的视野要求将中国或任何一个国家置于世界性的背景下,在其与所有国家之间的关系或关联中把握文化或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坚持一种世界性背景下的多元化立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起步与转型阶段.作为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史研究学者,王国维与胡适在纯文学观念、文学史观及文学史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在文化立场、学术背景与治学路径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中西碰撞、新旧冲突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文学史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必然境遇.从这一意义上说,王国维与胡适在文学史研究上的差异,呈现出中国文学史研究现代化进程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海登.怀特(Hayden W h ite)是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他将文学与历史相融合,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并将文学性与历史性两个维度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其文本性与文本间性研究为我们审视文学、理解历史、把握文学与历史、历史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等范畴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观念与新视角,并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体裁一直处在变与不变、定与不定的两极之间,这构成了体裁发展无法逾越的张力,并制约着体裁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和变化.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角度深入挖掘体裁变迁过程中的稳定因素和变动因素,使读者对体裁现象有清醒的认识,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多种"新"体裁保持自己正确的判断,并处理好定与不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文学史理论及方法研究、文学主题或母题演变研究、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历史演进与人文话语之流变研究,各体文学演变研究、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研究等议题,多方面发掘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术价值,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文化批评带有根本的性质和意义,妇女解放是一场本质上的文化变革,将女性角色演变、妇女解放和文化演进结成历史链条,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进行文化透视,不仅贴近研究对象主体,又避免一般文化批评的静止和空泛.  相似文献   

19.
读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达武民族文化是不同区域的组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将具体显现在作家的创作之中。深化中国义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中国区域文学特征的深入把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李恰《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一书...  相似文献   

20.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中国文学"最初主要是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才获得其特定的学术地位的。因此,长久以来,该学科一直都因缺乏其内在的学理支撑,而无法清晰地显示其明确的学术界限与学术品质。从"文学"自身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文学"研究在时间、空间、审美等多重维度上有其自身的知识建构,以此为出发点,或可重新确认这一学科所特有的"知识"属性,从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其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学术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