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颂扬人的高贵,反对神学对人的蔑视;提倡人的现实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推崇理性与科学,反对盲目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主张人的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桎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道家平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颇为丰富的道家平等思想可归结为两点 :一是人人平等 ,二是天人平等。老庄从人性平等、人格平等和社会地位平等诸方面论及了人与人的平等问题 ,从既肯定人的地位又反对以人灭天的辩证思维中确立了天人平等观念。道家平等思想虽有种种局限性 ,但其作为儒家等级观念的矫正者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积极意义。就其现实意义来说 ,道家的人人平等思想对人们真正确立性别平等观念 ,对残疾人树立自信精神、对学界人士培养开放心灵均有启发意义 ;而其天人平等思想则可启迪我们重新认识并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引导我们在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3.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本文讨论了福克纳人道主义思想在《献》中的表现,指出其人道主义思想并不是完全基于人与人的平等,而是带有男权意识、贵族意识和种族色彩。  相似文献   

4.
平等或者公平是现代法律制度所追求的价值之一。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各种各样不同的平等观念。在当前中国推行法治的进程中,转变传统的平等观念,树立符合现代法治精神要求的平等思想,非常重要。本文着重从观念上而不是从制度上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主流的以及非主流的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5.
赵伟 《东方论坛》2021,(6):111-121
生死问题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人生的根本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古人观察、思考与企图解决的对象.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提出万物是由"天""道"等所孕育并生出,尽管现实世界中的万物有生皆有死,却认为万物没有随着形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而是认为生命在不停地进行着流转与循环.古人从万物之生及有生皆有死中引申出平等观念,并竭力阐释着存在着差异的个人一方面在"生"的本源上是平等的,一方面通过遵守、修行或提升某些因素(如"德")向本源的平等或集体的平等靠拢.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念与平等观念,尽管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却仍可以视为等级社会秩序中依然存在着的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6.
实学派是朝鲜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之一,近三百年间,不同时期的实学派代表们的主张虽各有侧重,但大都立足于现实,提倡实事求是、经以致用,反对性理学脱离实际的空谈和对人性的压抑,人文主义因素在其中时时闪现,如打破神秘主义,建立科学的唯物思想;反对等级观念,追求平等;肯定人自身,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鼓励追求财富,建立新的判断人的价值标准;接受各门科学及异质文化等。民族文学也是在实学思想的鼓吹中建立的,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相比,相似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美国内战使黑人渐次获得了选举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及其它民事权利。他们在法律上成为同白人平等的美国公民 ,一种新的种族关系建立起来了。但这种关系却不是平等的兄弟般的种族关系 ,甚至不是基于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这种新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 :一方面 ,这是一种在法律上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 ,它又表现为“优越的白色人种”同“低劣的黑色人种”之间的敌对关系。这种双重性自南方重建以来一直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就重建时期黑人的土地权、选举权和受教育权三方面所反映的问题探讨了双重性的起因并略述双重性对现当代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899—1902年间是梁启超政治思想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亦是他酝酿并提出"新史学"的时期。在"反满"与"保皇"之间的徘徊,使其在史学表述上尽管常常坚持国族立场,但有时亦冲破理性的束缚,流露出种族主义倾向。在反满意识最强烈的1902年,梁氏一度因种族意识趋向强烈使其难以确定历史书写主体,影响《新史学》的写作与发表。直到《新史学》即将完成时,梁氏才将"新史学"确定为以"进化论"和"国族观"为基础的"文明史学"。写谁的历史和如何书写是中国现代历史书写萌芽时期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在政治分歧明显与族群矛盾激烈的清末,写谁的历史问题直接决定了如何书写问题。相较于汪荣宝、刘成禺等人的观点,梁启超用国族立场消解种族意识的思路,提倡书写可以促进中国境内各种族增强国家认同的中国史观念,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899—1902年间是梁启超政治思想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亦是他酝酿并提出"新史学"的时期。在"反满"与"保皇"之间的徘徊,使其在史学表述上尽管常常坚持国族立场,但有时亦冲破理性的束缚,流露出种族主义倾向。在反满意识最强烈的1902年,梁氏一度因种族意识趋向强烈使其难以确定历史书写主体,影响《新史学》的写作与发表。直到《新史学》即将完成时,梁氏才将"新史学"确定为以"进化论"和"国族观"为基础的"文明史学"。写谁的历史和如何书写是中国现代历史书写萌芽时期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在政治分歧明显与族群矛盾激烈的清末,写谁的历史问题直接决定了如何书写问题。相较于汪荣宝、刘成禺等人的观点,梁启超用国族立场消解种族意识的思路,提倡书写可以促进中国境内各种族增强国家认同的中国史观念,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代盛行的巫术观念是人祭广泛实行的思想根据;异族间文化冲突所引起的种族仇恨,使得商人大量杀害异族以祭祀神灵,是人祭习俗在商代盛行的现实根据。人祭习俗在周代呈现衰败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先周时期,周人本无人祭习俗;另一方面是由于商末周初,周人进行思想文化大变革,提出"敬德保民"的口号,人的地位得到抬高。  相似文献   

11.
西方自然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自然法产生于20世纪初,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它是一种理性、正义和道德的法律,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其思想中的正义、平等、道德、秩序等与我国和谐社会的特征相契合,这些思想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间阶层的文化品格是其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统一体.主要表现为文化自觉--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即独立自主、平等交往、诚实信用、勤勉理性、锐意进取、崇尚民主等.中间阶层以其特殊的文化品格在整个社会中起着缓解社会矛盾、平息思想冲突、引导社会消费等作用,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定型现代化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批判的差等正义是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重要理论框架,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有等级的,人的等级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必须按其与生俱来的等级各行其是、各司其责才合乎正义.从公共管理视域来解读,作为批判的差等正义是指建立在人的身份和等级基础上的,基于双重或多重标准而设立的有悖公共管理公共性、公平性、公正性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政治失语、经济歧视和社会排斥三个维度,这些维度是分析户籍制度、高考制度、选举制度、所有制制度等公共管理制度引发的社会不平等的重要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平等理念起源于西方,在政治哲学中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从古至今,平等理念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等级平等观、人人平等观、超验平等观、社会平等观、分配平等观在不同时期作为主流思想凸显出来,并被赋予不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反歧视法的制定是实现平等的必然要求;而平等原则内涵的不断丰富推动了反歧视法的发展。"从古希腊时期特权者的平等到近代的人人生而平等,从比值平等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乃至权利平等,从反歧视理论中的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其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平等理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西方学术流派之间碰撞与交锋的思想史。其中批判法学及被称为"后批判法学"的种族批判法学和女权主义法学作为平等理念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反歧视立法保障与实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斯多葛学派和儒家思想的不同影响了东西方各自文明发展的轨迹.斯多葛学派起源于理性的自然法思想,从人本的精神出发,讲求精神自由与平等主义,提倡法制与分权制衡.儒家倡导“君权神授”,提倡人治,用纲常教义、大一统观念进行束缚,确立等级观念,产生君主专制的政体.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统治与征服的生态伦理危机,批判了危机背后的强权意识形态,强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人类不同性别、种族和阶级平等发展的新型生态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18.
论罗马法律制度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法律制度的连续性不仅由其理性本质所决定,而且深受罗马人传统观念的影响。罗马人的传统观念主要包括服从观念、平等观念、自由精神、民主观念、妥协理念等几方面,这些观念经过原始起源和理性培育的过程,形成一个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复合性的整体。我们在罗马法律制度构建及其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罗马人传统观念的脉络,罗马人的传统观念与其理性法律制度就象“上帝精神”与“基督教”一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法律制度的构建理应关注观念之间的理性沟通。  相似文献   

19.
“自然”的文化哲学外延,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达到了顶峰。在追求理想人性的过程中,浪漫主义自然诗学虽然露出了非理性的端倪,但还十分朦胧,其深层仍未割断与自由、平等的理想和理性主义思想的联系,浪漫主义诗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在“自然”的境界里找到了终极归宿,其深层蕴涵了释放人的非理性内容的潜在欲望,但同时这种非理性的背后,也隐藏着诗人们对人的处境及命运与前途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公正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理性的批判性思维重建了当代中国的公正思想。他主张人人平等的基本权利,反对封建等级思想;主张共同富裕的目标,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主张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同时提出规范收入分配政策,反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化。邓小平的公正思想体现了历史的精神,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理性精神,也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社会合作三位一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