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共沉掺锑BaTiO(C_2O_4)_2·4H_2O的热分解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热分析法结合 X-射线衍射分析对共沉掺锑四水合草酸钛氧钡[BaTiO(C_2O_4)_2·4H_2O]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在共沉淀中锑以Sb_4O_5Cl_2相单独存在。为了对共沉掺锑四水合草酸钛氧钡热分解机理进行探讨,我们对 Sb_4O_5Cl_2、BaTiO(C_2O_4)_2·4H_2O 和共沉掺锑四水合草酸钛氧钡进行了热重(TG)与差热(DTA)的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提出了 Sb_4O_5Cl_2热分解过程的机理,对BaTiO(C_2O_4)_2·4H_2O 发现失水是分步进行的,在90℃左右失去一分子水,然后失去三分子水。锑在800℃掺入 BaTiO_3晶格。最后提出了共沉掺锑四水合草酸钛氧钡的热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两类烷基钴Schiff碱配合物RCo(salen)L和RCo(SB)L(R=CH_3,C_2H_5,n-C_3H_7,n-C_4H_9,i-C_4H_9;L=py,γ-pic,PPh_3)的较佳合成路线,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三种苯基磷卤化合物 C_6H_5P(O)F_2 1,C_6H_5P(O)HF 2和 O-ClC_6H_4P(O)Cl_2 3子25℃在稀苯溶液中的电偶极矩测量值,并以四面体模型利用键加和法解析出了该类分子的P=O 键偶极矩的取向与数值.  相似文献   

4.
消旋丙氨酸镍四水合物(Ni(CH_3CH(NH_2)COO)_2-4H_2O)晶体结构的研究工作,是本文作者之一(卢嘉锡)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晶体结构时在 L.Pauling 教援的直接领导和 A.J.Stosick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的,当时该校 Pauling 学派正展开氨酸和蛋白质结构化学的系统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计划能够找出较简单的生命质的内部结构,来了解这些物质中分子内部和分子间作用力,因此一方面直接探讨较简单氨酸(已完成发表的,截至1954年止,计有环二缩式乙氨酸((NHCH_2Co)_2)、乙氨酸(NH_2CH_2COOH)、消旋丙氨酸(CH_3CH(NH_2)COOH)、β-乙氨醯乙氨酸(NH_2CH_2CONHCH_2COOH)、乙醯乙氨酸(CH_3CONHCH_2COOH)、左旋3—羟基  相似文献   

5.
1.基本原理 1.1草酸合铁酸钾K_3[Fe(C_2O_4)_3]·3H_2O是一种绿色的单斜晶体,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本实验在近沸状态下以草酸钾与三氯化铁直接作用,即有K_3[Fe(C_2O_4)_3)·3H_2O生成,在冰水中冷却就会析出绿色晶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逸出气体分析(EGA)法,配合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等技术,研究了[Co(C_2O_4)(NH_3)_4]Cl与阴离子盐KY(Y=Cl,Br,I,CN,SCN)在氢气氛中的多组分固相反应,用Coats—Redfern公式计算了固相反应放出CO_2的动力学参数,得到活化能值与外加阴离子有如下顺序:Cl~->Br~->CN~->I~->SCN~-,固相反应机理均为成核生长机理(F1)。  相似文献   

7.
利用给电子有机和无机配位体的交换反应和金属卤化物与羰基金属阴离子的复分解反应,合成异核原子簇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收率较高的特点。本文描述Fe_3(CO)_9(C_2H_2)_3等11个原子簇的合成方法,配位状态与簇核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水溶液体系中合成了镧、镨、钐和钆四种稀土硝酸盐与甘氨酸的固态配合物,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化学组成分别是L_0(NO_3)_3·(Gly)_3·H_2O,Pr(NO_3)_3·(Gly)_3·H_2O,Sm(NO_3)_3·(Gly)_3·3H_2O和Gd(NO_3)_3·(Gly)_3·3H_2O,用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特征,表明它们是一类完全不同于稀土硝酸盐和甘氨酸的新化合物,同时考察了配合物在几种常见溶剂中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以三(3-胺基丙基)胺(trpn)在Cd(ClO_4)_26H_2O存在下,与2,6-二甲醛基-4-甲苯酚(dmp)的钠盐发生[2+2]的希夫碱缩合反应,合成了又一个新的双核镉(Ⅱ)多氮穴合物[Cd_2L~2(H_2O)]2ClO_4·0.5CH_3OH。晶体结构表明,有一个H_2O分子位于穴合物的内核之中,且参与配位,成为连接两个镉(Ⅱ)原子的另一座桥。这使得分子中的每一个镉原子仍处于一个十面体的中心。并进一步比较了几个结构类似的穴合物的稳定性大小。  相似文献   

10.
1998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有一题(三.选择题18.)为: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A)11:1(B)9:1(C)1:11(D)1:9 原答案为D。实际上此题有欠妥之处。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一切结论必须与实验结果相吻合。上题中如果是一元强碱(或二元强碱)与一元强酸相混合(如NaOH Hcl或Ba(OH)_2 Hcl),选择D是正确的。但是,将一元强碱(或二元强碱)与二元强酸相混合(如NaOH H_2SO_4或Ba(OH)_2 H_2SO_4)时,则原题中的选择全是错的。下面的计算便可说明。 1、将P~H=13的NaOH溶液与P~H=2的H_2SO_4溶液混合 混合前NaOH溶液中OH~-的浓度为0.1mol/L;H_2SO_4溶液中H~ 的浓度为1.0×10~(-2)mol/L(这里将活度用浓度代替)那么C_(NaOH)=0.1mol/L,而C_(H_2SO_4则应按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室温下[Fe(bpy)_3](ClO_4)_3·3H_2O与NaI发生的固-固相氧化还原反应,用Mossbauer谱、XRD、IR、元素分析和磁化率测定等手段表征了反应24h后的固相产物,结果表明,室温下该反应速度快,反应进行完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草酸—碳铵混合物(H_2C_2O_4·2H_2O—NH_4HCO_3)作沉淀剂处理离子型稀土矿水的工艺条件作了系统的试验,找出了提取稀土的最佳工艺条件,很有希望降低提取成本和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一定量的(NH_4)_6M_(07)O_(24)·4H_2O、(NH_4)_2S、Et_4NB_r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进行了纯化处理;在此基础上采用EA、XRD、FT—IR、UV—Vis等测试方法对该化合物晶体进行了有关组份与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阐述了最大键级杂化轨道和自然杂化轨道的两种构造方法.具体计算了乙硼烷及其桥原子取代物B_2H_4X_2(X=F、OH、NH_2和CH_3)的最大键级、最大键级杂化轨道和自然杂化轨道.对这类分子的结构特点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λ=760nm,I=0.5×10~3mol/m~3(KNO_3),T=25℃,[Cu~(2+)]_(tot)=10[CyH]_(tot),和pH为3.30、3.50条件下,测定了大环配体5,5,7,12,12,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N′-乙酸(简写为CyH)与Cu~(2+)的柠檬酸(LH_3)配合物配体交换反应。用ELORMA等计算程序算出假一级反应的表现速率常数k_(obs)以及双分子反应速率常数k_(Cu)~(CyH)和k_(CuL)~(CyH),且得到了相应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6.
在有机化学中,关于对烯烃加成反应产物取向的解释,提出了马尔克夫尼克夫规则和反马尔克夫尼克夫规则(马氏规则与反马氏规则):马氏规则:不对称烯烃如丙烯CH_2=CH—CH_3与酸(HX,H_2SO_4.H_2O……)加成时,H~ 加成到含H较多的双键C上,剩下的离子团(如 X~-,OSO_2H~-,OH~-)加到含H较少的双键C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索了几种固体结晶硫酸盐和氯化物对乙酸乙酯合成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FeCl_3·6H_2O,CrCl_3·6H_2O和Fe_2(SO_4)_3·7H_2O是乙酸和乙醇酯化的良好催化剂。其催化效率接近或超过硫酸的催化能力。并对催化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报道了30℃ Na_2CO_3—Na_2SO_4—NaCl—H_2O 四元体系及 Na_2CO_3—Na_2SO_4—H_2O,Na_2CO_3—NaCl—H_2O,Na_2SO_4—NaCl—H_2O 三个三元水盐体系的溶解度的测定结果,绘制了三元、四元体系相图,对各体系相图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涉及的三元、四元体系对天然碱矿合理利用及成矿规律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原子与原子之间常发生一定的化合作用而组成分子。例如,在一定的条件下,氢原子与氢原子可以自动地结合成一个稳定的氢分子(H_2);一个碳原子能与四个氢原子结合成稳定的甲烷分子(CH_4)等等。是什么原因使原子之间相互结合起来的呢?另外,原子之间相互结合时是有一定比例的,例如,我们只发现了CH_4分子,而从未发现过CH_5、CH_6等分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探索分子内部结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化学计算题,必需尽力挖掘其潜在性的已知条件,才可沿捷径解题。潜在已知条件来自于对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熟练掌握,那么在中学的有机化学里,哪些是比较重要的潜在已知条件呢?1、一些最基本烃的分子量(如 CH_4=16 C_2H_2=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