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及知识、知识人为重要内容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作用影响于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既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又有不可等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论学术抄袭与当前的浮躁学风问题——兼谈如何进一步开展学术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批评的重心应由当前的以揭露、批判抄袭剽窃的个案为主,转移到以检讨、反思、整治低水平、重复研究和互抬桥子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浮躁上来;把学术批评的强音由当今的“学术打假”、“反学术腐败”,改换成“提倡学术规范,反对学术浮躁、学术泡沫”;把学术批评的个人见义勇为的“傻瓜的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各级学术主管部门已到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之一柯尔施由于其理论经历的曲折,引起了多方面的兴趣,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学关系的角度,探讨柯尔施在哲学转折时期的思想特点,认为柯尔施后期逐步转向了他早期所批判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立场。这种转变和他早期的理论特点、经历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这给我们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清代史学处于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总结期和嬗变期,深入研究这一特殊时期的史学,对于认知和建构整个传统史学体系至为重要。近年来,学术界对清代史学的研究日益深入,不断精进,相关论著异彩纷呈,不绝如缕。概括起来,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史家的个案研究,对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对史学流派的研究、对边疆民族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据说当下是一个被称为全球化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研究从资料、问题到方法的天下一统.近几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化正带来本土化(或曰地方化)的勃兴.或许多样与统一并存,和合与差异同在,正是全球化时代学术应努力实现的目标,可惜这一目标在中国史学研究中却晦暗不明.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其特色 ,是与本民族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生命情调等密切相关的 ,而且文学和艺术又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从对远古口传文学的探寻到对近现代文人书面创作的考察 ,都始终注意到了蒙古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其当代意义 ,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 ,为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9.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公司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于加强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维护中小股东及公司的利益意义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中首次规定了该制度.根据我国实践的发展,结合国外的相关立法例,在今后的立法中进一步规范并不断完善该制度,是促进公司制度日臻完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文学选择——兼评当前诗学讨论中的“失语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新近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传入中国之后 ,有论者以此来指责“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的方向 ,认为自此之后的诗学选择丢弃了民族的传统 ,患了“失语症”。事实上 ,通过对“五四”新的文化、文学与诗学的全面反思 ,却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在后殖民的文化语境中 ,东方的文学选择不应该回到古代去 ,而应该吐纳东西 ,创造出现代性的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11.
虞晓波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3,(4):85-89
本文对国民党当前面临的诸种压力及挑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指出了国民党能否在明年重新夺回“执政权”所面临的机遇,并对国亲政党之间的合作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人格的本质以及人格与财产关系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民法典中人法的地位乃至整个民法典的具体建构,从“人格”的词源结构出发使人格的共性和差异性得以彰显,存在哲学的思辨则为探寻人格的属性以及人格与财产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由此得出的启示有三:一是民法典的结构应当坚持人法的优先地位;二是人格的双重属性深刻地影响着人格权的立法构造;三是在民法典中张扬人文主义与强调财产的意义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3.
14.
15.
当前我国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对于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三农”问题的破解等方面具有局限性。为此,应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在保留现有补贴政策的同时,从战略上逐步构建旨在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的农业补贴机制,并使之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补贴方式。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就是对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企业进行补贴。这既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破解、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实施成本的降低,也更符合WTO的规则要求。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对当前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的探索、研究,建立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由乐国安教授主编的《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版了,它为社会学研究领域又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素材。该书重点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探讨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特定时期的人际关系问题。内容丰富,立论精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将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一、从人性的角度透视人…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假定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兼评经济人假定的客观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济人假定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在对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活生生的人的经济行为的解释上,与现实有一定差距,但由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本能及其逐利的行动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下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所构成的经济人假定的硬核.它与其它解释人的经济行为学说相比,对现实社会中人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我们更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经济人的自利倾向,既批判那种超越一切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人假定,同时也承认,经济人假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性,进而推动经济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进行儒学与史学的双向考察 ,实则为史学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探求历代史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儒学的关系 ,探求优秀历史著作的产生与时代思潮的关系 ,开拓新的研究课题 ,丰富我们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儒学与史学的双向考察 ,对于儒学 ,则能进一步认识它的优良精神对中国文化的灌溉作用 ,认识它的思想精华在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 ,如何构成吸收西方进步文化的内在基础和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
陈金钊教授所著的《法治与法律方法》一书深入探讨了法治的实现路径与法律方法的基本理论 ,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阅读此书 ,最深的感触是近十年来作者一直着力研究法律方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书引发的两点思考是 :为什么要重视法律方法的研究 ;作者在研究上取得哪些进展。但该书也存在一些缺憾 :体系性不够 ,存在泛泛而谈的内容 ,编纂体例有不足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