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老子曾宣称:“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67)《老子》一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独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置于三大法宝的高度,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前人对此研究不多,本文拟就三宝的内涵、三宝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宝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德经》由道论和德论构成,"德"是"道"的显现和作用,"玄之又玄"的"道"要通过"德"才能更具体地理解。"德"的内容是由五个层次形成的结构:最高层的是"玄德",第二个层次的是"上德",第三个层次的是"下德",第四个层次是"上仁",第五个层次是"上义"。至于"上礼",《道德经》则将其排除在"德"之外。人育德的具体要求是"三宝""七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七善"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相似文献   

3.
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仲尼曰有德者必有言子舆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甚哉立言有如是之难也。吾祖珠公。汉时为令。其子若女。以孝著闻。十五传而至武陵太守企生公、骂桓温。不屈殉。其弟遵生公。事亲以孝见称。先文质公从彦其后也。武陵公若干传而至我崱公。其苗裔兄弟逊产。军戍竞先。数传而至印山公。以诗经教授庠序。其女夫杨学士诚斋为叙其一经堂集。自印山公至  相似文献   

4.
问人之立言应取何法方为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答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已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故文不足以载道学何能以经世吾愿今世有立言之责者须于有益无益四字上注意。庶几不愧圣贤立言之意。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叔孙豹提出"三不朽"(立德不朽、立功不朽、立言不朽)说。"三不朽"中之"立言不朽",实为"立德言不朽"。"立言不朽"与"立德不朽"并不重复。"立言不朽"之实践主体为普通大夫,"德言"指对德行的内在化、思想化表述;"立德不朽"之实践主体为国家、人君及执政者,"德"指对国家、政权有巩固作用的政治行为。"立言不朽"一定程度上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先导。  相似文献   

6.
论唐甄     
唐甄(1630年,明崇祯三年——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四川达州人,初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曰甄,号圃亭,清顺治十四年举人,曾仕山西潞安府长子县知县,后以逃人诖误去职。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志在权衡天下也,后更名《潜书》;此外,有《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日记各若干卷。潘耒曾为《潜书》作序曰:“论学术则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痛排俗学之陋;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昌言之。”潘耒的话得其形似,尚浅乎言之,论学术则唐甄非仅“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而谈政治更不限于“崇俭尚朴,损势抑威”也。唐甄于《潜书》中有《宗孟》、《法王》诸篇,是潘耒之序“尊孟宗王”说为有据,但当明之季世,人人可以为尧舜,圣人满街走的时代而唐甄独谓阳明子无圣人之德,是唐甄尚未尽囿于阳明之学,他曾经说:  相似文献   

7.
刘彬 《船山学刊》2014,(3):122-127
长沙马王堆帛书《系辞》"以行亓挨"句,"挨"当训为等礼,即尊卑贵贱等级差别。帛书"知之而句言"句,当读为"拟之而后言,仪之而后动,拟仪以成其变化"。帛书"人以此佚心"句,当读为"圣人以此佚心,内藏于閟,[吉凶]与民同愿","佚心"当训为放心。帛书"《易》有四马"句,"四马"当训为四象,谓七八九六。帛书"为而施之胃之变"句有脱文,本当作"为而施之胃之变,谁而行之胃之迵,举错天下之民胃之事业"。帛书"上"字句,与今本异文较多,疑今本有误,本当作:"吉凶者,尚朕者也。天地之道,尚观者。日月之行,尚眀者。天下之勭,尚于一者也。"帛书"天地之大思曰生","思"当为"惪"或""之形误。  相似文献   

8.
【原文】孝公平画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③,虑世事之变④,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⑤:“代立不忘社稷⑥君之道也;錯法务明主长⑦,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⑧,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臣闻之⑨:疑行无成⑩,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11),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12)。且夫有高人之行者(13),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语曰(14):‘愚者闇于成事(15),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16),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17):‘论至德者不和于俗(18),成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为何要看起居注?《资治通鉴》卷196记载,贞观十六年(642),“上(唐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尝白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泊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唐太宗要看起居注,在褚遂良那里碰了钉子,但他为何要看起居注,《通鉴》记载似不太清楚,《唐会要》对此则叙述较详,大宗碰壁后,又找到房玄龄,对房玄龄说“国史何因不令帝王观见?对曰:国史善恶必书,恐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不同,今欲看国史,若善事固不须论,若有恶事,亦砍以为鉴诫,卿可撰录进来。房玄龄遂删略国史。  相似文献   

10.
孟子大義     
凡子孟書二百六十章。序詩書。述仲尼。論語之言。無所不包。而其所以示人者。莫非操存涵養之要。七篇之指。無所不究。而其所以示人者。類多體驗擴充之功。所以佐明六蓺之文義。崇宣先聖之指務。王制拂邪之檃括。立德立言之程式也。真西山文集載孟子要略後序中有云。蓋性者義理之本源。學者必明乎此。而後知天下萬善。皆由此出。非有假乎外也。故此篇之首。曰性善焉。性果何物哉。曰五常而已耳。仁義者五常之綱領也。故論性之次。曰仁義焉。心者性之主。不可以無操存持養之功。故論心為仁義之次。事親從兄天性之自然。而本心發見之尤切者也。故  相似文献   

1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在《“天下为公”原义新探》(载《文史哲》1984年第四期)一文中认为,《礼运》“天下为公”的“公”,是汉初新道家的“公”,是公正、公平之公。郑玄训它为“共”:有重新考虑的必要。不过,郑玄之所以训它为“共”,应该事出有因。这里想作点补充说明。《说苑·至公篇》:“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汉书·盖宽饶传》记盖宽饶曾引《韩氏易传》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相似文献   

13.
《张释之依法断案》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扑,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相似文献   

14.
三代以上。治与学本诸已。而天下有治功。三代以下。治与学不本乎身。而天下无治术。岂今人果不及古人耶。由其所以为治与学者。未得其本故也。中庸曰。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论语曰。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孟子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又曰。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夫以天下之大。而化为寘诸掌中之小。岂故为是大言耶。盖固有运于掌中之道在也。孔子之语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其语子贡亦然。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曰忠曰恕。其为词也二。而以此释一贯。何耶。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以忠恕待人。其视人  相似文献   

15.
《史记·殷本纪》说:“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尚书·无逸》也说他“知稼穑之艰难”,“闻小人之劳”,“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因此他“享国五十有九年”。总之,旧史对武丁皆是赞美颂扬之词,这是由其书作者的阶级立场决定的。而昔时为其注疏正义者,也多从字义、音训、史事考证等方面着手,未能用考古发掘所得丰富资料及甲骨卜辞中有关记述加以辨正。本文拟以殷墟科学发掘所得之资料及卜辞中有关内容,对“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予以辨正。看看武丁到底修什么“政”,行什么“德”,“修政行德”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天下成  相似文献   

16.
<正> 藿园先生以凛秋之旦,终于正寝。惊凶问之遄临,悼余生之寡侣,衰草独摇,江鸿绝寄,颓龄自恤,方切含悲,公孙命圭,抱叔氏邠之命于毁瘠,百里履霜,请贞之志,曰:“先子易箦之命曰:‘匪船山弗志也’。”以先生交游半天下,岂无华衮,而周爰四瞩,托之穹幽,故虽支床余息,不能以固陋辞。先生姓周氏,讳士仪,字令公。藿园,学者之称也。先世自星渚迁酃邑,复自酃迁衡郡之东岸。曾祖后山公道,祖考二水公希尧。考学博锡我公祉。墨香续发于芸窗,彩戏嗣欢于兰砌,志先贤者,再书特书,为湘皋最夙矣。学博公继配孙太宜人,而先生  相似文献   

17.
<正> 我是解放后党和人民亲手培育的史学工作者,年龄还不到六十,比起在本刊撰写治学经验的许多老一辈学者来说,还只是小学生,对史学研究,还未曾升堂入室,谈不上有什么治学经验。加上辛勤教导我多年的唐长孺教授,也给了我以不敢侈谈治学经验的影响。他老治学经验丰富,除了深得前贤榘效外,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卓识良方。然而,他从不写治学经验之类的文章。尽管有不少杂志向他约写这方面的稿件,他老总以无经验可谈婉言谢绝。唐老尚且谦虚如此,我这个作学生的,又何敢不遵师训而妄谈!但是,《文史哲》编辑部既有此命,拒之未免不恭,且后学之言,也许更切近青年学生实际。故遵命为之,盼勿以有违师训目之! 我所要谈的,主要有如下四点:一曰尊前贤,二曰考源流,三曰明致用,四曰勤用力。  相似文献   

18.
宋初,为矫正唐末五代之弊,进行了政治和军事的改革.北宋大臣文彦博说:“先儒之解,以为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要让官吏尽力尽职,必须正确地运用爵赏与刑罚两种办法。“爵赏当,则奸邪无功者不敢侥幸而幸进,刑罚当,则贵近有罪者不敢请求而苟免;纪纲正而朝廷尊,号令行而天下服。”这就是择吏用人.  相似文献   

19.
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细细品来,这句话意蕴深远,富有哲理。诚哉斯言,我们应该以德为本求学·以德为尚治学,以德为首教学。 《辞海》释“德”为道德,品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先哲荀子曰“道德纯备,智慧甚明”(《正论篇》)。我想,作力学者,以德为本求学是做学问的根本途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探究学问,发现真理,是学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求学方向,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需要有厚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20.
赵烈文预见     
赵惠甫烈文《能静居日记》有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记事一则云: 初鼓后,师来谈,言京中来人说: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余曰: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德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轴)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势不成,以烈度之,异口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师频蹙良久曰:然则当南迁乎?余曰:恐遂陆沈,未必能效晋宗也。师曰: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余曰: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