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氏文通》中介字“之”的归属历来为人们所不解,从介字“之”与助字、连字,介字“之”与其它介字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证明《文通》将“之”字归入介字符合自身语法体系的系统性,也尊重了“之”自身的特点。在论述中,还发现了马氏的一些进步之处,如词类划分问题上的“同一性”意识等。  相似文献   

2.
"於"字是<马氏文通@介字>中论述最全面、最充分的介词之一.马氏主要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对其作了系统而细致地分析.本文拟从语法特点、"於"字结构的位置、与"乎"于"二字的区别等方面来加以评述.<文通>对"於"字的研究,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所"字三题     
"所"字内容相当丰厚,它主要用作虚词,而又兼跨多种实词词类.本文选取其主要内容的三方面源流、所属词类及几种重要的"所字结构"加以探讨.《说文》与段注对"所"释义有欠妥当,其本义当为名词"处所"义,理清其词义引申发展的线索."所"字是古汉语中跨类较多的兼类词,计有名词、形容词、助动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连词、助词、象声词等十类.通过考察五种常见的所字结构中"所"字的用法,论述其助词性质及对实词的指示与强调作用.  相似文献   

4.
"字"与"词"辨     
"字",是指字形,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在语言研究与运用中,字与词的内涵和外延之界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明了.所以对字与词的辨别是极其必要的,而且很艰难.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使用中给以必要的区分和界定.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定汉字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这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的540部首差异很大,而有些字的归部也不一致.这些"差异"和"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引起了一些不便,在理论研究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月"部字为例,分析"月"部字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并类推其他部首,希望进一步规范现代汉字的部首检索系统,使汉字部首及字的归部更趋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6.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中从“介”字得声的字共有17个,这些字在语音上都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在意义上也具有相通的地方。从古文字来看“介”字的意义有多种可能,并非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那样“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它可能有小义、铠甲义、大义、间义等多种内涵。把从介得声的字进行梳理归纳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介”字的本义和更好地使用“从介得声”的字。在归类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右文说”的理论,归类之后进行比较发现“介”字具有反义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连系式是叶斯柏森语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另一概念组合式相对应,连系式是开放式结构,充满活力。无独有偶,汉语语法学家也提出过"活字"的概念,而马建忠将实字分为动字和静字。经比较连系式这一结构在英语和古汉语中的异同,发现汉字动静之分主要取决于其在语言结构中所处位置。另外,连系式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结构,在古汉语中更为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9.
"见"字指代意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字古今常用意义表示"看见".而其用诸"见教"、"见谅"等结构中的指代意义,源于"见"字词义的演变虚化,并因同义词"相"与之相因生义所使然.  相似文献   

10.
释“介”     
许慎《说文》:“介,(画)也,从八从人。”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介,象人著介(甲)形。”《汉书·五行志》:介者甲,甲,兵角也。《左传》:“或梦伯有介而行。注:介,甲也。”《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毛传》:“介,甲也。”等等众说纷坛。根据字形,“介”的本义应是披甲之人,即披坚执锐之士兵。于是,许多与此有关的字或解释渐成为“介”字的引伸义,“介”字便有了多种意义了。 1.介有疆界之意。《说文》:“介,■也。”徐灏注笺:“古疆界字只作介。”《诗·周颂·思文》:“无此疆而界。…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指人的"的字结构"主要有"VP的"、"NP的"、"AP的"几种形式,其中"VP的"有四个小类.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汉语指人的"的字结构"也有四种手段,其中以-er类派生名词和不定代词some/others使用的最多,对应性也比较强.前者用于表达汉语中指称行为人或职业人的"VP的",后者用于表达"有的"及含有"有的"意义"的字结构"中的"VP的"、"AP的".汉语指人的"的字结构"的运用属非正式语体,而"X者/家/手/的人"为正式语体.  相似文献   

12.
论"以音考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历代字书存留下来了成千上万的疑难字,为了大型字典的编纂、大型字库的建设、汉字字种数的统计、汉字谱系的建立以及全汉字的规范与整理,这些疑难字亟须作出考释.考释疑难字需要多方面的知识,需要科学的方法.关于考字方法,清代学者曾提出"形音义三者互相求"及"以经考字"的学说,应该说这些考字方法并不过时.但是,由于疑难字在字书中保存下来的形音义信息并不平衡,加上音义信息由于传抄失误或编纂失误而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具体考释疑难字时,往往要倚重一头而兼顾其它.主要利用字书保存的字音信息并参考字形、字义信息从事疑难字的考释,本文称作"以音考字".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关于介词框架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该文主要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从"入手,研究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问题.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察了"从"字结构和"从"字框架的分布、成因以及"从"字组近义介词构成框架异同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将汉语虚字划分为介字、连字和助字三大类,建立起汉语虚字体系。其将助字的作用概括为“传信”、“传疑”两种是科学而允惬的。以“也”、“矣”二字为例,将《马氏文通》与前此的《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作比较,《马氏文通》之分析细致、后出转精显然可见。关于“也”、“矣”二字区别的论述、关于助字合用的论述,是马氏助字理论的突出成就。马氏继承了我国传统经小学讲文法而结合以文势及声音的研究方法,其关于助字运用之精蕴等等的论述精彩纷呈。马氏在分析汉语句子时,已经明确具有了层次的概念,这早于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层次分析,尤为可贵。马氏的缺陷,在于时有烦琐或者武断之处。  相似文献   

15.
意在对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中"'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的成说提出质疑,其研究方法是从"所"字的语法功能方面加以考察,借以认识它的本质属性.其结论是:"所"字结构不是名词性结构,而是一个动词性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用"字介词结构已经被学者们作了细致的描写和研究,然而现代汉语"用"字介词框架一直未被重视,很多学者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在……上/中/下"、"从……到"等框架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用"字框架到目前并未有人提及,更没有做细致描绘。将"用"字结构纳入"用"字框架之中,在前人对于"用"字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字框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结构重音与"太X"和"不太X"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词"太"在现代汉语里使用率很高,外国人学习中出错率也很高,这与以往对它的研究和描写存在较大缺陷有关.本文从实际出发,一改成法,以结构重音为纲考察"太"字结构的核心格式"太X"和"不太X",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将其进一步分化,并对分化而来的七个基本格式进行逐一描写和相互辨析比较,从而为正确有效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较准确全面的语义和语用信息.同时,也以此实例表明了结构重音在副词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国语》看"有"字的早期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字是先秦时期的常用词之一.它位置不定,用法灵活,因而学者们对其看法也有争议.本文结合<国语>中"有"字的用例,从动词、名词、词头和连词与副词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揭示了上古时期"有"字在用法上的一些特点,并对"有"字的固定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方言区"过渡语"语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以洛阳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洛阳地区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测试录音档案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归纳概括出洛阳地区"过渡语"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1.声调问题是洛阳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最困难的问题,其错误率占总错误率的82.5%,其中上声声调、上声变调、阳平声调问题最复杂;2.古入声字的声调问题也很突出;3.韵母问题呈散乱性;4.声母问题主要是平翘舌音不分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大面积推广普通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中"×,古某字"训诂条例的分析,认为"×,古某字"具有说明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异体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