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吏上的一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期。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便形成于这一时期。因此,认真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对于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 研究文化学的人认为,从广义的范围看,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以及心的部分。如果把文化整体看作立体的系统,那么,物质的层面是最表层的;文化的中层,包括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以及隐藏在表层物质里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等;文化的深层,包括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等。文化  相似文献   

2.
卢睿蓉 《兰州学刊》2009,(12):211-212
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小说别具一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她的南方畸零人故事。文章从小说文本的总体关照、表层叙述和深层解读入手,通过对畸零人背景的介绍、场景与瞬间技巧的独特运用以及小说人物从迷惘到顿悟从而解困的故事发展模式的分析,总结了韦尔蒂畸零人小说的叙事模式,展现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时代中的人的科学和人文素质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素质是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结构。一般说来 ,人的素质是综合性的 ,可分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科学素质体现人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把握、运用和崇尚追求等基本素养方面 ,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则表现为人对人类生活意义的理解、伦理崇尚和终极价值关怀等方面 ,其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高技术时代 ,人们之所以大声疾呼要整合人的科学和人文素质 ,其现实状况是人的两种素质发生分裂或失衡 ,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完整发展。根据 1 996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表明 ,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兰品之  彭忍钢 《云梦学刊》2004,25(1):117-118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深层意义和表层意义,同一种深层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表层意义表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阅读题中,该理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在短文中,反复出现了多个表层意义的同义词,表述同一深层意义;在提问中,大多出现通过全文的表层意义推测其深层意义。这给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特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刘青 《殷都学刊》2001,(1):23-26
甲骨文句型中最有特色的句型是祭祀动词句.从表面上看,祭祀动词句句型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但在复杂的表层结构背后,却是异常简单的深层语义模式.从深层的逻辑结构向表层的语言结构转换时,无外乎经过增删、移位、替换等程序.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表层结构与深层内核。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及经济体制、国家政体都属于表层的软组织,而民族的心理意识,哲学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则是深层的文化内核。表层组织是形成文化内核的基础和原材料,文化内核是表层组织的凝聚和结晶体。在这个社会文化的系统内,表层与深层构成一种非线性的无主从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这是作为“有人系统”的社会文化系统的特殊性之一。 就文化系统的表层组织形态来分析,华夏文化是产生于封闭型大陆地理环境的大陆民族的文化,是以农耕社会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同时还是以王权主义的宗法政体为主导方向的宗法制度的文化。大陆地理的生存环境,农耕社会的自然经济,王权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折射出社会变迁中的价值观和心态的嬗变.欠发达地区农民心态受政治认同心态、公共环境心态、人情消费心态和休闲心态的影响,存在着表层心态平衡稳定、深层心态认知与情感不协调等问题,需要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赋权农民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心态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我国不同时空的特定文化群体中,人的价值趋向产生了偏向与替代.为正确把握人的价值追求的"应然"走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章对我国自然社会、政治社会、市场社会和公民社会中的人的最具优势的价值追求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并从社会结构层面指出造成人的价值趋向的偏向与替代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意识的二重化结构贺善侃1人的主体性意识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能动地把握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能力.这种主体性意识是深层结构和外显结构的有机统一.所谓深层纳构,是指主体对自身内在属性和内在能力的内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知、自我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从《原道》篇开始的一部《文心雕龙》,力图通过美学来贯通儒、道、佛,或者说使儒、道、佛三家在审美层面上统一起来,在审美活动中沟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多重关系。因此,刘勰之道,不仅综合儒、道、佛之道,而且这种道是通过审美——文学艺术之道映射出来的。换言之,表层的审美——艺术之道整合着深层的文化哲学之道。这样,原道有两层含义,表层是原文学艺术之道,深层是原文艺之道所包含的文化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此从文部分小说的分析,概括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即:独特环境下独特风情的再现,这种面纱掩盖下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沉重的民扶忧患意识和美好人性的呼唤及建立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表层和深层两种意识,形成作品的两条渠边。  相似文献   

12.
声音是作者运用概念化的语言手段传达非概念意义的情感认知方式。语篇构建过程是一个高级的认知过程,视点作为认知处理的基本要素,不仅影响语篇的表层结构的组织,又制约语篇深层结构。声音是视点认知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作者视点的选择和安排。因此从视点视角解读语篇声音,可以从语篇表层到语篇深层结构全方位地阐释语篇"声音"的生成过程以及产生的感知效果,同时也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语篇主题。  相似文献   

13.
方方常被当作女性意识不强的作家,其《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也被当作主张无判断、无价值归宿的超性别写作。然而,通过对该作品叙事形式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小说的话语层具有颠覆故事表层权力关系的作用,指向作品深层的性别意义。由此可见,对叙事作品的阐释不应只停留在故事事实的层面上,而应该深入分析作品的表达层,在表达层和故事层的相互映照中把握作品的深层意义,避免对作家和作品的定位偏差。  相似文献   

14.
事物具有两层次规律,即表层的事物客体的外部联系规律和深层的事物内在联系规律。表层规律包含客体本质、外部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规律,是关于世界如何由独立客体构成的构成论规律,它们描述了事物的外在运动及其结果,但不能解释这些客体本身是从何而来。如果将表层规律绝对化为事物的本质规律,将会形成错误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以及建构主义方法论。在构成论规律的背后存在着关于事物如何通过内在联系而生成的生成论规律。实践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是社会事物的生成根源。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人类实践的前身,是整个自然界的生成根源。正因如此,以发现事物客观规律为主旨的科学,以其发现的规律的层次不同而分为不同类型。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经历从表层的构成论规律观向深层的生成论规律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边城》在表层叙事结构之下潜隐着深层叙事结构。文章通过探讨其深层结构 ,提出它是一部关于生命的成长和消亡过程的小说的观点。这里所谓的生命过程 ,不仅指人的个体的生命经历 ,也隐喻了一个民族生命的历史。文章还分析了死亡事件在深层叙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进而初步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悲剧色彩常常被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中的会话语料极为丰富精彩,其中体现出较强的语境规约。语境规约是指语境的固化和深层化,有着一定的语言形式特征。《金瓶梅》会话中的语境化线索主要有语码和角色转换、程式化的表达方式、相对韵律模式。《金瓶梅》对语境规约的非语言微观基础描写得不够充分。对于潘金莲、西门庆而言,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的关系变化多端;而对于武大郎、武松而言,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的关系基本明晰。  相似文献   

17.
消费时代的文学阅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学存在的形式向人的日常生活回归,表现出趋向消费式阅读的特点,体现了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学文本日益适应读者娱乐的需求,表露出视觉化与现实性的特征,文本自身的独立价值趋于消亡。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呈现出表层与深层的矛盾,并以其表层的主体性掩盖了深层的异化性,消费在使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也使读者失去了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思想史是历史最悠久、智慧最密集的知识系统。现阶段 ,巨大的社会变革要求中国思想史研究创生新的学术理念 ,国际学术潮流也亟待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主题下移 ,因此 ,思想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成为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前沿。只有扩大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发掘新资源 ,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外在形式与深层的价值内核结合起来考察 ,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全面把握中国人的思想特质 ,才是深化思想史研究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已成为理论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庞朴同志指出:“文化有三个层次,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念、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光明日报》1986年1月17日3版)。本文基本同意这种观点,并将依据这种观点,通过对传统中国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的分析,来探讨中国传统心理,由此透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20.
王立非和文秋芳的研究表明,母语能力可以迁移到二语写作中。这种迁移包括表层的负迁移和深层的正迁移。母语负迁移是造成学生写作中错误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表层的英语语言的模仿、推行词汇组合和培养中英文转换理念都有助于克服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消极影响。同时,基于深层的强调对语篇进行整体性阅读、掌握目标语的篇章结构知识和利用母语思维构建目标语深层写作框架的做法体现了利用母语正迁移对二语写作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