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疑《鲁颂》《商颂》非《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颂》、《鲁颂》、《商颂》,并称《诗经》三《颂》。但是无论从鲁、宋的诸侯国地位与周王室天子之国的地位绝然不能等列的礼仪角度理论,还是从《鲁颂》、《商颂》之诗与《周颂》之诗章句构成体式?格不合的角度考察,《鲁颂》、《商颂》实非《颂》诗之属类。其所以入于《颂》,乃是由于孔子修订整理《诗经》时人为错编所致。  相似文献   

2.
《毛诗》的《序》《传》歧异的有34篇,表现为《序》《传》矛盾、不相应和不相涉。其歧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序》《传》解释侧重点不同,《序》含混、前后矛盾,《传》误读经文,《序》《传》依据的材料不同,续《序》与《传》都据首《序》申发,但申发点不同,《传》对《序》有所修订,《序》《传》皆经多人续补等。  相似文献   

3.
《诗经》有《鲁颂》、《商颂》,而无《鲁风》、《宋风》,其原因是由鲁国和宋国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史记》与《荀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与荀子之间虽然不存在所谓的师承渊源 ,但由于《荀子》是儒家的重镇 ,所以司马迁必然要研读《荀子》 ,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史记》与《荀子》之间有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史记·礼书》与《荀子·礼论》互有异同 ,《史记·乐书》则与《荀子·乐论》观点相通 ,《史记》在法后王、自然人性论、富民重民等观点上对《荀子》有所吸取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用《广韵》中大量训诂资料,求证《说文》本字本义,纠正今本《说文》的讹误,力图恢复古本《说文》的原貌,同时用历史的眼光审察《广韵》,把《说文》释义与《广韵》释义进行比照,以《说文》本义为主线来贯通《广韵》中的引申义与假借义以及古今词义的差异,纠正《广韵》的释义之误。  相似文献   

6.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7.
前人多笼统言说《韩诗外传》与《荀子》之间的诗学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以《韩诗外传》和《荀子》所用之“诗”较多相同为证据,推论二者在《诗》传上之关系等问题。而通过对《苟子》与《韩诗外传》在同一语境下用《诗》情况的微观考察可见,《韩诗外传》用《诗》与《荀子》大异而小同。同时,就著作目的而言,《荀子》为立说而用《诗》,《韩诗外传》为解诗而引事、引理。而就具体每一处用《诗》来说,《韩诗外传》与《荀子》类似,体现出以诗证事、以诗证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史》,《汉》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之典范。比较而论,体例上,《史》发凡起例,创千古之业,《汉》完善定型,为不祧之宗;思想倾向上,《史》明天人之分,《汉》主天人感应;《史》通古今之变,《汉》调上下洽通;《史》成一家之言,《汉》尽圣人之道;人物塑造上,《史》明善恶,《汉》辨忠奸;《史》重传情,《汉》重传事;《史》重为人,《汉》重为文;《史》爱奇,《汉》重实;组织结构上,《史》神明变化,《汉》严填绵密;语言风格上,《史》错综成文,《汉》骈散一体;《史》雅俗共赏,《又》雍容尔雅;《史》笔端含情,《汉》不甚动情。总之,《史》为正史与杂史的巧妙结合,《汉》开后世正史一途;《史》为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统一,《汉》开后世纯史一路。  相似文献   

9.
以先秦文献中用《诗》较多的典籍——《左传》,结合其用《诗》情况,考察《诗经》中的《雅》,提出《雅》诗首先是政治诗,《雅》的编组以其政治内容为标准的观点;另外,《左传》中的逸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近于《雅》诗,更归属于《雅》诗一类。  相似文献   

10.
《国语》书中的《齐语》一篇,历来被认为研究管子事迹思想的主要依据之一。《齐语》内容同《管子》所收《小匡》大体相似,以前人多取以互校,但两篇孰先孰后,其间关系如何,还没有多少论述。罗根泽《管子探源》主张《齐语》早于《小匡》,  相似文献   

11.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著作,内容广博,语言精妙,共有单音节反义词327对。其中形容词125对,动词121对,名词70对,副词7对,代词4对。这些词在词义上存在多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形式上有多种对构关系模式,总体上具有不平衡性、常用词频率高、反义词对举工整、数量丰富等特点。研究《荀子》单音节反义词,对专书训诂和古汉语词典编纂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子”尾在洛带客家方言中很活跃,本文对“子”尾在名词、形容词和量词中的用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子”尾作为词缀构成了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名词,在少数名词中明显地体现出小称的意义;在形容词中或作为词缀构词,或作为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一部分,往往表示量增加了一点儿或程度超过了一点儿的意义,大都表示或喜爱或不如意的附加色彩;在量词中也可以作为词缀构词,还表示量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话中的词语后缀子在菏泽方言中被读作的,这一读法是古音的遗留,证实了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的中国语音理论,它与普通话的词缀子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根后面的语缀的是名词化的标记,具有小称义和消极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 ,英语缩略也随着飞速增加。据说 ,其数量已达数百万。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缩略语大致上同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差不多 ,都有同样的语法特点。但作动词、形容词、副词的缩略语的数量很少  相似文献   

16.
分别使用情态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方式,推测了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外显形式;同时还运用不定代词、动词、从属连词、-ing形式等方式间接而含蓄地表示和推测了行为或状态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词性转品是词的动态使用性最基本的方式之一。现代诗语的转品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特殊量词和个别虚词的"活法"。词性转品,内因于汉语词汇本身具有很高的弹性度,同时也有赖于张力的暗中"给力"。转品看似一种"雕虫小技",恰恰是多种多样的"雕虫小技",成就了一首诗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9.
老庄的生命价值观是以"道"为核心,以自然和自由为鹄,以对自然之体认及与自由的契合为圭臬.在老庄思想中,"自然"不是西方所谓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形容词,意谓自己而然,此自己而然的持有即是自由的朗现.它们是真善美的圆融统一,由此,老庄建立起一套以"法天贵真"为生命价值原则,"为善无近名"为生命价值方法和"原天地之美"为生命价值理想的自然与自由的生命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不同词性词有不同常模特征规律。名词的具体性、意象性、语义透明度最高,但笔画数最少;动词的词频最高、习得年龄最晚,但感官经验度最低;形容词的熟悉性、主观词频和情感经验度最高,但具体性最低。同时,具体性、意象性和感官经验度之间的相互关联只存在于名词和形容词中。13个常模特征可以归为频率、语义、视觉复杂性和词义数四个公共因子,但各因子所主要代表的变量情况在不同词性词之间有相似,亦有不同。另外,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相似性高于它们分别与名词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习得年龄、情感经验度、意象性和主观词义数最能把名词与另外两种词性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