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善于利用新闻的快速反应造成舆论攻势,以动摇、瓦解对方,动员、鼓舞己方,团结、说服友方,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他也认为新闻的快慢要视时机而定,该压的就压,“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他还认为新闻报道必须“服从党的当前政策”,如果涉及有关机密或于全局不利,再好的新闻就只能割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所形成的新闻出版思想被确定下来,实践证明,其主要论点和基本内容是正确的,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抛弃了过去“左”的政策,提供了较宽松的环境,但仍坚持了“稳定压倒一切”。后来江泽民提出的“弘扬主旋律”,并以此作为“新闻”、“旧闻”和“不闻”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喜好踏山、侃山,尤爱写山。他能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毛泽东笔下的山有着瑰伟雄奇之美,绚丽璀璨之美,流动回旋之美。这与他的生活实践有关,与他的崇高人格,远大志向,宏伟抱负和理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有着深刻的认知和非常精辟的论述。中共一大对社会主义实践目标的确立,为毛泽东开启“中国化”思考提供了现实依据,而对科学理论应用中个性化问题的理性认知,则是他具体探索和研究“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毛泽东不仅科学揭示了“中国化”的内在特质在于“具体化”,而且详细阐述了实现“中国化”的根本手段,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还深刻指明了“中国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东风压倒西风”论,是他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力量对比的分析。这一论断体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体现了他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也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在社会主义国家遭到攻击的时期,“东风压倒西风”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也鼓舞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今天,国内外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重温毛泽东的“东风压倒西风”论,对我们增强“四个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中的弊端 ,构成了毛泽东发动“文革”动机形成的主要因素。首先 ,单一纵向的政治信息传输体制所产生的失真信息 ,促使毛泽东产生了发动“文革”的思想意识 ;其次 ,自上而下的政治信息交换体制失去了更正失真信息的内在机制 ;再次 ,非常规的政治信息摄取渠道强化了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观动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一贯倡导并坚持照辩证法办事 ,毛泽东誉他为全党“照辩证法办事”的典范。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及其辩正关系原理 ,深刻地阐述了“变”与“不变”、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唯物辨证的发展观 ,这是他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洞见和领悟。邓小平的辨证思维方法渗透并贯穿了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之中 ,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继承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精神作用的传统观念 ,接受了严复、谭嗣同、梁启超、杨昌济等人的思想影响 ,形成了精神文化决定论的思想特点。他提倡“开民智”说和“立志”说。他认为可以通过改造哲学和伦理学 ,树立“真志” ,达到“新民”的目的 ,新民产生了 ,就可以建设新社会新国家。这种思想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涤荡封建主义旧思想、旧道德的时代要求 ,然而 ,它仍旧是头脚倒立的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信息不实用和农户信息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努力解决农业网络信息传递链的问题是不合时宜的,“最后一公里”只是一个伪问题。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最后一公里”的牢笼里跳出来,抓住农业信息化的本质,促进信息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倡议,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对其政治内涵与核心议题进行阐释。洛川会议后,毛泽东指出应以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达成,毛泽东进一步认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本质上即为三民主义,并号召国共两党应正确执行三民主义的“共同纲领”,但由于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多次制造反共高潮,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不断遭到消解。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依据国内政治形势变化,顺势提出同民主党派制定“共同纲领”,同时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的明确划分,为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抗战时期,毛泽东制定“共同纲领”的战略构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政治立场和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0.
孙冉 《今日南国》2008,(8):35-38
一个23岁的“中国”年轻人.奔着“美国梦”而去,却奔到了伊拉克战场。他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那场战争和新世纪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11.
曾自  曾立 《社区》2005,(24):47-49
如今50多岁的人,大都听说过田家英的名字。因为他是毛泽东的秘书;因为他在发布“5·16”通知后的一个星期突然去世,成为“文化大革命”最早的殉难者;因为他的名字总是和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中国当代的领袖人物紧密相连……田家英子女们的回忆,使我们对那个时代、以其那种追求,有了一番别样的滋味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赶超"意识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建设中 ,毛泽东有着强烈的“赶超”意识。新中国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压力及其与西方国家巨大差距的危机感 ,是毛泽东“赶超”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 ;来自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和挑战 ,是毛泽东产生“赶超”意识的重要动因 ;全国人民极大的生产热情和急于求成的社会心态 ,是毛泽东“赶超”意识产生的社会因素。毛泽东“赶超”意识及其实施战略 ,实质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威胁。因此 ,从宏观指导思想上来看 ,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他对实现“赶超”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缺乏充分的认识 ,夸大主观能动性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试图用“跃进”的方式来搞现代化建设 ,必然造成失误  相似文献   

13.
对毛泽东"八大"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认识和把握是一个从基本正确逐步转向错误的过程,即从与“八大”论断一致到把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最后把主要矛盾归结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在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中提出和使用“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这一概念,对毛泽东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发生逆向转变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差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认识和把握是一个从基本正确逐步转向错误的过程,即从与“八大”论断一致到把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最后把主要矛盾归结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在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中提出和使用“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这一概念,对毛泽东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发生逆向转变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论 ,即所谓“两结合”论 ,其之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现实主义理论的继承中有所变异与创新 ,是因为毛泽东的精神深处存留着传统诗学“奇正”说的深刻印记。通过对“两结合”论与“奇正”说的探讨 ,认为毛泽东的“两结合”论 ,既是马克思主义诗学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民族化 ,也是传统诗学的“奇正”说的现代化和革命化。  相似文献   

17.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党中央占据了领导地位。在土地革命问题上,否定和反对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极力推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左”倾政策,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毛泽东在遭到排挤和打击的困难情况下,仍坚持从实际出发,同这种“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做法进行了艰难复杂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青年毛泽东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救亡图存、强国新民,主张“三育并重、身心并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以及“自动学习、自力研究”。青年毛泽东与众多爱国青年一道,以工读新村建设为契机,为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探索作出重要的贡献。青年毛泽东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参与、激励和增能”三个特质对于理解“中国梦”的“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边倒”是指导新中国外交活动的理论依据和大政方针,这一政策是毛泽东正确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从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出发,在深刻总结近代中外关系的基础上而作出的主动选择,是毛泽东综合分析主客观因素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20.
《反对本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篇重要著作,是在共产国际不顾中国革命实际的“瞎指挥”和党内盲目执行国产国际指示从而严重“左”倾的形势下,在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无法得到执行甚至备受指责和非难的情况下产生的,已经具备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雏形,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所强调的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及调查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