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德”是中国古代形成的有民族特色的以物喻人之审美传统.松柏生性耐寒,常年青翠,材质坚韧密实,在暗示、象征主体理想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比德传统的影响下,松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累积起丰富的文化意蕴,先后形成了岁寒后凋、坚贞有心、孤直不倚、劲挺有节等内涵,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和竹、莲相比,松柏在象征君子人格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松柏是“树”立的中国人,成为我们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相似文献   

2.
许宁 《东岳论丛》2022,(9):146-151
《论语》一书以“君子”始,以“君子”终,是一部以“君子”为主题的著作。其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若干文化意象,值得深入梳理和阐释。“松柏”之操,旨在提示“君子”如何经受公私、存亡、生死等考验,践行和成就儒家的超越精神;“瑚琏”之器,旨在要求“君子”具备担当使命的能力素质,彰显儒家的经世意识;“山水”之乐,旨在论说“君子”人格的审美特征,强调“孔颜乐处”,涵摄儒家的境界追求;“日月”之食,旨在说明“君子”如何面对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不迁怒,不贰过,突出儒家的自新品质。  相似文献   

3.
鲁迅讲含藏、重暗示,善于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他的情感在象征性的形象中隐藏得很深,具有冷峻幽深、含蓄凝练的特点.在各种象征性形象中,色彩的象征非常突出.鲁迅作品中的色彩象征有三类:一类是红色、粉红色、肉红色,这些色彩多用来表现对美好的追求,作为美好事物、理想境界的象征.象《补天》里,女娲活动的画面是从“肉红”作为基色.她从梦中惊醒后,“粉红的天空”,“绿色的浮云”,天边飘着“血红的云彩”,“地上都绿了”,松柏显得格外“娇嫩”.这些斑斓色彩衬托了女娲的裸体美,一个象征着巨大的人类母亲的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象《好的故事》里“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浮动,忽而碎散,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中的水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象征意象。在中国哲学中,道家哲学用“水”象征“道”,儒家哲学用“水”象征道德;在中国文学中,“水”常常用来象征“思念”与“企慕”,“水”还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此外,“水”还与其它物象组成复合象征意象:“水”与“鱼”组成的复合象征意象,象征夫妇和君臣;“水”与“火”组成的复合象征意象,象征君臣;“水”与“月”组成的复合象征意象,深喻佛理禅机  相似文献   

5.
商周部族文化及春秋战国吴越楚文化的相互激荡,是苕霅文化的历史源头.唐宋建构的苕霅文化意象,是苕霅文化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和象征,其核心是赋予风景如画的自然山水以远离政治或者政治核心的个性追求及隐逸脱俗的人文关怀.苕霅文化品格具有广纳深拓、积极用世、刚柔相济、灵秀柔慧的特点,人本主义、义利兼重、群己和谐等则是苕霅文化价值观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清莲赋     
中国人常常用来象征品格坚贞高洁的,有青松翠柏,有梅兰竹菊,还有莲花。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乃“花之君子者也。”这篇简洁清雅的散文,刻画了莲花高洁的品格,抒发了作者鄙弃名利而洁身自好的志趣。梅兰竹菊松柏莲,也许可以合称为“七君子”吧!  相似文献   

7.
朱恒 《理论界》2007,(7):139-141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存在着明显的“重月轻日”现象,其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日出而作”的农耕文明形态,“射日”、“奔月”的日月神话,“日为人君”的社会伦理观影响等规定了日月意象在诗词中的不同地位。  相似文献   

8.
“意象征”——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义 《学术研究》2002,(11):119-123
本文通过对“意象”与“象征”的整体把握 ,寻求双方的亲和性 ,推导意象与象征可实行“联姻” ,证明“意象征”是现代诗掌握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主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韩会敏 《理论界》2009,(5):146-148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树下>运用了多个内涵丰富的意象."树下"是作品的中心意象,象征着一种生机勃勃、安稳、踏实的生活,代表了人生的归宿;河流与白轮船,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动荡;小白马则象征着生活中的温暖与梦想,四匹红马的马蹄声,意味着死亡的相随.在漂泊中渴望着坚实的生活,而死亡又如影随形地相伴.通过这些意象,叙述了七斗充满诗意的苦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晋室南迁,也将北方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南,并与吴越文化融合为新型的江南文化,从而赋予了江南都市以诸种文化品格,如礼乐文化、士人精神、山水品格、声色之风等,而兰亭修禊更是成为江南都市文化的永恒象征.  相似文献   

11.
王天乐 《学术探索》2023,(3):104-109
“山水”与“乡愁”作为一对不可分割的经典文化意象,构成了当代乡村文化情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生态理念和乡村文明建设中,传统的“山水精神”得以回归,正由一种精英式的审美转为大众的家园期待,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观念。而“乡土”作为传统记忆文化的根本,使“山水精神”和“乡愁记忆”在情感感知上密切相连,“山水”是“乡村”的环境载体,“乡愁”是建立“乡村”的情感基础,“乡村”则是实现二者互通的现实之场。在“山水”与“乡愁”的情感建设中,不仅可以引发大众的历史回想与审美体验,还生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象,“乡村”内涵也得以真正诠释,这在塑造民族家国意识与审美共感上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羊意象是鲁迅着意营造的一个动物意象。羊,一般被视为“奴隶”、“顺民”的代名词,鲁迅笔下的胡羊正是这类形象。作为“领头羊”率领羊群走向死地的山羊,则是那些具有奴性人格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它与鲁迅笔下的狗、猫等一起构成了否定性动物意象系列。与狗、猫意象不同,鲁迅对山羊意象的营造,着重不是褫其本相,而重在揭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由此鲁迅从一个特定角度对现代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黄静 《学术界》2005,12(4):295-300
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小说《看虹录》与《新摘星录》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象征意味,作品中有两对主要意象,即“虹与星”和“诗与火”。“虹与星”不仅是关于美好女性的象征,更反映了沈从文对于“抽象”的思索———“向虚空凝眸”;“诗与火”则象征一种充满爱与美的理想生命形式———“神在我们生命里”。这两篇小说是沈从文为复活与重造爱与美的神性进行孤独求索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14.
<正> 建国以来流行的一些《诗经》注本,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山水云雨等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有的未加解说,有的虽略有涉及,却语焉不详,有的则作了曲解.因此,有必要对此深入探讨,以利于正确理解这些诗的本义.笔者认为,《诗经》中山水云雨等自然景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描写,也不是简单的比况,而是一种有丰富内涵的符号系统.它是远古人类生殖意象在周代文化观念中的转换形态.它象征着当时人们对男女性爱和理想婚姻的热烈追求.远古人类认为,山水云雨的产生和人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女性词人借助“荷”意象来表达她们复杂的人生状况,赋予“荷”、“荷花”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魏夫人、周容淑、袁正真等词作中,“荷”意象构筑起一道道别样的风景,酸甜苦乐的人生况味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荷”意象或是青春灵动形象与和美圆顺生活的象征,或是表达了爱情婚姻乐曲的不谐音,或是命运多舛的人生写照.词人运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段,物境与心境悠然相合.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牡丹亭》被改编演出而引发的“沈汤之争”,反映出争论双方美学思想的尖锐冲突.沈璟崇尚戏剧艺术的形式美学及历史剧的“真实”原则,而汤显祖则要打破形式主义束缚,以主观抒情和审美意象突破史实的局限而追求“神似”.这一争论引发我们对历史剧创作中“史实”与“诗意”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历史剧在坚持整体架构符合历史史实的原则下,象征意象的意蕴美与精心虚构生活细节的诗意美,是构成历史“诗意”的两大途径.在历史真实的基石上,意象的选择、“诗意”的浓淡与格调,则决定着历史剧创作不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最终形成各种流派.在网络时代,历史成为时尚流行文化的一种元素,由此,影视剧创作中的“历史”与“诗意”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呈现出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正> 山水是如何进入文化领域的,蕴含着丰富思想情感的山水文化意象是如何生成的?西塞罗认为,文化起源于敬神。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对于揭示山水文化意象的生成是很有帮助的。深入探索山水文化的源起,就会发现山水文化的源头在山水图腾信仰那里(此观点可见拙文《中国山水文化起源初探》,载《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6期》),而图腾感生神话中的山水则是山水文化的原始意象(即原型)。后世所赋予山水的丰富含义都是在这个原型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初民在人与自然“生命一体化”(〔德〕卡西尔语)观念的支配下,将人的生殖功能赋予山水,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起源,于是便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山水图腾感生神话。对于图腾感生神话,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猜想,这里不拟多说,我认为它是图腾信仰的派生现象。图腾信仰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在这些仪式上,初民以口语并伴以歌舞追忆祖先的来历,遂成口耳相传的图腾感生神话。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段全林 《中州学刊》2005,(5):211-213
李白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楚辞>及陶渊明诗歌的比兴艺术,在自己的诗作中形成了三大比兴象征系统,即以动植物为意象的比兴象征系统,以山川景物为意象的比兴象征系统,以人物、事物为意象的比兴象征系统.其中,李白尤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对高山大河、雨雪风霜、明月白云等自然景物比兴意象的开拓.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以前,期许成为圣贤的人不在少数,但就整个社会而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风气,以圣贤自居的做法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北宋的欧阳修扭转了这一局面,欧阳修具有浓重的“圣贤情结”:第一,他热衷于对“圣贤”之道的体认和阐释;第二,他有着浓重的自觉比拟圣贤的文化心态;第三,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圣贤情结”表现在他一生的实践中,他在“立德”、“立言”和“立功”等方面都堪称典范。欧阳修所具备的这种“圣贤情结”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它充分表明了宋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再次高扬;在欧阳修“圣贤情结”的影响下,众多知识分子坚定地认为成为“圣贤”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认定自己通过努力完全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另外,欧阳修散文简约明白风格的形成也与他有意识地追摹圣贤经典风格有相当大的关联,甚至影响到了宋代众多“拟圣派”作家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欧阳修“圣贤情结”对其散文创作,乃至于宋代散文风貌的形成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种豪言壮语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地反映了大义凛然的人义无反顾的品格,是一切有作为的人去作为的格言。“牺牲”、“壮志”、“新天”,三者连在一起,画展似的构绘出了人类气吞山河的史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