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共分四项,其中之一就是要有文采。文章有文采就是指文章言辞传神,生动活泼,能把所状之物所叙之事写得有血有肉,说得绘声绘色;能把所议之理阐发得精辟透彻,条分缕析;能把所抒之情表达得真诚感人,使人读了,感到流畅自然,优美动人,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回眸而望,思绪万千。这是内蒙古两所创办较早的大学之合并。两所大学风雨兼程数十年,含薪茹苦开拓向前,终于各自都有了天下桃李的美誉,终于各自都有了为自治区的“科教兴区”立下卓著功勋的社会评价……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之初,一行行新农大的数据是描绘今后发展蓝图的基础,是保持发展迅猛势头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由其独特的历史背号所决定,历经百余年沧桑的马耳他刑事法典兼具成文法之体例与判例法之精神,并集多种法律理念之熏陶,成为体系完整、罪刑设置规范周密的规范体系。泛犯罪化的刑事政策所罗致的严密刑事法网与极具关怀的人文主义情怀,对于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刑法典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人事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改革何广才我国人事制度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改革几个不同阶段,可以说其奠基之久远、制度之健全、沿革之清晰,规范之详密,影响极深广均为世界所罕见。学习、借鉴和总结这分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我们改革现今的人事制度大有种益,对于建立具有...  相似文献   

5.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F0002-F0002
亲爱的校友:你好! 九州同庆,四海共鸣。在举国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龙尾山麓,黄河之滨,新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高等学府西北民族大学这棵大树也将画圆花甲的第一圈年轮。透过时光隧道,观赡六十年播撒桃李大江南北,抚育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为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造步及自身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所办学规模空前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当代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所提出的具有重大世界意义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所回答的是时代之问、当代人类之问,是体现全球性时代的时代精神之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类社会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的全人类胸怀在当代条件下的展现和推进。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人类性,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在当代世界条件下真正扩展到全人类,体现了中国哲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是指导协和万邦的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先生在深切反省中国文化与哲学传统之下,认为要回应当前的时代课题,要建立新的三统以为中国文化与哲学往前发展的重要方向。牟先生的三统是道统、政统与学统。道统是重建中国哲学与儒学之正统地位,牟先生以两层存有论重建和发展先秦和宋明儒学之心性论,建立内圣之学为哲学之原型。政统与学统是新外王之道。牟先生改造传统之内圣直接开出外王的方式,由良知明觉之自我坎陷开出民主政治与科学知识之建构。这是三统并建的开展。本文申论牟先生及当代新儒学诸位先生在反省及重建传统文化所感受到时代课题中何以必要开出新三统之义理。进而反省汉代公羊学之通三统之说,与宋明儒建立之道统之意义,以见出新三统的重要价值。同时亦略陈述对当前若干学者所提的三统之论述,并加以批判的检讨,以明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时代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8.
韩愈诗论     
唐诗发展至李白杜甫,已经达到顶点。后之作者,如果遵循旧道,已经无法攀越高峰。韩愈继起,所以立足于变,另辟蹊径。白诗平易,虽变而未离其宗,惟言人之所共欲言。韩诗奇伟,则变而突破羁绊,务写人之所不曾写。于是发展而为宋诗,以东坡山谷为其代表。李杜苏黄,诗风不同,而重峦叠嶂,各极其胜。本文是《白居易新论》(见《文学遗产》)的姊妹篇,试图从诗史的长河中,拈出历史的重要环节,探讨我国诗歌衍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一本研究大学生工作的力作──评《大学生工作学探索》李志自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所中央政府设立的官办大学──大学(公元前124年)设立以来,大学生工作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及教育界的关注。历史发展到今天,大学生层次之多,数量之大是中国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比拟...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诗是中唐又一现实主义文学高峰,人们论其渊源时多注意到杜诗影响,而对于张籍乐府在其间所起承先启后之桥梁与纽带作用则往往重视不够。本文通过张籍白居易创作主张,特别是在“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的文学核心思想方面所表现的相似性之具体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彼此间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关系,揭示出新乐府运动创造性成就的重要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应人性需求的角度出发,剖析商品化下的社会所催生出绘画艺术的大众消费现象,从如何看待与认知这一社会存在的事实进行分析,把握并运用好此价值体系所进发的力量,进而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明代茶马互市中的“勘合制”问题姚继荣明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积极筹理马政,以保障西北各边卫所官军骑征备御的需要。明代西北边防所需官用马匹,其来源主要是采取以茶易马的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茶马互市,所谓“茶马之所易,即监苑之所收。监苑之所收,即官军之所给...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人类孜孜不断追求的理想,它反映了人类生存最深处的矛盾。自然必然性与自由的矛盾、人类生存的有限性与对理想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便是人类生存的本原性矛盾。人的自由是人的生存、价值之所在,是人类进步发展的价值指向。人的自由之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保持自由之树常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中,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最高成就的代表,堪称三座高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其思想渊源和时代发展的深入论述,梳理出陶、谢、王三家诗歌的发展脉络。从文学和文化学相结合的高度,揭示山水田园诗人傲立于世俗之外的独立人格和心态,挖掘归纳出山水田园诗所特有的一种山水品格——闲雅之风、恬寂之境、空灵之美。山水品格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山水田园文学的高度成熟。  相似文献   

15.
内生贸易理论—— 一种新型的以分工为基础的贸易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分工使双方都可能具有对对方的优势。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带动贸易量上升。而由于交易费用的减少使交易率提高,进而促使分工的发展和交易的扩大;当国内市场容量达到饱和时,就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利用更高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从而产生国际贸易。另外,好的制度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使分工和贸易得到发展;而贸易发展所带来的自由与公正之精神,又会促使制度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孔子提出了“仁爱、民本、求利循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意深境远的价值论根据和“为学、中庸、仁知统一”等贯通古今的方法论遵循,这不仅为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而且也为人类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世界观基础、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董作宾所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甲骨学史上的著名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奠基之作。本文作者曾数度研读董文,得益至深,偶有所见,信手记之。今稍加整理,得五十五条,其中有关于卜辞释读的,有关于校勘的,有关于董说自身的完善、发展的,也有对董说有所补正的。  相似文献   

18.
印章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发展到现代有迹可考的历史已经三千多年,一直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献通考》是这样描述印章的重要性的:“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印章的缘起是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以信物的身份出现的。但因其所依托的载体是汉文字,又主要依托于汉字中的篆字,使其极富于汉字造字原则的各种意义。所以印章艺术一如中国书法艺术,在其方寸之间,一样包含着“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人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鸟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哲学理念。即是说,如同书法一样,通过印章艺术的演变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据之而寻绎出一个历史发展的缩影。其艺术、文化的意义从一开始就已经隐然地存在着。在那个艺术的创造尚不是自觉的古代社会,印章艺术展示了一种随意的、自由的、朴质的所谓“无意于佳而佳“的天然之美。可以说,印章艺术作为一种将图案或中国文字,透过印材表现有情、有意及有趣的方寸空间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变迁。至今仍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9.
[摘要]任昉是南北朝时期骈文宗匠,时人有“沈诗任笔”之誉,又推其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清人孙德谦为研究骈文大家,在其《六朝丽指》中亦称“骈文之有任沈,犹诗家之有李杜”。但对任昉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甚为简略,而且因其作品多为诏策之制而颇受贬抑。因此,从研究任昉交游入手,去研究任昉的人脉和文脉以及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都很有价值。本文通过对任昉交游活动的梳理,来考察交游对任昉人脉、文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石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遍布于古蜀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以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献与民俗材料进行综合比较考察,发现这种泛崇拜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文化蕴涵,即蜀民思想中有着共同认知:石具有生殖繁衍、驱邪祈福等实际功能,于部族之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更是亡魂必定的回归之所。因此,蜀民便对石进行虔诚膜拜,以期获得于已有利之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