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裴丙琦 《兰州学刊》2005,(5):201-203
现实中大量婚约纠纷的存在与我国婚约制度立法空白形成尖锐矛盾.因此,婚约在我国亟待立法规范.本文由此拟从立法规制婚约的必要性入手,提出在我国建立婚约法律制度的立法构想,并对实践中婚约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婚约在我国民间古已有之,但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现行《婚姻法》中,并未对婚约制度进行规制,使得大量民间婚约纠纷无法可依。基于德、瑞、日等国民法中关于婚约规定的比较分析,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际判决中,确立我国的婚约制度已不存在障碍。在司法实务中,有确立我国婚约制度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带有法律效力的婚约制度更多地存在于西方国家,我国目前的《婚姻法》中并没有对婚约具体的明文规定。为解决涉及我国公民在内的涉外婚约问题,本文就国际性质的婚约所产生的法律冲突、准据法的适用等相关问题作以论述,并对我国处理这种国际性质婚约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彩礼是我国民间男女双方缔结婚约或者结婚之习俗,且经久不衰。近年来,因彩礼给付产生的纠纷,虽有规范性法律文件作为依据,但各级法院司法裁判有不同的做法,民众、法官对此有不同的观念。为此,本文以青海省基层法院审判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为切入点,在梳理了学术界对彩礼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法官处理彩礼纠纷的习惯做法,归纳了民众、法官对婚约财产纠纷案件处理的不同观念。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现行立法,对相邻污染侵害纠纷可采取二元救济模式,由此导致案件审判中出现法律适用混乱的问题。相邻污染侵害救济与环境污染侵权救济在调整对象、法益诉求方面存在重合,导致相邻污染纠纷中出现请求权的竞合。结合物权救济与侵权救济之间的差异,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物权法》关于相邻关系中相邻污染侵害的规定。环境污染责任是无过错责任,环境污染责任制度对因污染受到的损害提供整体性救济。相邻污染侵害救济的法律调整功能被环境污染责任取代,使得《物权法》已没有规定相邻污染侵害的必要。对因物权行使产生的妨害,受害人可基于物权请求权主张排除妨害;对因污染造成的损害,受害人可基于债权请求权主张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6.
黄旭东  庞飞 《学术论坛》2002,(5):134-137
我国民法制度深受大陆法系之影响 ,表现于代理制度奉行“显名代理” ,强调代理人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外发生民事法律关系。而随时代之进步 ,“隐名代理”在日常生活中已很普遍 ,我国法律亦顺时而变 ,将“隐名代理”部分地引入委托合同中。由是 ,对于当事人因“隐名代理”引发的争议 ,可否适用“仲裁条款自动转移”制度而排斥法院对纠纷的管辖 ,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准婚姻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婚姻关系是现代社会两性结合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未婚男女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的两性结合关系的事实状态.它不仅涉及准婚姻关系当事人自身的利益,而且涉及他们的子女、近亲属等一系列亲属法和财产法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简单地予以否定并不妥当,只有从法律上承认准婚姻关系,规定其产生的法律后果以及发生纠纷后的处置规则,才能因势利导,顺应形势,建设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制建设应以实现“法治国家”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王先勇一、法制与法治的关系法制,即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这里涉及到国家法律与制度的关系问题。国家的法律是调整或规范国家制度的形式或手段,国家的制度是国家的法律对有关社会关系加以调整或规范的结果;如果无...  相似文献   

9.
王兰 《理论界》2013,(10):75-78
大多数国家的民事立法都确立了较为完备的遗失物拾得制度,而我国相关立法对遗失物拾得问题规定得过于简单,对涉外遗失物拾得纠纷的法律适用更是未予提及.本文拟就各国遗失物拾得制度的法律冲突与我国涉外遗失物拾得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期对完善我国的遗失物拾得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岩  陶国礼 《理论界》2005,(5):79-79
随着我国民法典草案的出台及法学界该制度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将在我国正式确立,其对完善我国物权法制度及调整现实法律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部分理论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为迎合婚姻自由之精神,南京国民政府不仅对婚约制度进行了设计,而且治下法院还对此类案件进行了审理。这一改革虽在客观上废除了中国传统婚约制度中父母代未成年子女订立婚约的弊端、维护了男女双方缔结婚约的自主权利,但也暴露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不足。在具体案件审判中,南京国民政府治下法院并没有彻底兑现法律设计中婚约不可强制执行原则,不少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婚约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环境立法的困境与出路——以松花江污染事件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花江污染事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事件折射出我国环境立法存在诸多问题:立法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环境责任保险、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等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亟待建立;现有的环境应急处理制度、跨行政区环境污染纠纷处理制度、跨国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无法很好地认定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无法应对环境诉讼的特殊性等问题。我国未来环境立法应当全面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重要步骤,《环境损害赔偿法》的制定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虚拟财产"的物权保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物权客体对有体物的突破,反映了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物权客体扩大化的趋势,在“虚拟经济”支配“实物经济”的新经济时代,物权客体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近来,网络设计、运营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虚拟财产权”纠纷及诉讼的出现已凸显了这一必要性。笔者正是从这些纠纷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入手,对物权客体的范畴进行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剖析和拓展,论证了“虚拟财产”的“物”性(财产性)和对其进行物权保护的必要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构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推行外贸代理制过程中,有成功经验,但也产生了很多法律问题,表现为外贸代理中具体做法不规范,并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对策是应当改革代理体制,完善外贸代理法律制度等。本文提出了具体意见,如变审批制为登记制、修改《民法通则》中的代理制度、制定外贸代理实施条例等。  相似文献   

15.
婚约是男女双方自愿以将来结婚为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亦称婚姻预约。我国 1950年婚姻法和 1980年婚姻法以及历次婚姻登记办法,都未对婚约作出规定。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早婚,反对父母包办婚姻,保护婚姻自由。但我国是一个有长期婚约传统的国家,现实生活中婚约仍然成为一些青年男女特别是农村青年男女对自己婚姻的一种预约,因婚约解除而产生的财产纠纷和损害赔偿也大量存在。如何认定和处理这些问题,有效保护婚约男女双方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婚约的法律效力   婚约来源于买卖婚姻,我国和世界各…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乡土社会是无讼的。随着国家权力在乡土社会的渗透与“法律下乡”,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并开始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权益纠纷,无讼的乡土社会逐渐转为有讼。以Q村近些年来发生的民事纠纷和民事诉讼为个案,探析法律制度渗透进乡土社会的关系调整的机理。在日益开放的乡村,乡村的民事关系主体已经多元化,法律制度的乡土生长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农村法律服务客观需求日益增大与农村法律服务资源较为匮乏、众多农民群众对市场化的法律服务支付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是当前我国农村法律服务市场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乡镇法律服务所作为农村法律服务市场的重要供给主体之一,它们的存在曾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而欲全面、正确地考察我国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服务属性,则应把其置于特定的制度背景下和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从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中来予以把握.基于农村公共服务视角的分析,该文认为:1980年代以来,乡镇法律服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属性经历了从准公共服务到准私人服务再到社区性公共服务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8.
“测试案”是指为确立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或权利而提起的诉讼。它是美国法律文化及政治运作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美国法律乃至政治实践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特点。对“测试案”产生的理论基础、制度背景以及在.其运行中所涉及的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我国的司法体制进步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现代企业分类及其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庚 《理论界》2005,(2):76-77
企业分类及其法律调整问题,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企业发展现状。由于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改革变异系数,使我国现代企业分类及其法律调整比较紊乱。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分析,同时从体制改革、企业分类立法层面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土社会冲突与诉讼的再冲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乡土社会中 ,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正式法律诉讼之间会产生新的冲突 ,这种冲突构成了乡土社会法律生活的主题 ,并使诉讼这种国家法律治理途径在乡土社会中被迫发生流变 ,这也使我们可以接近一个客观的乡土法律世界。在“乡土社会现代性诉讼制度为什么不能建立”诸问题上 ,不应局限于单向化的“守法—违法”或是“争讼—无讼”的理论范式 ,而应以一个多元的分析路径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