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朵凄艳的“恶之花”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达敏在《白鹿原》众多人物里,命运最凄惨,所受迫害最残酷最深重的人,要算多情多义而又放荡不用的田小长了.她生时为人下人,死后又被焚尸鲜于塔底.因此,她是小说里最受人同情最令人惋惜的一个人物.她年轻漂亮,天然丽质...  相似文献   

2.
在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田小娥只是其中的一个"小人物",但又是形象丰满鲜活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作品中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形象,其在《白鹿原》这一部"民族秘史"中的人性放纵与毁灭,充分显示出封建家族文化境遇下的中国女性命运是何等的悲惨。若对其悲剧命运加以具体展现与冷静审视,不难发现田小娥这一女性形象背后所负载的文化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白鹿原》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白鹿原》是中国新文学以来对中国历史、文化最完整、最坚实的“重构”。文章从“家族文化”、“伦理本位”、象征描写等多方面论证这种“重构”,指出《白鹿原》既再现了儒学原本学说精神,又有“新儒家”式的“返本开新”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4.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文化小说,它通过审视从民国初年到本世纪初中叶这段“民族的秘史”,以独特的审美方式构建并阐释了儒家为中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成功地表现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达到了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完整。“《白鹿原》的思想底蕴要用最简洁的话来说,就是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这种文化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中有人说《白鹿原》写的是人格。《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对于浸透文化精神人格为什么极为关注,极为钟情呢?其目的有三方面。首先通过人格惑力的诗意追寻,紧紧抓住富于文化意蕴的…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艺术地绘描了白鹿原人生活的历史轨迹,婚丧嫁娶、天灾人祸是其叙写的重要内容;《白鹿原》把重大历史事件溶解在生活的河流里,按照生活的逻辑去反映;对于白鹿世界,《白鹿原》未作经济学的裁定和政治学的处理,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示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白鹿原》不象瓶装品那样精纯,也不靠标签抬高身价,它象散装的葡萄酒那样,以其原计原味.赢得读者。  相似文献   

6.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7.
阅读《白鹿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苍凉浑厚的历史意蕴和富有独创的艺术魅力。它展示了一个纷繁复杂、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古老的白鹿原伫立于关中大地,清末民国到建国之初的五十年,时代的风云在白鹿原上演。辛亥革命的风暴,国共合作的历史,大革命的风云变幻,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解放战争的电闪雷鸣,书中都有正面侧面的描绘。作者叙写历史事件,决不游离于人物自身性格,不游离于凝注着传统宗法文化的白鹿原。几乎所有主要人物的经历如同鏊子上烙烧饼,翻了无数遍,翻出了血肉分明、经历独特的人物群像。  相似文献   

8.
试论《白鹿原》创作主体的小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论述《白鹿原》创作主体的小农意识。文章认为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过份地美化了小国寡民的封建农业社会的农耕个体经济和与这种经济形式相适应的农耕文化;认为这正是《白鹿原》创作主体没有用先进的当代意识进行创作,而是用一种落后的小农意识观照写作对象所造成的;文章还分析了作品中体现在主人公身上的男权中心主义,以及作品中的迷信色彩,认为这些都是小农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展示了白鹿家族的生存困境;传统宗法文化象一个神秘怪圈,其负面影响使白鹿人活得很艰难、很痛苦;历史犹如一个灼烫的蓥子,在它的煎烤下,白鹿人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某种悲剧角色;大自然的肆虐,更使白鹿人恐怖、紧张,难以为生。白鹿原是中国的缩影,白鹿家族的生存困境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在中国20世纪末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神灵"与"鬼怪"交织在故事中,使小说蒙上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作为一种象征,神话原型预示和代表了人的命运,更加丰富地演绎了白鹿原上悲欢离合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黑娃是《白鹿原》中最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之一。其经历的复杂性 ,叛逆与温顺性格二重的冲突性以及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文化象征性 ,通过冰糖情结、族长“直腰”情结、祠堂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中可以看出黑娃是一个传统文化下失败的突围个体。  相似文献   

12.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时候,我是所有女朋友里最汉子的一个。偶尔,我也是最孬的一个。举个例子,昨天,小Y从从容容地说起那个她喜欢的人不喜欢她的时候,我被惊呆了,当场很没气魄地表示为她折服,她才是比我更汉子的女汉子。我爱的人不爱我?抱歉,我一次也没勇气承认过。  相似文献   

15.
论《白鹿原》的立意之本与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家族史的变迁,在历史的痼疾与现实的谬误中,反思百年历史,反思中华文化,思考民族命运,即再启蒙,是《白鹿原》立意之本;而写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人的生活、人的历史,写出了礼教吃人、政体腐败、民众不民的悲剧境遇,再举反封建的大旗,进而透示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征程漫漫,是《白鹿原》的核心思想,也是《白鹿原》撼人心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文化冲突中的《白鹿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原》以小说形式重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小说在开头部分不断地向上追溯,为中国历史社会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画卷。这是儒学治下的“农耕文明”。它以伦理为表位。阶级本位文化涌入白鹿原,与固有的伦理本位文化形成剧烈的冲突。这种中、西文化冲突是《白鹿原》的根本冲突。小说表现了个人在这巨大冲突中的无条处境,个体选择经常被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所驱动,集团斗争必然陷于兄弟相煎,从而审视了中国从民初到本世纪中叶这段“民族的秘史”。《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它继《四世同堂》给民族主义以最高褒扬。《白鹿原》的问世使民族文学在更高意义上崛起。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长篇小说《白鹿原》所包含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在研究时,注意到了对《白鹿原》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历时性亲缘省察以及它与其他创作方法的共时性比较。  相似文献   

18.
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我历来不相信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以外的某种冥冥之力在安排著的说法。但我有40多年的生活,又确实是在一种我无法与之抗衡的某种力量安排之下,与一个地图上本来没有的名字打上了感情的死结,一生都在。L甘情愿地为她流汗流汨、受苦受累,没有要求地追随著她、热爱著她、最後还要从属於她。她就是克拉玛依。我既没去过克拉玛依,也没人交给我为克拉玛依的任务,我鬼使神差地上了这条船,而且一上去就下不来我知道克拉玛依是在1956年,或许还要晚些,记不清了。那时我在中央建筑工程部文工团当创作员。有一天看材料看到了…  相似文献   

19.
刘长宝 《可乐》2011,(2):3-M0002
与《可乐》相识没多久,我深深爱上她了。第一次与她邂逅是在一家报亭。那天风很大,她依然跟其他几本杂志一起,坚定地“站”在最前面,身“穿”一袭透明的塑料外套,头顶一个黄色的夹子。她的身子被狂风吹得摇摇摆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体制是宗法制。陈忠实的《白鹿原》所表现的时代——20世纪初,正值中国民间宗法制社会土崩瓦解的关键期。作者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和"白鹿原"这一典型的乡间社会,准确细致地展现了民间宗法制社会的存在与变迁,揭示了宗法制的扬善又造恶的双重本质以及其没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