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柏拉图真哲人与真智者的二元对待进行德勒兹式阐释.柏拉图以真理为根基评判对真理知识的种种宣称.真哲人居于宣称者等级的顶端而智者被示为作伪.真哲人以绝对真理为知识模型,由于对真理的分有度最高,其知识为绝对真理的优秀摹本;而智者仅为他的模型真哲人的仿像,其对相对真理知识的宣称因此被指斥为没有根基,为仿像.德勒兹则恢复智者差异的权利,赋予仿像永久、切近、临在的在场地位.柏拉图式二元对待也就此被揭示为德勒兹式仿像.  相似文献   

2.
人们容易把柏拉图的“辩证法”看作一个单纯性质的概念,然而基于意见与知识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柏拉图辩证法前后期有着明显差异。柏拉图前期为了批判智者派把意见与知识混淆,强调意见与知识的对立:意见是变动的、杂多的,知识的对象——理念(eidos)是静止的、不变的。后期辩证法反思前期辩证法的观点,而得出:意见对于知识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真意见即知识;同时,理念是运动的、变化的、内在蕴含矛盾的、相互之间充满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国家篇》中,柏拉图为了回应智者提出的正义与幸福内在关联的观点,展开了以理想城邦国家(Kallipolis)建构为基点的宏大讨论。柏拉图提出正义城邦必须具备三要素,一是任一 城邦为了共同生活的需要,至少需要三种职业,即普通劳动者、护卫者和统治者,三者分别对应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德性。如果这三类人都能各安其分、各司其职,这样的国家就是正义之邦。二是以灵魂三分强化城邦职业三分,认为人的灵魂可分为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当理性占主导,意志协助理性,欲望受到支配与控制时,人的灵魂就是正义的。三是消灭贫富分化的理想城邦才是正义的城邦。这三种要素的正义都与幸福内在相关。然而,柏拉图在回应智者的论点时,仅仅强调了灵魂和谐正义的问题,这体现为他对僭主政体的批评。他认为僭主是最不幸福的,因为他的灵魂不是理性而是欲望起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哲学王"思想,也就是"知识统治"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应批判地吸收,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断追求知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5.
首先解读韩非子的法律思想,指出韩非子将法律视为专制君主治理国家的工具,君主具有高于法律的权威,阐释"君"对待"法"的态度和方式,提出君主应当遵循的执法原则分别为执法的必然性原则、执法的依据事实原则、执法的严格性原则、执法的适度性原则和执法的平等性原则,并分析"君"高于"法"的原因。然后解读柏拉图的法律思想,指出柏拉图崇尚知识和智慧,认为由哲学家利用智慧制定的法律高于君主个人的权威,阐释柏拉图后期法律思想中"君"对待"法"的态度和方式,并分析"法"高于"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对诗人"迷狂说"和诗人"摹仿说"这两种朴素思想进行了认真的思辨,又在《理想国》中阐发了文艺"功用说"的观念,依此奠定了西方作家论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迷狂说"与诗人能否反映真理,"摹仿说"与诗人的知识是否可靠,"功用说"与对诗人教化作用的怀疑之间,也留下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和理论空白。柏拉图诗学的矛盾不仅在于柏拉图政治理想与诗人天性的矛盾、哲学与诗的冲突,而且,其核心在于人类追求现世功用与其自然天性的冲突,体现为诗人身上是否分有神性与如何表现人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是讨论正义问题最多的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国家篇》是西方古代正义论的典范之作。柏拉图在对话中概括了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正义观,并指出这种观点把正义的本质规定为利益,把正义的起源归于人们为趋利避害所订立的契约。柏拉图对这种正义观进行了一系列批判,指出它使人为了利益而追求不正义,错置作为美德和智慧的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分裂、仇恨和争斗,最终将破坏不正义者的幸福。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探寻正义的真正本质才能最终驳倒功利主义。根据麦金太尔、卡西尔、列奥·施特劳斯对柏拉图正义论的评价,可以将柏拉图的正义论概括为"本质主义的正义论"或"整体主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在晚期重要对话《智者篇》中提出他的通种论,这标志着其辩证法的完成阶段.比照前中期著作,《智者篇》辩证法意味着对巴门尼德的否定和对赫拉克利特的继承.解读《智者篇》辩证法的建立过程和澄清、重构赫氏哲学,可以发现柏拉图是如何在现象与理念的调和、动力学说、变易观和联系观等方面对赫氏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中借助苏格拉底提出一种"知识性技术"或"技术性知识",其中,"能知"与"所知"直接合一,呈现出一种纯然"透明"的心理状态,即它必定能够透过这些心理状态看到这些心理状态所指向的实在.就命题性知识而言,一个有知识的人所知的命题肯定是真命题而且他也肯定知道所知的是真命题;就技能性知识而言,一个有知识或技术的人所做作为的肯定是完善的目标而且他肯定能够实现他所做所为的完善的目标.因此,对于一个具有"知识"或"技术"的人来说,无论是命题还是行为,都是不可错的.基于这一知识概念,柏拉图不仅批判了作为"信念性技术"的修辞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它毫无力量,而且柏拉图还建构了其自身的"本真性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文题设计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是的,知识之花是缤纷的,而智慧之花更是璀璨夺目。当然,要让智慧绽放异彩,必须有知识的沃土,还必须用道德的泉水来辛勤浇灌。小物品蕴含着智慧,小故事浓缩着智慧,小人物也能够奉送智慧。滴水可以藏海,人人都可以成为智者、哲人。请以“智慧”为话题作文,文意自定,文体自选,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思路点拨先给“智慧”一个思想定位:小事蕴藏着智慧,智慧在不倦的创造中,小人物的身上体现着智慧。战胜困难依赖智慧,知识是智慧的源头,智慧来源于交流与沟通。智慧之花,绽放在和谐的集体中;用坚持…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11,(5):1-1
很久以前,一位英明的老国王将全国的智者召集到一起,并交给他们一项任务:“我想让你们替我编纂时代的智慧,用书本的形式把它记载下来,因此我们可以传给子孙。”这些智者离开后,他们用很长的时间才完成。最后他们带着12册巨著回到王宫,骄傲地宣称这是真正的“时代的智慧”。国王看了一眼这12册巨著,说道:“先生们,我确信这些是时代智慧的结晶,囊括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应该将其流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12.
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受理念论影响的西方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荣格将"原型"用来解释集体无意识内容之前,"原型"大致涉及两种主要领域,即宗教神学与哲学,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来源于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荣格基于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建立了"自主精神原则基础上的心理理论",借用传统的原型术语,延用了柏拉图关于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关系的思维模式,但却有意地扭转了柏拉图以来关于原型解释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与其他希腊哲学家一样延续了神话的主题,不同的是将神话拆解成了一个个元素,建构了理式论,有关爱神和美的讨论是它的组成部分。《会饮》篇描述了在爱神引领下,通过"学习"和"了解"逐步达到"以美为对象的学问"的自我救赎之路;《斐德诺》篇描述了在爱神"凭附"下,通过"迷狂"和"回忆"逐步升抵"美本体"的被拯救之路。对于柏拉图来说,本真的知识是美的知识,高尚的爱是对美的爱,美学就是哲学。  相似文献   

14.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唯一正确的"统治形式是"哲学家成为国王,或国王成为哲学家",其他四种政体(荣誉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是上述这种"唯一正确的"政体没有得到很好维护而逐步退化的结果。在《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中,柏拉图将"唯一正确的"政体称作"第七种政体",认为这种政体应与其他六种可能出现的政体完全分开,就像神与人要分开一样;与《理想国》的另外一个不同在于,在《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中,是否根据法律实行统治成为决定除"第七种政体"之外其他各种政体优劣的主要标准。总之,"第七种政体"这个概念的出现,表明柏拉图已基本放弃在现实中实现"圣人之治"(人治)的幻想,而把"依法治国"(法治)看作明智的、务实的选择。从"哲学王"到"第七种政体",表明柏拉图的政体理论经历了从推崇"人治"向倡导"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辩证术具有辩驳、探求真理和劝谕的作用,展现了智慧与无知、技艺、爱欲之间的辩证关系。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涉及对整全和最重要事务的无知,可激励人追求最高的知识和智慧。辩证术通过揭示人自以为知道的事情上的无知,使人陷入困惑而反思自身认识的限度。柏拉图对知识和技艺本质的辩证思考,可避免将智慧扭曲为诡辩术。智慧并非确定性的技艺,但对政治和立法这类最高技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爱智慧的哲学作为整体的构建是其他技艺走向完善的依据。苏格拉底的爱欲术有如无知之知,主要用于自我认识,以看清人自身爱欲的本质。爱欲术不是促使哲学向技术转化,而是借助辩证术砥砺灵魂向秩序的根基和智慧敞开。  相似文献   

16.
"正义"一直都是西方政治哲学重要的概念,柏拉图的《理想国》堪称是古代"正义论"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国》是一幅"正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柏拉图设计了实现"正义"城邦的两种主要手段:公共教育和财产公有。同时,柏拉图还以"正义"原则为准绳,对古希腊的各种城邦政体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总而言之,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古代希腊的一部正义论,"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最基本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7.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标志之一,是其"名垂宇宙"的文化符号之一。唐宋诗人常常将"木牛流马"与"八阵图"视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和最伟大的发明。唐宋诗人在描写木牛流马时也是常常与诸葛亮北伐联系在一起。唐宋诗人不仅将木牛流马看作是诸葛亮的杰出智慧,更将其作为诸葛亮坚守信念、统一天下的文化符号,"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诸葛亮木牛流马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士临戎驾木牛",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形象。  相似文献   

18.
非存在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随着其思想的发展在内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智者篇》中,柏拉图重新思考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通种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存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非存在概念内涵的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柏拉图思想本身的转变。因此,澄清这一概念的转变,对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柏拉图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巴曼尼得斯篇》中,柏拉图分析了各个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它们结合的可能性,以解决极端相反的相在个别事物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在各个相中,"一"与"是"的结合具有开创性意义。"一"如果不与"是"相结合的话,它就是孤立绝缘的,最后甚至连自身都不是。而如果"一"与"是"相结合的话,"一"就可以与其它的相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出整个世界的网络。柏拉图的"通种论"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修改发展而来的。"一"与"是"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帕默尼德》被称做柏拉图最难解的对话之一,前后两个部分在形式与内容上看似极不平衡,纯哲学的逻辑讨论包裹在戏剧情节下,开篇的情节看似离题,实则是理解第二部分的钥匙。开篇戏剧场景的设置包含了柏拉图对哲学基本处境的深刻洞察。在《帕默尼德》的开场,克拉佐枚奈的爱智者与埃利亚的爱智者都被置于雅典城邦的政治中心,哲学的探问处于宗教节庆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