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亚历山大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位优秀军事家,他有着高人一筹的治军之道,统领全局的战略意识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思想.他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使其能够在长期征战中取得辉煌战果,为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亚历山大的桥》是薇拉·凯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艺术及思想价值难以与后来的内布拉斯加小说并驾齐驱,凯瑟本人更是多次严词诟病。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这部小说却在当时很长时间内保持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本文指出,小说之所以能赢得市场的青睐,原因在于作者多年的新闻编辑经历使她准确选择了大众偏好的都市题材,并认为该小说并非如作者自己所言"浅陋之极",相反,小说用一个都市爱情故事的外表,隐喻式地表达了作者挣扎在市场与艺术中的两难处境。因此,这部小说在凯瑟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是一部不能回避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14,(7):58-61
亚历山大三世(公元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出生)通常被称作亚历山大大帝(以下简称亚历山大),是古希腊北部城邦国马其顿的国王,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二世被暗杀身亡,他继承王位。  相似文献   

4.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造成匈奴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历史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分裂。匈奴贵族归汉事件的屡屡出现;政治制度的不完善;汉匈联系的加强、南北差距加大,使匈奴从内部逐渐瓦解,促使国家走向分裂。自然灾害严重、汉政府和其他民族政权的军事打击以及王莽的民族政策影响,使匈奴内乱加剧,加速了匈奴的分裂。  相似文献   

5.
法国第二帝国时期工商业迅速发展,农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被人们称之为“农业的黄金时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农业机械化的启动是这一时期法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较长时间国内政治安定环境,工业化的推进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的发展以及拿破仑三世重视农业,实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着力措施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融合是当前文化学研究与建设中的热点,但目前学术界大多从融合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文章在叙述两种文化分裂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它们分裂的原因,旨在促进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韩国民主化后,左翼进步政党——民主劳动党顺时而生,在2004年的第17届国会选举中甚至一举获得了10席,成为院内第三大党。民主劳动党的进院成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学者更是表达出欣喜之意。然而,民主劳动党成为院内政党后,非但没有更大的发展,反而陷入了分裂的困境。先是进步新党和民主劳动党的分裂,后是民主劳动党和统合进步党的分裂,再是统合进步党和进步正义党的分裂。最终,民主劳动党解散,左翼进步势力分裂为进步新党、统合进步党和进步正义党三部分。韩国左翼进步政党的内部分裂原因,还要从历史渊源、理念弱化、结构缺陷等方面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帝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然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帝国政治中度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彻底崩溃,帝国研究也被严重忽视。21世纪帝国研究再度受到关注,这既有弥补帝国研究不足的学术动因,但更有人类在全球化时代探索新的国际秩序的现实动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强大帝国,例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等等。这些帝国持续的时间,长久者多达千年之上,短命者则只有区区十几年。帝国的产生和兴亡既要遵循一般的普遍规律,也有其各自具体的特殊原因。从普遍规律看,国家的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综合国力、政治制度、战略决策、领袖品性、国民素质和地缘政治等,都是影响帝国命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主权国家而言,国内政治因素时刻影响着外交决策的运转。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沙皇虽推行各项改革以扭转克里米亚战争后的帝国景象,但宪政道路行不通,中央权力机构缺少分权机制,民众顺从意识依旧,沙皇专制的政治属性并未改变。这种封闭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决定了帝国外交决策缺少灵活性,沙皇执掌决策大权,秘密外交仍旧存在,外交决策仍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外交决策与军事行动无法达成一致,帝国外交决策呈现出典型的集权性。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帝国的商业经济在8至15世纪出现了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繁荣的局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其原因与帝国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地理条件的优越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化热是多重因素交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19世纪末期以来欧洲工业化快速推进所引发的社会阵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文化的深刻危机,迫使欧洲特别是德国学者企图用东方特别是中国哲学精神根治西方社会弊端,期待从东方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身文化的方略。中欧、中德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德新型关系的确立,也为中国文化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13.
也里可温,是元朝对传入中国基督教的一种称呼。本文从基督教在蒙元帝国时期的传入,剖析基督教景教与天主教两个不同派别,先后在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再次传入、发展与销声匿迹的历程,探讨基督教为什么会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消亡,以及在中国难以立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融合是当是当前文化学研究与建设中的热点,但目前学术界大多从融合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文章在叙述两种文化分裂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它们分裂的原因,旨在促进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古典时代希腊城邦经济、政治的实际状况及其总体发展趋势表明,希腊城邦在公元前4世纪不具备向高一级国家组织过渡的历史条件,不存在将逐步为专制主义的奴隶制帝国所取代的历史趋势;马其顿征服希腊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开始,前者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并大大超过同期的希腊诸邦。奴隶制城邦必将为奴隶制霸国或进而为专制主义的奴隶制帝国所取代,这是古代世界国家发展的逻辑的必要性,不是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各方面的超级实力进一步刺激了其霸权野心."新帝国论"的产生具有国力、思想意识、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但由于受限于国际因素与国内政治,又面临着重重困局.  相似文献   

17.
18.
造成东晋十六日时期南北大分裂的因素大致有:胡族政权的胡汉分治政策、频繁的战争、赋役苛重、强迁人口扩大了北方的分裂,北方胡族政权南下用兵的失败过成了北方再度的大分裂;东晋统治局面的长期维持及北伐的失败则延续了南北分裂,推迟了南北统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率先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了较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这是德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历史传统影响的结果。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重商主义的兴起为近代欧洲崛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阿拉伯帝国曾具有某些发展重商主义的主、客观条件,但其疆域的拓展带来的物质上的优越性磨灭了大征服时代后阿拉伯人的进取心,继而先后沦为其它东方民族及后起的西方世界的猎物。社会结构的剧变导致经济模式的改变和重农主义的崛起。政治上的松散集权既不能有效动员体制内的力量进行国际竞争,又无法与体制外的力量建立联盟——像西欧一样发展产业城市、市民阶层。反对重利的伊斯兰经济伦理与由利己主义衍生出的重商主义格格不入。所有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动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阿拉伯帝国不能发展出西方意义上的重商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