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光潜早期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谈美》中得到了深入浅出的并且是最完整的表现。朱光潜的早期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和《谈美》这三本书中。《悲剧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中译本自序),而《文艺心理学》才是朱光潜美学的一个综合构架,在这本书中他全面阐述了他早期的美学观点。《谈美》则不仅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而且如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说,“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的。──‘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作为本世纪中国最知名和最富创造性的哲学家,自然对哲学的对象、内容、性质、特征与功能有着独特而又系统的阐述。今日之中国哲学和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正面临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以及世纪之交的选择、重构和再建。在此境状下,我们重温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不仅是理解冯友兰全部哲学体系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哲学面向现代化、面向新世纪的新开展。一、冯友兰的哲学观评述1.哲学的对象与特质冯友兰把哲学看作是对人生的反思,这种反思首先是就哲学对象而言的。他认为人生是哲学的对象,哲学即是思想人或人生…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有深刻的启示。人不仅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且应对宇宙自然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从冯先生人生境界说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体悟人生境界、人生意义,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和参照。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二十年无疑是中国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二十年,与之相应的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第五代学人的崛起,而陈来先生作为第五代学人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的学问人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成为这个学术时代的一个缩影.而此次三联书店破例为陈来出版学术论著集,则意味着学界对于第五代学人的学术成就之充分肯认.陈来先生的学问与人生犹如一体之两面,本文从"广度与深度"、"功夫与方法"、"典范与标志"、"传承与开新"和"学问与气象"五个方面记述陈来先生的论著集和他的学问人生.  相似文献   

5.
文艺心理学作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艺现象的交叉学科,在我国的介绍与研究停滞了半个世纪。直到1982年金开诚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论稿》问世,才重新启动了我国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并逐渐形成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研究初步繁荣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引进国外重要文艺心理学派的论著,使人们大开了眼界。二是出版了一批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专著与论文。然而,研究者的眼光基本上是“向外看”,对于至少有着两千余年历  相似文献   

6.
宁宗一先生是一位当代意识极强的古典文学研究者。用当代意识观照古典文学,是他的一贯追求。他的人生观、美学观、文学史观和小说戏曲史观都反映了他的这种追求。宁先生对元明清小说戏曲的研究呈现出横向的渗透扩展、立体的多维观照等特色,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了美学、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哲学、审美心理学等领域。他往往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对人生况味的感悟,拓宽了原有的研究视野,为进一步拓展古典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道家的乐观心理思想主要以庄子和老子为代表。道家所提出的是"至乐无乐"的观点,就是"无为自然"的生活方式,即顺任自然、与天合一、不妄为的生活方式,作为人生至极的快乐。乐观在道家文化中更多地表现为"安时处顺"之乐观。全文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角度挖掘乐观心理的特殊意义,旨在跨文化心理层面的背景上进一步阐明并发扬我国独特的乐观心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8.
苏富忠、董操两位先生所著《心理学的沉思》一书近已问世。该书序言的作者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车文博先生指出 ,心理学潜藏着理论研究的薄弱与偏颇的重大危机。《心理学的沉思》一书的作者正是看到这一危机 ,立足现实 ,企望建构起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 ,推动心理学实现一场科学革命。本书首先从心理学的历史起笔 ,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发展的踪迹及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以时间顺序分析了心理学的几个发展阶段。心理学研究必须上升到哲学高度。首先 ,该书论述了心理观 ,认为心理的主体要素观是在否定心体二元论及反映论…  相似文献   

9.
略论先秦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翁银陶我国的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文艺心理学思想,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即已出现,这其中自然包括审美心理学思想。先秦,特别是从春秋末至战国末的三百多年时间,是我国审美心理学思想的萌...  相似文献   

10.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王剑峰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也内涵着人生理想论。《庄子》...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的境界说与未来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先生早在本世纪40年代就系统地提出一种新的道德哲学理论即人生境界说。此理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研究这一理论时,发现其间蕴藏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它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可以做为我们建立未来道德哲学的参照系。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冯友兰的境界说,然后对此说之优劣及其与未来道德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一分析和评价。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1943年)中系统地提出人生境界理论,其宗旨在于回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为此,《新原人》首先…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主张一种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超越了一切事物美与丑的界限,追求一种顺应自然的"大美",即"备于天地之美",肯定了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审美尺度,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庄子的审美观追求"至美至乐"的境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纯朴、和谐的人生,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庄子的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学术批评网上得知谢泳先生即将赴厦门大学当教授.这确实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很有得一说的事情。厦门大学文学院的学子们有福了。一帮学人为谢泳先生高兴.同时也纷纷表达对厦门大学由衷的敬意.阐发着这一事件的充分意义,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我作为谢泳先生文字的一位忠实读者(FANS),自然也是很高兴的。然而,我又想到一些别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论艺术观察的生成与演化蔡毅艺术观察是作家艺术家进入创作之宫的第一道门户。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艺术观察既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艺术家既要通过观察去认识*和反映自然社会人生,积累素材,熟悉各种情况和各...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济慈的自然诗都体现着诗人对于自然的认知。两者的自然观各具特色又有一定的可比性,都把对生活和人生的感受转变为诗歌,融情于自然,在所描绘的诗歌里创造着各自的禅意自然和本真自然世界,表达他们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事实、心理规律和心理机制的科学。目前出版的心理学著作,对心理的事实和规律描述得比较透彻,但对心理机制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郑齐文先生著的《精神科学原理》(泰国时中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以人脑的两大功能——能量转换与信息处理为模式,从一个新的视角把人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由于道的形而上特质,往往把对实体的外在认知转换为对道的内在体认,从而由这种玄览观照的契会和颖悟呈现出境界意义。一些专家学者也倾向把庄子这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及体系称为境界的哲学。如冯友兰先生就称庄子哲学揭示了人从原始的自然境界进入返朴归真的天地境界,而道的境界则体现了人生最高境界。徐复观先生也说:“庄子主要的思想,将老子的客观的道,内在化而为人生的境界。”的确,一部《庄子》叠现了各种境界,既有“万物齐一”的知识境界,又有“大美不言”的艺术境界,更呈现了“人与天一”的天地境界,从而使其哲学境界化。并孕育成就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别具一格的哲学体系,即关于境界的哲学。因此,我们只有明晰了庄子哲学不同境界形态,才能真正领会和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慕陶 《天府新论》1996,(2):96-96,F003
山野隐逸的人生百味──简评《归去来兮》慕陶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必然涉及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从文化大背景下审视文人,以文史哲兼容的眼光观照文人的从政态度与心路历程,不仅会拓展研究视野,也必然导出更为切合实际的科学结论。张立伟先生近著《归去来兮》(三联书店...  相似文献   

19.
自然文化,就是一种以自然为皈依,把自然看作是人生宇宙最高价值的文化。自然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源远流长、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庄,到古希腊时期的斯多葛学派,从晚明的李贽到18世纪欧洲的卢梭以及随后而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再到20世纪中叶的海德格尔,都曾大力倡导一种返回自然、顺从自然的文化精神。文学与自然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自然”总是一再地激起作家的灵感,对自然的深情厚爱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永恒的文学现象。不要说中国古代作家对于田园山水的迷恋和痴情,也不要说西方浪漫主义对于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20.
人生是人以认识与变革自然与社会为前提和基础的生活和发展的历程。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各自的人生模式框架内进行着人生征程。所谓人生模式是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构样式和人生目的指导并贯穿其中的人生行为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生模式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决定的,而经济基础或经济条件则是最终的决定的因素。因此,社会经济基础的稳定与变革必然决定着人生模式的稳定与变革。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社会,积淀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生模式,即新中国诞生前的少数剥削阶级和最广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