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大量俄侨涌入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命运引起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关注,并在作品中予以反映.现代文学中的俄侨题材作品,不约而同地展现俄侨的经济困顿和精神悲苦这一主题.探讨这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现代作家笔下赋予了俄侨神圣的使命:宣传人民革命的胜利,增强革命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侨涌入哈尔滨,同时也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了那里。至民国时期,哈尔滨俄侨文化已系统化,在建筑、习俗文化、教育、思想以及语言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它们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粗鄙的一面,也有文明的一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加以具体的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中有相当数量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是诗人们灵魂深处吟唱的歌谣,是中国俄侨作品中一簇耀眼的奇葩,它折射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对第二故乡的感念;诉说了离家的乡愁,也赞美了俄罗斯民族。文章从心理学视角运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中国俄罗斯侨民诗歌进行解读,阐释漂泊异国的中国俄侨诗人无意识创作的内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俄侨诗歌是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中俄文化合璧的特点,是诗歌中的精华,诗歌中的精品。据有关资料显示,已经有记载的诗人有58位,出版诗歌文集180部以上。虽然这些中国俄侨诗人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创作的文学珍品却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值得挖掘,值得研究。文章将以文本分析形式对中国俄侨诗歌创作主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黑河地区居住俄侨来历及对中苏关系恶化时期俄侨思想状况和我国政府对俄侨政策的分析。深刻了解这一问题的历史渊源及留给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以来,中国境内,以阿列克桑德拉.巴尔考、莉迪娅.哈茵德洛娃、玛利安娜.科洛索娃等为代表的俄侨女诗人,在游历于异域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她们凭借女性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当时的中国及俄罗斯社会形态;含盖了优美环境、典型形象以及丰富的情感意识等。她们以思想上的无限制、语言上的无拘束为特色。在中国大地上,开辟了独特的俄侨女诗人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至俄国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人陆续跨过界河进入中国黑龙江中上游沿岸地区居住,进而在本区出现了早期俄侨社会群体。探究俄侨进入该地区的历史,从其身份和目的来看,多为采金、经商、外事工作、行医或为人佣工等。虽然早期俄侨多数并不以移民为目的,但他们旅居其闾对中俄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应有贡献;另外,仍有一部分俄侨出于各种原因定居下来,成为该地区居民的一部分,他们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成为黑龙江边区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哈尔滨俄侨文学是高尚的文学。本文探讨了尼·巴依科夫、阿·黑多克这两位作家作品中的思想意蕴。他们在创作中歌颂大自然,心系俄罗斯的命运,关注现实,反映俄侨的生存与精神状态,追求真善美。这些内容是中国俄侨作家创作的基本主题,反映了文学家们对深奥的人生哲学意义的探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哈尔滨俄侨文学是俄罗斯侨民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我国哈尔滨著名俄侨诗人佩列列申及其创作、思想状态与关注情怀,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瓦列里·别列列申是俄罗斯侨民作家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诗人在中国生活了多年,游历了中国许多的地方,深爱着中国的文化[1]。他的中国题材的诗歌里内容涉及了中国的人和物,中国的民俗风情。其思想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经常用中国人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作为俄罗斯人他又传承着俄罗斯文化,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诗人的诗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额尔古纳地区是一个文化边区,本文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对该地区两种文化和三个族群——俄罗斯文化和汉文化;俄罗斯侨民(纯俄罗斯人)、汉族和中俄混血人——互动、碰撞和交融的历史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于一文化边区内的两个或多个族群、两种或多种文化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数字“七”在汉俄两国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对比 ,反映出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 ,强调外语学习过程中了解外国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亚东干文学是世界华裔文学艺苑中的一支奇葩,东干文学的多元文化色彩不但显示了其在世界华裔文坛中的独特性,还启发我们思考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化、东干亚文化与世界华裔文学的关系。深入研究中亚东干文学,对世界华裔文学研究具有拓展新领域和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的创作自清末民初开始复苏,此时期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了既现代、又保守的过渡性特征,短篇小说也不例外。说它现代,是在形式上开始借鉴西方;说它保守,则是其现代化的步伐迈得还不够彻底,尤其在精神内涵上,它还与传统母体藕断丝连,甚至貌"离"神"合"。但不管怎么说,清末民初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已经起步,并且其创作上的经验和努力,已经为"五四"短篇小说的发展和迅速繁荣铺设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深入研读、思考过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老庄的著作,着迷于清代诗人袁枚的《寒夜》,并以中国为题材写出了《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等重要小说。卡夫卡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一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掀起的第二次"中国热"有关;二是"代表着罗曼史、异国情调、美丽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的中国,一直是欧洲人借以逃离欧洲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在中国古代虽则源远流长,但古代并没有“短篇小说”的概念。本文从近代报刊确立“短篇小说”栏目入手,揭示短篇小说在近代崛起的原因,它们的发展线索,指出它们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思想内容以及形式技巧的变化。并且特别分析了民初短篇小说的发展和成就。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海明威与中国作家张承志、陈村 ,力图通过他们的小说为我们解开死亡之谜。虽每个作品的题旨不同 ,但都将一种灵魂向上的信仰高踞于痛苦之上 ,不停地追寻精神超越 ,即使在死亡面前也要显示出人之为人的精神力量 ;福克纳和阿成对死亡与自然的态度则是纯粹的静思 ,死亡和自然与它们的伟大形象融为一体 ,为不断变异的人在死亡与自然界的精神联系之间书写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俄汉两种语言中的数字文化 ,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成因。俄语中数词“虚用”现象的翻译应采取灵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言小说的理论论述言皆琐碎,尚缺系统梳理与总结.本文在文言小说本质的理论--文言小说的观念和体制特征;文言小说创作的理论--文言小说传录与休闲、摭实与虚构的关系;文言小说价值的理论--文言小说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三个方面置喙述及,并见文言小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