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立场,通过审美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照,以满足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和情感期待,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目的、合规律地渗透于教育对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是德育美育两者相得益彰的人文关怀;从现实逻辑来看,是纾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来看,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从实践逻辑来看,是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开展需从“信道”“亲师”“谋术”“境化”四个方面着手,优化“以美育人”的教育内容、加强“以美育人”的队伍建设、更新“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高校扩招等各种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简单回顾了“就业指导”发展历程,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形势要求、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证明和推广的教育活动等四方面分析了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重点讨论了“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成与实现途径,即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及早培育就业意识;培育专业认同感,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注重实践环节与就业指导相结合;适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辅助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推进毕业生就业等。  相似文献   

3.
审美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主客交融的关乎生活本源的精神活动,美与美感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精神是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审美活动感受到的超越、自由与理想的精神;审美教育则是让人学会领悟“活生生”的“人”与“世界”的意义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 我国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过程的回顾1995年教育部决定在 5 2所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 ,同年 11月在华中理工大学 (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 )召开“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周远清同志在会上作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讲话。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正式开始。周远清同志在报告中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 ,他说 :“文化素质主要包含文、史、哲的基本知识 ;艺术的基本修养 ;当代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三个方面。当然 ,对文科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他还说 :“抓这…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从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等角度, 论述了加强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明确指出加强高校审美教育, 既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改革高校公共艺术课堂教育形式;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艺术欣赏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典型的审美活动 ,它是以音乐、体育、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 ,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各种美的艺术形式和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高校开设艺术欣赏课是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很好形式 ,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任务上是一致的。艺术欣赏课不仅能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使大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真正做到“以美辅德”。  相似文献   

8.
“诗教”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诗教是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把真善美结合起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诗教的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综合化。探索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各种内容和形式,实现“诗教”优秀传统回归,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在高校中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特征,指出了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为加强高校的美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不仅是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新时代高校美育要以“提高大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为目标指向。积极推进高校美育政策的落地实施、正确把握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重心、建立健全高校美育工作的推进机制。注重公共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艺术师范教育的协调发展,科学构建综合课程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美育实践体验。  相似文献   

11.
辨析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理论意义,须从文化根源上厘清"美"在文化源头和发展轨迹中的重要地位。甲骨文的"文"就是审美,"文"和"化"合起来,就是"审美教育";礼乐文化初期不是礼先于乐,礼孕育乐,而是恰恰相反;在夏商周三代,主持教育的大司乐必须通晓音律。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乐教的分量是礼教决不能与之相比拟的。"乐"重于"礼"特点在古籍文献中也有丰富的佐证……三代美育显要地位和作用说明,重视美育是中国文化源头的特色;加强和提升美育地位是坚持中国文化特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刘兆吉创建了美育心理学,提出“美育心理”和“美育心理学”学科概念,致力于美育心理学科建设,使之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是对中国心理学和世界心理学做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兆吉的心理学思想、崇高的学品和人品有机统一的结晶,也是西南师范大学校史上永远值得骄傲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据孔子的言论,认为"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游于艺"是"仁学"的最高境界.提出这一基本观点,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孔子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和重要的艺术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借鉴接受美学对读者的接受研究成果,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内涵,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可接受性,具体从接受美学中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第二文本"3个方面进行借鉴,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学校美育是提高审美、化育心灵的主要途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当前学校美育仍然面临重智育轻美育、师资力量薄弱、美育形式单调等问题。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学校美育实验区,对美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实践推广价值的美育途径,即:坚持时代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校本美育课程理念,打造综合美育课程特色——将课程与活动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学校型"大型艺术活动,突出综合性;注重组织"社会型"大型艺术活动,形成国内外审美互动、艺术家传帮带、生活体验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家校融合、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良好局面;搭建跨界艺术活动平台,在实践劳作、艺术鉴赏、文艺展演中探寻"美"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地中小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来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以"大美育、大课堂、大教学"理念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美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6.
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系统研究"感性"的学科"感性学",即美学,并且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一基石之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厌其烦地提到"感性"一词。通过分析其中"感性世界"、"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等核心概念的意义,即可挖掘出"感性"所包含的美学意蕴:一方面"感性世界"所体现的美学对象世界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入手,探讨对象世界诉诸于人的"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以实现"感性"的解放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无迹而神"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的一种审美形态,是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古代诗学倡言"无迹而神",其美学意义在于:就创作层面而言,"无迹而神"铸就了诗歌艺术含蓄蕴籍的美学品格与虚白的审美结构;就鉴赏层面而言,"无迹而神"关注了受众的"审美期待视野",体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面向21世纪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首先分别从爱国主义、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成才意识、艰苦创业精神和节俭意识等几个角度出发,对目前大学生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详细、透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呼吁要按照邓小平"三个面向"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提出素质教育应与理论课程、社会实践、美学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相结合,采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叶,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科学民主社会转型之时,梁启超、蔡元培、鲁迅、朱光潜等都大谈美育,构成了一道炫目的学术景观。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人生观,认为美是生活的第一要素;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鲁迅既强调艺术的战斗功能,又提出"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朱光潜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们的主张一方面见出对社会改造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见出对社会建设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育理论更多的是为了建造理想人格;蔡元培的美育理论更多的是为了建设理想社会;而鲁迅的美育理论更多的是为了批判现实社会。他们的思想都体现出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美的本质,柏拉图提出“美是难的”,而庄子以中国人独有的形象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对“美”作出了不同的阐释。他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描述“天籁”之美,给我们以“美难而不难”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经验的传达,同时也是中国美学重表现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