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反帝战线》是抗战时期新疆最早的一本综合性理论刊物,是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创办的以呼吁民众团结御辱、建设新疆、巩固抗战后方为宗旨的机关刊物。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界进步人士的苦心经营下,它最早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先进文化,声讨“倒行逆施”,团结和教育民众“抗战建新”,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播撒革命的火种,对新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为解读战时新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民族自尊心的提升,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构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野,其史学价值和理论意义亟待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融合、内聚、凝结的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丛书的重点课题,1999年12月彭年教授的新著《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一书(以下简称《研究》),它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点,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原则探索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颇具特色的专著。该书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言简意赅,填补了秦汉史研究的空白,开拓了中华民族史研究的新领域,实属不可多得的力作。第一,本书为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体系。全书六章共计20万字,首先系统阐述了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发生、发展与文化变迁密切相关。文化变迁由感性向理性的不断提升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文化变迁过程中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文化内涵 :对故土亲缘的情感归属、对道德至上的文化认同、对群体本位的价值信奉、对“合和一统”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4.
王文光、赵永忠在《学术探索》2007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梁启超是中国民族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他首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并在1900~1923年间,不断研究、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学术观点,使之更加符合中国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中国民族史学科,从而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梁启超的史学研究是以民族史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先进的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目标。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以其精神文化价值激发着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生成。人文奥运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奥运理念对人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历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史学思想研究展示中国史学思想的丰富性、深邃性,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学在世界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古代史学思想研究,从思维方式上认识传统史学的民族特点,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史学的民族精神,是从深层次上理解传统史学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内涵:关心民族盛衰和人类历史的命运,以通变思想认识历史变革的必要性;在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时,特别强调重民的民本思想,在治史上突出经世史学的主张。这些都是民族史学的珍宝。我们应当从时代高度重视古代史学思想的研究,把社会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时代思潮、哲学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经、子与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把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思考21世纪史学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史家继承了“通史家风”这一史学传统,并予以发扬光大。第一,将“通古今之变”的通史精神发展为探索历史规律;第二,将“范围千古、牢笼百家”的通史撰述规模扩展为全方位地反映历史进程;第三,以激励民族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取代了以史资治的经世致用思想。这反映了现代史学与传统史学之关联。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地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述了地理环境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中的地位 ,认为有利的自然环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兴盛不衰的物质基石 ;四周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化的动力源泉 ;频繁反常的气候环境和南北贯通的运河网络是促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外在因素 ;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为民族凝聚力的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催化剂和养料。  相似文献   

10.
中古时期,北方民族华夷共祖与以夏自居思想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影响的结果,为自在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构建起了共有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古时期,各民族在缔造和书写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由炎黄部落集团发展出来的一个“中心”——华夏和一个居于四方的“四裔”组成的五方之民格局。自西晋以降,“内中华而外夷狄”的五方格局被打破,漠北、东北、西北等民族在与中原的接触、碰撞、交融中,自我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追溯以黄帝为首的中华民族共祖为先祖,形成了夷夏共祖、以夏自居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取向,在客观上增强了北方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动力机制和重要路径之一,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基。  相似文献   

11.
义和团运动是以中国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并对运动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民族凝聚力,就是一个民族的聚集力、向心力。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可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义和团运动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指中华各族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一共同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团结奋斗,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从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发展特点、特别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中,都表现了这种强大民族凝聚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吴胜家,王先引“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这一点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一愈是开放的、世界的,便愈能丰富民族性和强化民族凝聚力”,人们可能就有异议了,但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一、悠久的开放传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日益形成强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这个说法在我国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但它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和术语,却长期未得到认真的研究和论证,因此人们对它的理解还有许多模糊之处。例如,“中华民族”算不算一个民族?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关系?“中华民族”所说的民族与“非洲民族”、“斯拉夫民族”所说的民族是不是一个含义?对“中华民族”的概念怎样解释才是科学、合理的?……这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探讨的。何叔涛同志在《民族概念的含义与民族研究》(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一文中谈到了中华民族和“复合民族”问题。本文试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向何同志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系统、完整、科学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就生成而言,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内在地形成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目标坚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根本遵循,是以中国古代辉煌历史为自信源泉和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和思想的吸纳与超越。就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萌芽、雏形、发展、成熟和进一步深化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从内涵意蕴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以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同为逻辑前提,以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建立一个新中国”为目标愿景,以人民为主体为本质要求,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根本基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其思想精髓在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中传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的56个族,是历史上众多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形成了整体上的认同和思想文化上的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并赋于强烈的民族感情,上升为爱国、振兴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形成发展于“五帝”到清末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华儿女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客观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上,有过战争与割据,有过和平与统一,各民族之间或因战争而导致的大迁徙加速各族交往交流与融合,或因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自然交融。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以统一中国为目标,形成了各民族间的强大凝聚力,从而强化了文化认同,情感纽带,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与发展,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基石。我们通过把握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的形成发展史,得到以下启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整体向好;中华儿女追求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大势,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在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开创新局。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1850年发表的《德国农民战争》一书问世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迄今,它已被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公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农民战争历史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之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恩格斯通过研究和撰写该书也提供了历史研究方法论的表率。近年来,有不少史学理论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并阐发了恩格斯在《农战》*一书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探索和贡献,指出经济——阶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论史学思想等在《农战》一书中运用的成功经验。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武器库。本文着重从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谈谈我们学习恩格斯这本光辉著作所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所带来现代人民族精神家园的失落及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现代化从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经济、传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对形成与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挥着强大作用。在全球视野中发展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葆凝聚力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我们的民族如何形成新的强大凝聚力,以强健的魂魄雄立于强国之林?如何发挥民族精神在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关涉到民族发展的宏大问题,回答它们必须要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有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与认同的灵魂和精神纽带,是民族肌体的骨髓。坚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