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我国民族理论界关于民族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区分以及关于概念的狭义与广义的长期争论,主要源于对民族问题考察视角的变化和混乱。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从不同视角审视民族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正确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问题概念的精神实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这种社会现象只是到了人类历史的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并发展。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时间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之分。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要靠概念范畴的严整性来确立。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治学严谨,十分讲求概念术语的严整性和科学性,不赞成那种不抠概念的研究方法,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民族理论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靠概念术语的严整性来确立的。我们很有必要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工作中花力气去把握其概念术语的确切涵义。 同斯大林共事或接触过的许多著名人物对他思维的敏捷和知识的渊博表示欣赏。深知斯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回顾了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学术探讨的三个时期。前194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与国家和政治密切相关,受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一国家理论的影响深远。1949—198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被纳入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分析框架,焦点是民族形成问题和民族译名问题的讨论。1989年以后时期,面对西方理论的冲击和与世界学术对话的需要,关于民族概念的讨论向解构和多元化反思发展,其中“族群”概念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本文认为,在持续一个世纪的发展以后,综合国家政治与学术讨论的影响,中国的民族概念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朱艳敏 《民族论坛》2013,(4X):45-47
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改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需要。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目前我国存在少数民族理论和社会成员理论两种理论,二者不仅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少数民族理论的相关研究为社会成员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改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需要。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目前我国存在少数民族理论和社会成员理论两种理论,二者不仅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少数民族理论的相关研究为社会成员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星 《民族论坛》2009,(10):30-31
上世纪90年代"族群"概念的介入,对于我国学术界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概念引发了大量学者的思考与论辩,有人甚至提出应用"族群概念替代民族概念"的观点,随之还引出了"少数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之类的建议。本文将对是否认同和使用族群这一概念,对待少数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族地位的确立等问题,提出笔者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被公认为批判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于1981年发表的《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族”一词的概念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十年代,我国史学界曾就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但因大家对“民族”一词的概念理解不一致,结果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六十年代初,史学界又开展了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的大讨论,讨论中同样反映出由于对“民族”一词的概念分歧而引起的混乱。1963年,林耀华先生在《历史研究》第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民族”一词的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认同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探讨的重点话题,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理论的拓展和创新.民族和认同两者的概念探讨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双重属性;民族认同可划分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四个层次.重视民族认同理论,对解决中国当前民族问题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共生共荣发展提供了现实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再论"民族"概念与民族问题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国内外民族概念的提出及使用情况,分析了有关民族、族群等的概念界定,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探讨了民族问题的概念和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几个特性,并提出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汉语"民族"概念虽然具有含混、模糊的特点,并带来使用和交流的诸多不便,但其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宽泛,所显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是欧美各国语言的相关术语不能比拟的。它能充分展现不同层次和不同层面的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综合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民族共同体的共性,揭示民族过程的规律与趋向,适应不同学科民族研究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权,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族群"概念的泛化使用会给我国民族研究带来困惑,不赞同用"族群"来取代"民族"。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中国的学术著作中日渐频繁地出现通常被译作“китайскаянацяи”的术语“中华民族”。如果说过去人们觉得这个术语主要用于社会政治文献中,那么现在它已被广泛使用于民族学著作中。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简略地考察一下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中华民族”这个术语形成于20世纪初,起初表示的是“汉民族”。术语的前一半“中  相似文献   

14.
15.
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多年来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两个概念存在许多含糊之处的现实 ,提出“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属民族心理学范畴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 ;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 ,即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心理现象产生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与民族概念辨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年来,中外学者对民族概念和定义一直在进行热烈讨论和争鸣,但结果并没有消除分歧,还出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料未及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不难悟出,许多民族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有不少与民族的概念不清,界定不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当学者们讨论与民族有关的问题时,就很容易加入主观色彩,不能从科学的民族定义出发(因为迄今还没有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广义民族定义),导致概念混乱,逻辑混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舆论界某些人和流亡国外的一些分裂主义分子,信口开河、极不负责任地散布了种种谎言和谬论,诸如“西藏自古独立”论、“西藏民族文化消灭”论、“西藏人民生活贫困”论、“西藏宗教消灭无信仰”论,“西藏现无人权”论、“西藏民族同化”论、“西藏资源毁灭”论等等。这些谎言和谬论,曾一度在国际范围内广为流传,因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和恶果,给西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给试图想确切了解西藏真实情况而又无缘亲自去西藏考察的善良的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给本来就对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教育“双重论”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教育双重论”,是在我国民族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教育理论。本文论述了“民族教育双重论”的理论基础、表现、规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与《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一文对话:1949年以前,汉语“民族”一词和包括它的词素在内的古典民族概念表达形式构成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自组织系统,这个系统使得近现代舶来的西方民族概念纷纷本土化;1949—1989时期,毛泽东在斯大林模式干扰中保留了民族概念的中国话语权,费孝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创立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989年以后,封闭体系的解构和多元争鸣促进了中国民族理论的耗散变化,这一时期流行的“族群”可以看成中国民族概念系统中的一个分形元。最后从和谐系统的高度,给出满足国家语境、民间习惯、历史传统三个条件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社会复杂作用下通过历史渊源或现实利益等多元认同而形成的有特定的族称和相应的文化模式的自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20.
"人民"与"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结合在一起,彼此间相互渗透、融合、塑造,引发了一场概念革命。现代政治是"人民"与"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民"为"民族"提供了政治上的意义,"民族"承担了解释"人民"何以构成的任务。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对于"人民"的抽象、整体化设定与具象、个体化设定塑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观念,导致了不同模式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