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的农业结构是黄土高原摆脱由来已久的生态和经济恶性循环的基础。因此,系统地研究黄土高原农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的最佳方案,成为黄土高原综合考察的重要内容。剧增的人口数量与自然资源合理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自然、经济社会区域的多样性,使得甘肃黄土高原调整农业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在1986  相似文献   

2.
一、生态、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发展,这是人们对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一、劳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特点,就在于其中存在着强大的自然生产力。马克思说:“劳动的生产力(自然的和社会的)……”,“问题不止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岛然生产率”。 农业中的自然生产力是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在具有光、热、水、气、土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这种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深厚、多样化的物质基础和最强大动力,同时它又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强大制约作用。因为自然生产力具有基础性和本源性。如自然界中太阳的能量是地球上各种能量直接与间接的来源。以太阳能为动力在物质、能量转化中形成的生物,是各种农产品的来源,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命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山西的旱涝等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位于黄河左岸,黄土高原东部,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带,境内山地丘陵破碎,沟壑纵横交错,植被森林遭历代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降水量不适农时,在空间及时间上形成“旱中有涝,涝中有旱”的特点。降水难以充分利用,农作物经常遭到旱、涝、风、雹、霜、虫等灾害,兹将明代到清代道光二十年(1368———1840)期间,全省性旱涝及相应的农业收成关系按年列表如下:从上表可知,明清时期的山西,大体8年左右大旱一次,其中在明代的276年中,就大旱44次,平均每6年一次。如果把部分地区的旱灾加上,几乎是十年九旱。旱…  相似文献   

5.
一、生态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概述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生态伦理是生态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延伸和拓展,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研究和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把道德这一调整人与人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延伸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以全新的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使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即既要重视人…  相似文献   

6.
西北旱区粮食流通链条长、调运成本高,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实现产销平衡,是保持社会稳定、确保国防安全、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保障。以干旱缺水为代表的众多因素制约着该区域粮食生产,但旱作农业技术的突破、北方气候的暖湿化趋势也意味着其粮食增产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西北旱区粮食总产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耐旱作物占主导地位,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生产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实践证明,旱区也可以变为粮仓,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以及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黑膜覆盖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突破了旱作农业资源瓶颈,充分展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效用。为此,建议国家制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农业行动方案、对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主产县给予同等政策支持、出台绿色技术补贴、鼓励农牧结合、支持粮食就地加工、进一步把党政同责落到实处,以实现稳定的粮食产销平衡,保持旱区粮食发展好势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灌区粮食连年丰收,社员生活有了不少改善。但1980年社员人均收入为112.90元,劳动日值为0.96元,经济效益还是较差。又由于盲目扩大耕地,使农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壤日趋盐碱化,银北地区近百万亩耕地的粮食单产只有三、四百斤。农业生产活动是一项古老的人类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总是在农业生态、农业技术、农业经济三者相统一中得以发展的。它是人类利用环境资源(光、水、热、气、土、肥等)和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工具、资金等),通过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使植物、动物群体的自然再生产转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恶化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迁的整体研究,深刻探讨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化过程及机理,指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地区社会经济由盛至衰的一个主要因素。黄土高原应大力种草造林,通过替代经济,减轻农民对土地与环境的压力,以黄土高原自然实体为核心、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为基础,在推进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9.
(一) 我国黄土高原区,特别是丘陵沟壑地区,千百年来森林植被破坏殆尽,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不仅气候干旱,土壤瘠薄,而且农业生产水平极低,人民生活非常穷困。生态经济恶性循环是长期以来违反生态平衡规律的结果。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地表植被向破坏方面转化。黄土高原的原生天然植被以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但经历代人为破坏,天然植被已十分稀少,许多沟壑区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学术界就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立意新颖、含义深刻的概念。但是,从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方法论看,我认为这些概念可以归纳抽象出一个更能揭示农业发展问题本质和特点、具有更高层次的集合概念,这就是生态综合发展型经济。 一、基本概念 生态综合发展型经济,是指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经济效能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经营自然生物资源,建成具有不同层次和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转化效率高的综合农业经济发展体系。这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布局、自然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整体最佳经济效益的普遍形式。这里,我们可以把生态综合发展型经济的基本轮廓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极为丰富。这一思想主张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但并不主张向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自然 ;主张保障万物平等的生存权利 ,但并不反对对万物的合理利用。她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任何烙印 ,也不是当今所谓的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动物解放 /权利论 ,生物平等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等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我国丹霞地貌中时代较早的类型,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对揭示黄土高原区分布的岛状基岩山的形成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甘肃发展农业节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甘肃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在300mm以下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66%,全省自产水资源总量仅为306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1300m~3,居全国第24位,耕地亩均水量599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除了水资源在总量上的不足外,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均,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从时间上看,年降水量的60—70%集中在7—9月份,而农业用水高峰在5—6月份,占全年用水量的35—45%,同期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的15—25%,形成了农业“卡脖子旱”,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空间上看,河西走廊的年降水量从西向东由30mm递增到200mm.  相似文献   

14.
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生态农业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甘肃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区的过渡地带,兼具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地形起伏所形成的垂直差异对水平地带性的叠加形成了变异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所以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地区内,也因具体自然环境及地形植被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引起水热条件明显的局部变化,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从不同类型区来看: 陇东陇中农业生态经济区由陇东黄土高原区和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1990-2005年生态足迹与发展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新近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甘肃省1990-2005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整体呈现增大趋势;随着生态足迹多样性的提升将增加系统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进入自然中心主义。一、自然中心主义的困境  1 .泛化的伦理观、价值观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以下简称自然中心主义)把人以外的自然界、生物人化,给它们赋予伦理、利益和价值。“自然价值并不仅仅是对人的价值,还有其自身的价值,即以自然本身作为评价的价值”。事实上,价值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自然界、生物本身是否有价值,则完全取决于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自然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无论有无人的需要,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欧美生态批评理论为分析平台,梳理了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重要组成"自然写作"的一些特点,并提出了人文仿生学概念.自然写作通过学习自然的崇高及其深层结构、学习动物的生存智慧而使得人文仿生学与科学仿生学有了根本区别:前者的视野是宏阔的,后者的研究是微观的;前者是虚心向自然学习的,后者是对自然加以利用的;前者是生物中心主义的,后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前者是谦卑的,后者是傲慢的;前者帮助人类向自然学习如何在众生的网络中找到合适的生存位置,后者使人在从自然中得到了一些形而下的知识后,便把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踩在了脚下.由此,人文仿生学也力图通过生态性思维找寻挽救文艺颓势的良方.  相似文献   

18.
疫灾与伦理生态构成变动关系:在自然生存时代,疫灾对生境破坏呈偶发性、易逝性和易恢复性;进入人力生存时代,无限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掠夺生物资源的伦理生态学方式,成为疫灾大流行的动力性根源。阻止、降解、减少当代疫灾,须重建生境导向的自然-社会伦理生态体系:第一,应重新认知疫灾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改变无限论观念,重建限度生存信念,使生产和消费促进生境恢复;第二,应解构技术主义,恢复生物和文化调适方式,恢复生物调适,就是运用生物规律来化解人类与环境、生物、自然之间的对立,引导人类遵循生物原理,服从自然之生生法则;第三,重塑文化调适,就是再造人类节制能力,尤其节制无限膨胀的利欲生产和人口生产,这是从根本上阻止、降解、减少当代疫灾的社会政治-经济学方式和社会伦理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汉代南方降水充沛,江河湖泊众多,成为一片水的世界,是著名的水乡泽国。水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汉代南方丰富的水资源对生产生活乃至社会风俗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汉代的南方社会。但是,汉代南方人也不是被动地做水的奴隶,他们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利用“黄金”水道发展水上交通,综合利用水资源,对水的利用和改造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陇西黄土高原是指陇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的黄土地区。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县,就有十六个在这一地区。以本区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区与河西地区,称“两西”地区,是甘肃省发展农业的战略重点。研究陇西地区的农业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地按自然与经济规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建立新的良性农业生产系统,是关系到全省农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一、生态平衡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