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郑和因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而名垂青史。但历史上的郑和与后人的评价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一位和平友好的使者,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成果,得到后人的尊重和重视。研究和纪念郑和最热烈的时代是我们刚刚经历的100年,从1905年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家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到2005年国家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这百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历程是最剧烈、最深刻的,每当社会发展到关键时刻或转折时期,郑和研究都显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化价值。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郑和研究百年的发展,对推动新世纪郑和研究发展与创新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全球华人早在20世纪末已开始酝酿和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下将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时代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盛况及其历史渊源进行剖析,以期阐明中华民族的开海意识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3.
回望长安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在明清两代实行对外封闭政策的背景下,它像是不期然划过天空的一颗彗星,又像是瞬间灿烂的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4.
我早就想给戴春陶先生写一点东西了,但一直提不起笔来,不知如何描述这位让我尊敬的献身边疆的知识分子。今年正值师范大学成立60周年征文,又一次触动了我的怀念,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和戴老师相处的一段时光,记录下来,也是对先生的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5.
今年8月16日是马坚先生辞世三周年的日子。马先生曾长期生活和工作过的旧居燕南园,依旧树木葱茏,浓荫铺地。枝头聒耳的蝉鸣,(?)映阶的碧草,都勾起我深深的怀念与追忆。我一直想写点什么,表示一点微薄的纪念。几次拿起笔来,又放下了。总觉得他仍然活着。  相似文献   

6.
郑和下西洋,每次出航的船队都有大小200多艘船只,随行人员有27000多人。这么庞大的一支远航船队,不论从指挥、管理、通讯联络以至后勤保障上,都需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在船队严密的组织系统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郑和船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航行时,如何消除船员的烦燥心理、凝聚船队的意志、保障船员的心理健康,是我们现代人非常关心的话题。在研究郑和的有关史料中,我们发现郑和在七下西洋过程中早已运用了许多航海心理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切学术凡有助于提高我革命的知识及能力的,我都用来作为研究的原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在漫长的革命、流亡与从政生涯中,孙中山先生始终没有放弃读书,“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他的信条。”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8.
我的良师益友邹键东在获得2004年“造型艺术成就奖”后,一直盘算着想为后人留下点什么珍贵的东西。这位功成名就的军旅摄影家,在90初渡之际不顾年迈力衰,花了不少精力,翻箱倒柜找出了一组十分珍贵的历史照片。说是要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毛泽东同志诞辰112周年尽点力。因为他自己实在力不从心,便嘱咐我为此写篇推荐文字。邹老所摄的这组照片的时代背景是: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发  相似文献   

9.
王明明 《公关世界》2016,(24):106-109
2016年3月16日,连环画家贺友直先生与世长辞。2016年11月21日恰逢贺友直先生诞辰95周年,这一天北京初雪,北京画院以“睿心天地--贺友直先生回顾展”纪念这一位画着“小人书”、擅长讲故事的“老头儿”,贺友直先生一生用连环画、风俗画等画作讲述着过去的、现在的故事,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渗透出独有的贺式幽默与人生哲学。贺友直先生1949年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创作《山乡巨变》等连环画作品百余本,以及大量风俗画和文学插图。  相似文献   

10.
刘汉俊 《老年人》2006,(4):39-39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200多艘战船,载着2.7万多名壮士,开始了七下西洋史诗般的航程。到1433年,他的船队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程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出发87年后,才有意大利人哥伦布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新大陆,继而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郑和开辟的航线抵达印度西海岸。至于葡萄牙人麦哲伦穿越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麦哲伦海峡”,则是1521年的事了,与郑和航海比相差了一个多世纪。郑和每次出航,都是万人出征,百舸齐发。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  相似文献   

11.
气愤     
《现代交际》2005,(6):15-15
4月27日,连战在中山陵演讲中说:“今年是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的一个年份,也是对日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个纪念。”讲到此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强烈的会心的掌声;他又说“我想,面对今天两岸的局势,尤其这种可以说是称为严峻的一个僵局,我们免不掉会回忆到中山先生弥留的时候,一再地来昭示国人不要忘记和平、奋斗救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明代历史和郑和下西洋研究中对44丈的大号宝船的存有曾是一个重点而有争议的研究课题。福州徐恭生先生于2004年提出:“宝船中‘大者’和‘中者’两艘是永乐皇帝、皇室和中央机关高级官员乘坐的,参加隆重开航典礼后,只在内江行驶或游览,不出外海,其余‘小者’号宝船到刘家港和太平港逐渐更换或添补后下西洋。“武汉汪亚波先生于2002年提出:“宝船大者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合138米长,56米宽,大大超过奉天殿(注:后改称太和殿)和棱思殿(注:明成祖陵墓)的体量,所以从封建的宗法礼仪上讲,似有僭越之罪。”“宝船甲板上所建的船楼要合乎宝船比例关系,将会是一组体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中国文联成立55周年的时候见到了严寄洲先生,他是我国的一位著名电影艺术家,是出席第一届中国文联会议的资深导演,是一位在革命军队里成长起来的文化名人。他曾长期在贺龙领导的八路军一二0师战斗剧社担任编导和表演工作,参加过多部话剧的演出。  相似文献   

14.
女士们,先生们: 故去的马坚先生是现代回族中有卓越成就的学者。他的一生是勤奋学习,忘我工作的一生,他译作甚丰,并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大学生。作为一个回族穆斯林和阿语工作者,我感到马坚先生是我们的骄傲。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马坚先生诞辰90周年,我愿借此机会就马先生的优良品格谈几句。 马坚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翻译伊斯兰教著作,使回族穆斯林了解伊斯兰教的真谛。他刻苦学习阿拉伯语和宗教著作,造诣颇深。后来译经工作方面也表现得非常顽强。这种坚强精神,与马坚先生的名字“坚”是一致的。此外,马先生在处世为人方面的一大优点,是正直、坦率。他敢于提出个人看法,不作违心之论。在逆境中,不肯屈从,很有骨气。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与马先生的名字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麦子 《炎黄世界》2010,(4):58-59
清明节,我冒着纷纷细雨,手捧鲜花,来到风景秀丽的麓湖湖畔聚芳园追思一代音乐宗师马思聪先生。我默默地站在先生坟前,心如潮涌,热泪簌簌而下!我想得很多很多,也想得很远很远。马思聪先生平反以后,一直希望回到祖国怀抱,可惜他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最后回来的却是他的一盒骨灰!这是为什么?有谁能解其中之谜呢?  相似文献   

16.
伊人 《当代老年》2009,(5):28-28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开赴索马里打击海盗的消息,引起国际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美国《新闻周刊》都将中国海军的这次行动,比作“郑和舰队剿海盗”。国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在古代航海史上的意义,却不大知道郑和舰队当年曾剿灭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维护了东南亚海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周明 《炎黄世界》2011,(1):48-51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3周年,也为了纪念新时期文学早期为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学新生而战斗的前辈们,本刊特邀请原《人民文学》副主编、曾组织和参加采访《哥德巴赫猜想》这篇典范报告文学的周明先生,撰写《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详述了这篇文章问世的经过。希望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8.
学者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的追求》是北京语言学院李振中教授为纪念我国著名学者马坚教授所写的一本传记. 马坚教授毕生从事教学与研究,是本世纪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和伊斯兰研究学科领域一位成果累累、建树颇丰的先驱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一直为他的亲朋、友好、同事、学生所称道.本刊曾在他去世五周年的1983年发过几篇纪念文章.时光如流,一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当获悉李振中教授正在编写这本传记时,我们真是难抑心头的欣慰之情,因为,马坚先生矢志献身教育,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缅怀,值得我们弘扬的一代中国学者的优秀品质.我们在征得李振中教授同意后,将从本期开始连载发表这本传记的诸章,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19.
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会途经一座叫马六甲的小城,这座小城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也是马来西亚和中国最有渊源的城市:郑和7次下西洋,就有5次过访了马六甲;还有一个与中国有关的,是明成祖朱棣将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苏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是中国第一条侨资铁路——潮汕铁路刨办人、著名爱国侨领张榕轩先生辞世一百周年。海峡两岸有关单位联合在北京举办纪念张氏家族学术研讨会,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展两岸经济很有意义的公益之举。我作为客家学的爱好者,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参加大会,受托撰此小文,以表对客家先贤的景仰和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