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年词汇”共时嬗变主要表现为“文革”期间不少“专用词语”使用频率、词义适用范围等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开放的嬗变就整体而言对20世纪现代汉语词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少词语或始用于“文革”前、见用于“文革”中,或始用于“文革”中、仍见用于“文革”后,或贯用于“文革”前、中、后,而词义演变形态不一.  相似文献   

2.
在荒谬的“文革”文学背景下,工业文学创作举步维艰,发生了畸形变异,呈现为三种不同的创作类型:一是直接为“四人帮”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带着“阴谋文艺”、“帮派文艺”色彩的作品;二是既宣传了错误的政治观点,又含有某些积极因素,正确与谬误互见的作品;三是在严峻的逆境中,力求从社会生活出发,对“文革”的“帮文艺”有所突破,表现了一定新鲜气息的作品。这是一个特殊的政治年代所造就的畸形文学现象,内中积淀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文革”叙事是《古炉》的一个创新。这一书写方式既摹写了一幅乡村“文革”生活的全景图,又在不动声色的日常铺排之中展现了升斗小民驳杂、坚韧的生存景观。乡村日常与“文革”叙事的自然合谋,构建了新的“文革”叙事范例。它不仅意味着农村这一新的“文革书写”空间的开拓,而且将对“文革”的反思拉到了历史的本真现场,利于进行政治与人性的多重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革”后期,文化部的五七干校就建在小汤山,取名“红艺五七干校”。当年,家父就下放在那里。每次回家,父亲都要夸小汤山,说那里有温泉,河水非常清,景色特别美。“文革”是个黑暗的时代,小汤山的美丽似乎给了干校“臭老九”们某些心灵上的抚慰。于是,很早我便知道了小汤山的名字,幻想着,有朝一日到那里看看。几十年以后,我竟生活在了小汤山地区,成了这里的居民。  相似文献   

5.
彻底否定“文革”,就必然要彻底否定在“文革”中发展起来的“大批判”。这种“大批判”是“文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依据,以所谓“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四大”等为基本方法,采取了群众运动的形式,成为推行“文革”的重要手段。“大批判”贯彻“文革”的始终,遍及各个领域,流毒很广,危害极深,在政治、组织、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追忆、表现或批判“文革”历史,很长时期内都是摆在中国作家面前的一道难题。韩东的小说《扎根》通过描写陶培毅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从个人对“文革”身份体系的认同角度,探讨了“文革”对个人的伤害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突破传统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探索“三个面向”的体会李材耀(湛江师院附中524048)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表十周年了。十年前,惨遭“文革”摧残的景学校全面恢复“文革”前的各项改革试验,9月7日写信给邓小平...  相似文献   

8.
“文革”之后,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最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朦胧诗”是其典型代表。但是,“文革记忆”使得新文学观念在产生之初就携带了相当多的主观情绪,并使“朦胧诗”在社会上引起争论。不过,这场争论的实质并不指向“朦胧诗”本身,却因对各自立场的坚守,使得双方在思维方式上并未有质的变化。最后,以这场论争为媒介,意在完成对“本质不变论”的历史批判。一是“朦胧诗”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而不是某种观念的衍生物;二是对“朦胧诗”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方向性地位的刻意强调也似乎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9.
“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的基本态度是信任支持还是怀疑,大多数人长期以来一直倾向于前者。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材料的正式公布,这一看法遭到了不少研究者的质疑。一时间,理论界关于“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态度的认识再度变得模糊不清。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材料的误读而造成的。事实上,在“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一直是信任有加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惩恶扬善的软标尺,在人类历史上与人朝夕相伴、如影随形。尽管中国志代礼仪典籍浩如烟海,道德律令比比皆是,但却没有一部真正注明什么是道德责任;“文革”十年,我们又使人性政治化了,“政治是统帅,是灵魂”,乃至是生活的全部。在那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力图寻找他人的所谓“政治错误”,以显示自己的“革命立场坚定”;同时又担心他人抓住自己的某些“把柄”去“表忠心”、去“献茶”。于是人心慌慌,造成了上下之间、同志之间、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人人自危、个个诚恐、貌合神离、互相防范,从…  相似文献   

11.
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当代作家来说,“文革”已经成为他们的记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叙事资源和想象空间,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写作姿态与写作方式.贾平凹把自己对于故乡的“文革”个人记忆写出来,通过“古炉”这个小山村“文革”的爆发过程揭示了“文革”之火是怎样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燃起的.小说《古炉》的“文革”叙述突破了对“文革”单一政治批判的叙述框架,促使人们思考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文革”政治文化为“文革”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合法性,它在一定时期内对“文革”起到强烈的支撑与推延作用。但是由于“文革”政治文化自身及其所支撑的政治实践的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遂决定了它的支持与推延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3.
岁月流逝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巳 2 5年了。随着思想的深化 ,从控诉个人遭受的苦难和“文革”的恶果 ,转向较多地探讨“文革”的原因 ,是很自然的事情。“果”由“因”而来 ,要想不再“重食苦果” ,就必须认清发动“文革”的深层根源。“文革”发动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国内外学者对发动“文革”的最根本原因 ,看法不一 ,但是 ,在毛泽东心目中 ,有一个最纯洁、最完善 ,“理想社会主义目标模式” ,毛泽东正是在积极实现这一“理想社会主义目标模式”过程中 ,逐渐走向“文革”之路。这个以平均主义为核心内容 ,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模式 ,作用于毛泽东的内心 ,外化出许许多多的错误举动 ,最终铸成了伟人晚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当年,我到西双版纳去,很大原因是我对北京的“文革”联倦了。1967年,红卫兵已退出“文革”主流,我以最后的热情和朋友编了一本杂志——《准备》。尽管这刊物已从犯乱的政治转到了文学,尽管我在其中的小说《站在最前线》中极力讴歌了第一张“大字报”的诞生(据说《城市采风》一书称此篇关红卫兵文学先河),但还是被中央“文革”的某位大人物定为“反动刊物”,于是我微底厥倦了。于是1968年春节刚刚过,我上路了。坐了三天三夜火车,又坐了四夜五天汽车,西餐版纳到厂。出续前,北京的冬天造未遇大,然而一路南行,春季就被省略了。中…  相似文献   

15.
王之铮 《新天地》2016,(7):21-23
经过“文革”十年的沉寂,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件大事。由于“文革”十年中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因此这一年的高考是由各地分别命题的。  相似文献   

16.
“文革”10年文学探微纲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10年文学探微纲要高有鹏一、引言·综论“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灾难历史和沉痛记忆的文化积淀物。如何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文革”10年的文学,自文学的“伤痕”时期至今,有许多人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不无意义的探求,但从大量的事实来看,文学自身的搜集和钩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国内外都有人否认“文革”时期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抗争这一观点,文章以大量史实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文革”中的认识转变过程和历史作用。“文化大革命”虽然是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发动起来并持续十年之久的,但也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先后觉醒和长期抗争,才使十年“文革”动乱得以顺利结束。“文革”时期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抗争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具有朴素历史唯物主义的古训。  相似文献   

18.
试析新时期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束了“文革”无情文学后 ,新时期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绚丽多姿 ,本文将其分成几个时段 ,并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对各个时段的描写情况进行概括和分析。在充分肯定其历史演进的同时 ,也指出某些探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文革”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正在远去 ,但它带给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悲剧及其巨大影响 ,却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就当代作家而言 ,他们在创作“文革”题材的作品的时候 ,重点应当放在揭示“文革”时期广大人民的特殊精神状态得以形成的现实土壤上 ,应当放在挖掘、反思“文革”的悲剧根源上。而不必以现在的种种眼光、标准为前提 ,去评价、衡量“文革”时期广大人民的特殊精神状态。《桃源梦》的作者借助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桃源梦”意象 ,通过合情合理的演绎 ,展现了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梦成梦灭的历史 ;使人从中看出“文革”悲剧根源的所在 :无论多么理想的意识形态 ,如果长期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的支撑 ,定会遭到现实的拒斥。在迄今为止的众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中 ,《桃源梦》当属反思“文革”悲剧根源的力作 ,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自贡市盐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文革”前、“文革”期间和“文革”后。各阶段均产生了一批不同形式的盐业职业学校;受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教育政策的影响,各阶段的盐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办学主体、办学层次、学校性质、办学规模与效益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