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问题,最近在史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河北学刊>>1988年第6期上发表的钟兴瑜的《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定性辨析》一文(以下简称“钟文”),就很有代表性该文认为毛泽东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论述是不科学的,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也是不确切的。我认为,钟文所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有必要加以进一步的探讨。所以,笔者不怀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理论界一直没有什么争议,因为这早有定论,就是毛泽东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又没有机会和条件对中国历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的情况下,上述关于近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新的变化。在农业方面,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了,商业性农业发展起来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也逐渐扩大起来。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上雇佣劳动的使用也普遍了,农村的阶级分化趋势加强,农村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其中在经济较发达的江、浙、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农村中大批破产的农民,形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的抛弃家室,走向城市找寻雇佣工作,一部分则成为农业的雇工。到二十世纪初期,在农村中出现近代性的劳动力市场(如浙江嘉兴县和河北的坝县),证明农业生产上雇佣劳动的使用已经大量地发展起来。农业上雇佣劳动的普遍使用,表示我国近代农业中新的因素的成长。确定我国近代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社会性质的影响郭驰任何一对矛盾,比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另一个层次上可以表现为地主和自耕农、地主和雇农、地主和农奴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农民阶级作为矛盾的一方可以由几个不同的、但却相互关联具有共性的因素构...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史上,湖南籍的人才是如此之多,所起作用如此之大,以致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从描绘这种现象并进而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他们做了不少工作。肖一山先生,在他的巨著《清代通史》下篇737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黎虎 《文史哲》2020,(1):46-76+165-166
权力的掌控与人力(人口)的掌控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演变的两个关键,故破解中国古史分期之谜和正确认识古代社会性质,必须由此切入。权力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高踞于社会任何群体、阶级、集团之上,直接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和社会的性质,因此掌控了权力就掌控了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而权力之所以能够发生上述作用而显得法力无边,其关键和首要条件又在于掌控了人力,人力掌控实为权力之源之本。据此剖析中国古代历史,则先后经历了"无君群聚"社会(太古至夏以前)、"王权众庶"社会(夏商西周至战国时期)和"皇权吏民"社会(秦至清)三个时代。第一时代经历了"兽群""姓群""氏群"三个阶段,既为历史文献、文字学所说明,亦为近代考古成果所证明。王权与"众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为第二时代社会结构的主体和主要矛盾关系;皇权与"吏民"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第三时代社会结构的主体和主要矛盾关系,尽管地主(由"皇权地主"与"吏民地主"构成)与农民关系也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矛盾之一,但不可能超越"吏民"与皇权矛盾关系而成为主要矛盾。从第二时代到第三时代,权力掌控从专制集权多元性、层级性、分散性的相对掌控,到专制集权一元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发展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绳同志在1954年发表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历史研究》1954年第一期)中提出了三个革命高潮的概念;在1981年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又重申了这个概念,说:“第一次革命高潮时期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革命高潮时期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几年,这几年中发生了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和1900年的义  相似文献   

8.
裴斐先生的《白居易诗歌理论与实践之再认识》(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666期)发表以后,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场很有意义的学术争鸣,因为它不仅仅是就古论古,而是与现实、与当代文艺理论界的动态密切相关。裴先生的论文实际上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白居易“以政教言诗”是不是现实主义诗论?当时是否存在过一个新乐府运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史学界几乎完全一致地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笔者浅见,这一传统提法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帝国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它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今,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基本概念,已愈益为我国社会科学界所重视。纯感情出发的或教条的定义,是不能科学地解释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复杂问题的。我们并不一概否定所有受当时政治要求影响的提法,但本文所要进行的对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考察,却只能服从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资本主义的产生迫使世界上一切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之交锋,因此,要考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把它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这个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得到科学的揭示。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本文提出对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如何科学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一重大理论问题。张海鹏先生的文章在这一领域有重大突破。张先生提出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沉沦的“谷底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并就张先生中国近代社会沉沦谷底在 2 0世纪头 2 0年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沉沦的谷底在 19世纪 2 0世纪之交。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轨迹作了较为形象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读了尚和平同志《诗分行排列实质原因之探讨》一文(载《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9期)有一些不同想法。现不揣浅陋,简述如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判断一种观点正确与否,最简便易行和最具说服力的方法,莫过于将这种观点放入它所涵盖的客观对象之中,来对照、比较两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的程度。尚和平同志提出,诗歌分行排列的“实质原因”,是个抒情的强烈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很热烈。但在很多基本问题的看法上,哲学界远未取得一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开展争鸣、讨论。读了公木先生的《论实践唯物主义——完善并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文杂志》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公文”)一文后,我同意文中所言,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际上,“实践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4.
历史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无可代替的,对它的任务的任何低估或漠视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恩格斯在评论托·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一书时宣称:“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怀疑和轻视历史的启蒙: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重视历史。”培根则在历数了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人的素质的提高——重大意义后,确认读史使人明智。事实如此。历史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揭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存在着两对重要矛盾:一为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即所谓民族矛盾;一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即所谓阶级矛盾.史学界一般认为这两大矛盾均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按照毛泽东《矛盾论》的观点,“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是说,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中,主要矛盾只能有一个.那么,究竟哪一对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呢?有学者论证,在“近代历史的总过程”中,上述两对矛盾都是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民族矛盾较阶级矛盾居于更主要的位置”.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民族矛盾视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确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是指从鸦片战爭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来的文学史,如何再细分为若干阶段的问題。把近代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来編写,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我自己所看到的解放前出版的数十种中国文学史,除有关近代文学史的专著(如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和钱基博的《現代中国文学史》)外,其余大多是把近代文学三言两語的带过。党一向十分重視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周揚同志依据毛主席关于开展中国近百年史研究工作的指示,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宣称:中国没有"社会"。这是一种民粹主义观点。中国不但有社会,而且有世界上发育最完备、组织化程度最高的社会。最根本的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社会学。  相似文献   

18.
“历史哲学为的是寻究普遍的人类发展道路.但共同的人类是由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域的人民组成的.历史哲学不可避免要通过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说明人类发展的特殊性和多途径.……历史哲学对历史的进程的辩证关系解释越深刻,越切合国别史、民族史的实际和世界的关系,就越能使人类正确地认识自身、正确地处理自己和社会同世界的关系.因此,历史哲学和国情研究存在内在联系.它离不开对一个民族、国家的社  相似文献   

19.
问:李先生,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即“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几十年来已成定论的理论概括,自从您提出并进行了重新检讨之后,在史学界引起了注意和争论。我们编辑部也感到,这将是一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论争,所牵涉的不仅是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关系到现代史乃至当代史的砑究。所以,我们想请您谈谈您提出这一问题的思路和背景。答: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是三十年代学术界讨论社会性质时提出的。当时只是作为一种观点在争论中  相似文献   

20.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宏伟大厦的牢固基石,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学说则是它的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经济理论界对此争论较多,因此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上发表了陈振羽同志的《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学说》一文,文中的某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撰写此文,旨在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学说进行探讨,并就某些问题与陈振羽同志商榷,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