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翰笙,四川高县人.1902年生,1924年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黄埔军校当过政治教官,北伐军中做过政治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受挫后,到海陆丰时,因重病由党组织送他到香港,再转赴上海。在上海,由于党的安排,参加了创造社,从此开始了文学生涯。阳翰老多次对我讲:他原是武人,并非文人。参加过4次战斗,有一次差点被打死,是从水沟里爬出来的。他所以脱下戎装,拿起笔杆,完全是服从党的决定,为着革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六一年,杨朔从锡兰回国后,曾对其弟杨玉玮说:“我要写一篇‘怪’文章。”在写作期间,他与友人通电话时,也曾说过:“我正在写‘怪’文章。”而后,一篇值得称赞的“怪”文章——《野茫茫》与读者见面了。(引文见杨玉玮同志与笔者的通信)。我认为,这篇散文首先“怪”在它与常见游记体散文的写法迥然不同。游记这种文体在  相似文献   

3.
“四人帮”粉碎后不久,黄逸峰旧志还在干校九连时,曾多次约我去他家谈他的宿愿,即写一部上海三次武装起义的电影剧本。过去有几位电影编导找过他,笔记记了一厚本、一厚本,说是要搞但都没有搞起来。“可惜我是干理论的”,他说,“我肚里有的是材料,如果有  相似文献   

4.
时光流逝,我的哥哥林柷敔去世已快七年了。 他是个普通而平凡的人,老老实实教了一辈子书,勤勤恳恳编写过几本关于语言学等方面的专著,只是在上海沦为“孤岛”期间,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强烈关注,他才奋笔疾书,写了大量杂感之类的短文,还写过一些小说、剧本,在孤岛的文坛上,留下了几缕由汗水凝成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的爱国诗,都写于本世纪20年代,有些写于留学美国期间,有的则写于“五卅”运动中。早在“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就是这一爱国运动的积极分子。后来他在赴美留学期间,在那儿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不少美国白人歧视和欺压中国人的现象,这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1925年5月回国以后,在祖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激励下,他写了许多爱国诗,参加现实的斗争。他在发表这些诗时还专门申明:“这些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发表它们“是希望他们可以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这是…  相似文献   

6.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是他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紧张充实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相似文献   

7.
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家的形式意识特别强,可以说,“五四”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流派的小说家像他们那样重视艺术形式,专注于作品形式本体的探索。穆时英1933年在《南北极·改订本题记》中说:“当时写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验及锻炼自己的技巧的目的写的———到现在我写小说的态度还是如此———对于自己所写的是什么东西,我并不知道,也没想知道过,我所关心的只是‘应该怎么写’的问题。”这说明穆时英当时是将“应该怎么写”即艺术形式作为构思的中心的。后来在《公墓·自序》中,他又强调“《上海的狐步舞》是作长篇《中国一九三一》时的一…  相似文献   

8.
人物语言写得好的不仅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更能窥视其心。曹雪芹不愧是语言艺术大师,他“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他在王熙凤第一次出场,就以寥寥数语精彩的个性化语言先声夺人:“我来迟  相似文献   

9.
关于写这篇稿子的经过说几句话。 马克思在其名著《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的一开头就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中国也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天下事无独有偶。”这似乎成了一条历史规律。关于说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谬论,在本世纪就发生过两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是爱好音乐的民族。西德鲁尔大学的霍福民教授(Alfred Hoffmann)就是个音乐家,在北京、上海等地都开过古钢琴独奏音乐会。他在弹奏德国古代音乐家巴赫的作品时,常常为那深沉的感情而激动得忘了一切。霍福民又是汉学家,翻译过李后主词,写过有关我国元曲的著作。他很重视从音乐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的词曲。记得在他翻译李后主词时,曾有人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后主的《相见欢》首句“无言独上西楼”是否可以改用  相似文献   

11.
夏衍有两句话,“不熟悉的不写,不关心的不写”(《关心的,熟悉的》),是他身体力行的。当然,他也懂得:“不关心者可以关心,不熟悉者可以熟悉。”(同上)三十年代,他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工作,又是行踪无定的“地下党”。革命者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生活他是熟悉的。环境和斗争策略都不允许他来正面地描写他们。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1月,巴金到了日本,先在横滨,后到东京。1935年8月离东京回国。日本之行,前后近10个月。在日本,巴金写了短篇小说《神》、《鬼》和《人》(曾名《东京狱中一日记》),童话故事《长生塔》,散文、杂感集《点滴》等。通过文艺创作,巴金对日本社会进行了研究,对中国现实进行了反思。日本之行,对巴金的创作思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主要表现在,他前期浓重的个人哀愁趋于淡漠,无政府主义思想得到反省,新的朦胧的希望已经产生,创作的倾向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六——四七年在上海大革命失败,郭老避居日本,是从上海出发的,十年之后,“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郭老回国抗战,又是从上海开始的。所以经过八年抗战,郭老又到上海,上海人民都有对他重回故地倍增亲切的感情。郭老是一九四六年五月上旬到上海的,我在五月二十一日上午去拜访了他,是吉少甫同志陪我去的。那时老吉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也从重庆迁移到了上海,有出版全套郭沫若文集的计划,我曾把几本郭老过去在泰束、光华、现代等书店出版的早期著作,送给他们备用,当我知道敬仰已久的郭老到了上海,很想见见他。老吉征得郭老的同意,满足了我的要求。当时他住在虹口区溧阳路,是沿马路有木栅门的一座日本式小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后,李汉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特别是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他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十  相似文献   

15.
<正> 这是一本乍看上去很平常的书,小32开、竖排、没有插图、约两万字左右,出版于1935年,全白的封面上,竖写着陶行知先生题写的《小先生的游记》,书的作者是杨应彬.令人惊牙的是写这本书的杨应彬当时只有十二岁.56年前,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大埔县百候中学的初中学生.《小先生的游记》是他从家乡大埔县到上海的旅行欢悲的记录,他以一个穷孩子的特殊视角,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大都会贫富对立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本书曾经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查禁,但却再版过十二次,每次两千册,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王匡同志说,他在东莞中学念书时就知道这本书,他的老师曾经向学生介绍过这本由初中生写的书.搞战胜利后应彬同志在广州的兄弟图书公司和香港的生活书店都看到这本书,当时已被解禁,此书还远销到了南洋.  相似文献   

16.
读了徐怀启先生在“学术月刊”第五期发表的“从形式逻辑看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一文,其中有若干的论点,我不完全同意,因写此文,以与徐怀启先生商榷。徐先生写此文的目的,在于补充他在上海哲学学会和“学术月刊”编辑部召开“两类矛盾”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因为他发现他自己在座谈会提出的一个问题:“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这两个名词所表现的概念是不是同一概念?”“如果它们是同一的,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那么,对抗性矛盾也就是敌  相似文献   

17.
开头写作——扣题提示写什么:我家潜伏着一个“外星人”,这是一个秘密。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外星人”撸头发,其实是在整理天线;“外星人”刮胡子,其实是在充电;“外星人”到了晚上就不见了,他干什么了,谁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记得有好几个作家说过:要懂得“怎么写”,最好能失从“不能这么写”的作品中去悟道理。写小说是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例如美学这门学问,有许多根本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剖析各种反动的美学观,从中得出正面的结论。在六十年代初闯荡过一次美学界的姚文元,就是一个难得的反面教员。尽管他那些浅薄、混乱的篇什很难称得上是形成了什么美学思想,而只是对美学的一场骚扰,但正是从这种骚扰中使我们可以推想出一些美学研究中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在努力写着,他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此前,他写过《<务虚笔记>备忘》,是作为中篇小说发表的。他在《<务虚笔记>备忘》中这样写过:“《务虚笔记》是我梦想的长篇。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这部长篇也许永远是个梦想,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我的梦想的长篇记录,怕这务虚的梦想在记忆中走漏,所以先做这务实的备忘,但也有可能,这就是那部梦想的长篇——《务虚笔记》的局部”。 史铁生是诚实的。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新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卓著,但他在《沸羹集·序我的诗》中却说:“我不大高兴别人称我是‘诗人’,但我却是喜欢诗。”郭沫若确是“喜欢诗”的,除创作之外,他还写过不少关于诗的评述,尤其对鲁迅的诗,推崇备至。在《鲁迅诗稿》序中,他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说来奇怪,鲁迅也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诗。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