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登州、莱州地处山东海防的前沿,对明代海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登莱巡抚的设立,是与明末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登、莱地区的海防战略地位密不可分的。明代登莱巡抚共有13任,有固定的驻所和辖区,负责地方军务,主要是抗击后金。明代登莱巡抚政绩良好,在明末辽东战局和维护山东海防安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它并未能挽救明王朝的危亡。  相似文献   

2.
海防的起源众说纷纭。海防概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海防概念与海权、海军、海疆、边防、国防等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形势下,海防问题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和军队建设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海防是关系明初政权稳固的大问题.针对海疆不靖的严峻形势,明成祖励精图治,积极筹防.从他在山东的海防作为来看,其海防政策有诸多特点,诸如"以陆固海"、"以海屏陆"、重视海防军政和"行海禁"等,其中重视陆海结合和行政建制是其亮点,并对山东海防有显著作用.但他仍然例行洪武时期的海禁并罢掉海运是其政策的败笔,这对其后中国明清政府一直没有致力于海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山东的海防得到了重建与增强。山东的海防建设作为一种面向海洋的活动,保护了山东海运的顺利开展,改善了山东海疆地区农业垦殖落后的局面,促进了山东地方吏治的整顿与优化。同时,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对山东的海防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亦有弊。海防与沿海社会之间这种互为影响、紧密相连的关系,为我们今天"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昌国卫的创置是明朝初年洪武帝经营浙东海疆的重要措施,对明王朝加强浙东地区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倭患的兴起和舟山不利的交通状况引起了明王朝海防布局的调整,最终导致了昌国卫的内迁.昌国卫的创置和内移反映出明王朝在浙东海疆的海防政策变化,并对舟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前,中国历代国防的重心在塞防。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受到巨大的震慑,一些进步人士明确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批爱国官员积极倡导建设中国海防近代化,并提出了许多方针与措施。在外国侵略者日益猖撅进犯海疆的压力下,清政府也开始重视海防问题,并下令筹议海防建设的具体方案,中国海防现代化建设铺开了阵势。1888年北洋水师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海防近代化建设的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7.
明代沿海防御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其发生机制、演变脉络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发掘与研究,可为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通过对明代沿海防御卫所建置的起因、沿革、空间分布及其变迁的研究,证明了明代海防体系是我国第一次建成的、以对外防御为首要功能的沿海防御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严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同时,通过对明初海运作用和重要性的分析,及对元、明海运航线比较,证明了明代沿海防体系具有保卫海运航线与贡道安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东海防建设是晚清海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使晚清社会特别是山东地方社会政治发生了诸多变革。具体而言,晚清山东海防建设,推动了山东的军事近代化,促进了山东地方吏治的整顿,制约了山东内地治安与河务运作,打破了山东沿海居民生活的常态,推动了中央财政管理制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苏勇军副教授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在沿海七省处于南北之中的浙江,其海上防务曾是明代的重点防御区域。明代浙东海防战略地位的突出,主要是由其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等因素促成的。恰如明人谢杰指出:"夫浙东地形突出海中,故为贼所必犯;浙西虽涉里海,而豪华财帛之府,尤为贼所垂涎。"该著依据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原始史料及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对明代浙东海防缘起、海防建设及其发展脉络、海防内在特质以及  相似文献   

10.
“南倭北虏”是明代历史上的重要现象,与之相对应,同时期史部地理类著述中亦出现了大量的海防史籍与边塞史籍。郑若曾《筹海图编》是明代海防著述的典范之作。在明嘉靖以后至清鸦片战争之前,影响广泛,不少海防图籍以及日本相关之论著,皆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魏焕《皇明九边考》则为明代边政志书中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明代北部边疆与明蒙关系的一手史料。由《筹海图编》与《皇明九边考》的对比可以发现,两部史籍关注内容虽大相迥异,但在编撰体例、著述目的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却有相通之处。明代海防史籍的产生晚于边塞史籍,前者借鉴了后者的成例。  相似文献   

11.
明初洪武时期的海防与防御倭寇、海盗侵扰密不可分。明初洪武时期,山东是遭受倭寇侵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明太祖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山东海防:一是与日本进行外交交涉,但以失败告终;二是厉行“海禁”政策,虽对防御倭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负面影响更是深远;三是加强海防建设,包括建设水军、设置沿海卫所、建立海防工事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明太祖励精图治,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部署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卫所为中心、水陆配合的海防体系。但是,透析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明初洪武时期的海防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已呈现出日趋消极保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山东在道光帝的督促下,提出了山东海防的建设方案。这一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改造船炮,增加水师兵额,加强水师训练,修筑炮台,建设军储仓。尽管这一方案具有保守性和滞后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晚清山东海防建设的探索,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然而,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山东海防建设方案并没有真正落实。晚清山东海防事业因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迄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依然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北仑区海防遗址是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明代起就建有炮台、烽火台等军事防御工事。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北仑地区战火弥漫,那里的英雄人民同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迹,和众多的海防历史遗址和海防文物,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以降,在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和中国传统社会架构内海洋性因素缓慢成长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开始缓慢地形成。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与西方近代海疆观念的产生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由古代传统单一的海疆观念向近代全方位、整体性的海疆观念形成过程中,充满着争论和斗争,形成极其艰难和痛苦。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加速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致仕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统治者大量继承了前代的做法,又依据本朝的实际情况多所更张,形成了独具本朝特色的文官致仕制度。对明代文官致仕的年龄、待遇问题进行细致爬梳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致仕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海洋意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生海洋意识还比较薄弱,这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战略十分不利。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实践观察等研究方法就高校开设海洋类体育实践课程对大学生认识海洋,强化海疆、海防意识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就可能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建议。为强化大学生的海洋意识以及为中共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明代统治者十分重视驿路交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发达的驿路网,促进了明代商品流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元朝统治者先后开挖了济州河与会通河。山东运河成为国家水路运输的交通大动脉。运河的贯通带动了沿岸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建设,促进了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清代台湾职官选任制度的创制与发展,是清朝统一疆域形成与海疆治理深化的表现。清廷收复台湾后,为解决“缺官”问题创制台湾例;清中期,海疆治理深化,台湾例逐渐与沿海缺融合形成海疆缺,并不断对海疆缺进行调整完善,更加注重治理成效。台湾例的不断发展,对沿海各省职官制度产生了影响,并最终融合成为适应海疆治理整体性的职官制度体系。清末,海疆危机突显,台湾海疆缺虽积极因应,但终因台湾的丧失而被撤销。有清一代,台湾职官选任制度针对其夐于远海的特殊自然环境与番民共处的复杂社会情形,确定了“人地相宜”的制度宗旨,通过“拣选题补”“俸满优升”的制度原则,在台湾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职官治理体系,大大提升了清政府在台湾的治理能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明代毁"淫祠"现象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明代,伴随着佛道两教与其他宗教的日益兴盛,私建的寺观祠廊逐渐增多,对国家财政、社会控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毁"淫祠"活动以遏制私建、私祭之风,解决"淫祠"的存在与兴盛引起的各种问题.毁"淫祠"活动在弘治到万历前期达到高潮,是明代统治者改革潮流中的一个支流,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过程中,地方官员扮演了毁"淫祠"活动的积极建议与实施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