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元杂剧“代言体”的特质,决定了创作者必须通过剧中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元杂剧的对象是以城市平民──市民──为主,这就要求作家站在平民的立场,以平民的视野去审视事理,从而促成了元杂剧的平民化倾向。正是由于平民化的创作倾向,使元杂剧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获得了众多的观众,进而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以贞节与柔顺为主的妇德教育是周代贵族妇女教育的核心,它承担着维护周代父权家族存在发展的 社会文化功能。此外,妇德教育不仅对贵族妇女具有礼义规范约束意义,而且通过周代妇女对道德追求的诚挚,应该可 见人文道德理想在与生命体悟结合时所具有的超越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承载着宣扬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使命。元杂剧作家以其高度的道德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用杂剧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 ,对传统道德进行了生动的阐释和宣扬 ,这对维系汉民族的传统道德 ,保持和发扬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在元剧作家中,辈份最老、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可谓元杂剧的开山祖师。元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把他放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指元杂剧)行于世者五十六人”中的第一位。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称他为“杂剧之始”。在元代,人们往往以他的名字来赞誉那些成  相似文献   

5.
道德优劣论     
一、道德的任意性人类的道德多种多样。它们的不同 ,首先表现在适用的范围上。一些道德 ,如诚实、节制、谦虚、公正、勇敢、智慧等等 ,是任何时代都提倡人们遵守的 ;反之 ,另一些道德 ,如“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言、妇容、妇功、妇德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等等 ,则仅仅是一定社会时期提倡的。由此观之 ,一切道德显然可以分为两类 :“共同道德与特定道德”。所谓共同道德 ,也就是人类共同道德 ,是任何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 ,是适用于人类一切社会一切人的道德 ,是一切社会一切人都应该…  相似文献   

6.
真德秀以理学家之独特身份在文集序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不仅有别于文学家,也有不同于其他理学家之处。首先,真德秀的“气论”是以“元气”为上,进而推崇出于“元气”的“圣人之文”。其次,真德秀有关创作主体的“诚”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作主体理想道德的实现;二是创作主体外在事功的完成。最后,在品评人物的道德、功业、词章三者中,真德秀更重视文集作者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 2 0世纪尤其是 80年代以来有关元代著名喜剧作家郑廷玉的研究状况作了简要回顾 ,从中可见元杂剧研究所走过的曲折历程 ,对郑廷玉及其杂剧的认识也同样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由社会功利性的政治与道德评判到以探究作家创作心理为前提 ,全面地认知郑氏杂剧所折射的时代意识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 ,并由单一的线型思维模式推进到多元并举的多维度、多思路的立体式探寻 ,标示着元杂剧整体到个案研究均已显现出鲜明的学术品格 ,并朝着更加科学化的道路迈进  相似文献   

8.
戏曲形式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元杂剧、明清 传奇、花部等几个阶段。这里所谓的发展,有就“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形式的整体而言的 ,也有就形式的某一方面,如语言、音乐形式和结构等而言的。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其中创作群体的变迁及其对创作形式的能动选择是最具活力的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变化着 的创作群体和随之变化的创作观念来透视戏曲形式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元之交,在我国北方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杂剧”。这种新戏剧,由于朝廷的提倡,社会经济提供了发展条件,城乡开辟了演出市场,又在广大人民的普遍爱好下,便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很快地兴盛起来。随着元朝统一全国,杂剧又很快南流渡江,创作中心南移杭州,促进了南北曲的合流。戏曲史上常把这段光辉历程,称之为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它对“传奇戏”的孕育和形成,推动戏曲进入新高潮,都起了奠基作用。对于杂剧如何在北方兴起,又如何南流渡江,实现南北曲的合流,谈几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我们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是为了弄清元杂剧创作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而分期的主要依据,自然只能是各个不同时期杂剧作家的创作实践。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元代杂剧作家,除个别人物外,都难以确考其生卒年月;其剧本的写作时间,那就更难论断了。能给我们提供一点时代线索的,只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录鬼簿》里将元杂剧作家分为三期:一、“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传于世者”和“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二、“方今已死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和“已死才人不相知者”;三、“方今才人相知者”  相似文献   

11.
张洁的《拣麦穗》以女性特有的独语,反映了一种世俗的荒诞意识,在对非功利的纯真感情的执著追求与呼唤中,折射出作者的"恋父情结"与"柏拉图式精神恋爱"。《拣麦穗》题材新颖、构思独特、用戏剧化的话语结构、象征主义手法和寓意,以独步卓然的创新足迹,对推动散文文体的时代嬗变,作出了探索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中的醒目现象,也是彼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多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充任。因为"自由结婚"动辄与传统女性道德相抵触,女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持保守态度。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中,只有当男女情爱提升至"仁民爱物"的高度,"爱情"方与"道德"并行不悖。而言情小说中女学生对一己情爱的大胆追求,往往引向"自由毒"的泛滥。不过,这种文学呈现的结果,主要源自小说家的刻意经营,而不是女性真实生活图景的写照。新女性在文学中的全面突围,有待于两性道德的新变和"五四"新文学的出场。  相似文献   

13.
关注女性生活是林语堂小说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作品大多是通过爱情婚姻的描写来聚焦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情感经历,并一直不断探求着女性自由完美的生存方式。《贞节坊》的改编,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林语堂珍视女性自在、自然状态的情感,对女性充满了爱和同情,指出女性之健康情感不当以某种道德为借口而强行压抑之。  相似文献   

14.
芍药是原产我国的著名花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传递者,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花"。从《诗经》入手,考证了芍药作为古代结情之花的渊源;又从唐宋诗词、元明戏曲中考证了芍药作为爱情象征的背景、内涵;并对古代诗词、文学作品中芍药的女性意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介绍了芍药作为女科药材的重要价值。最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芍药与其他具有相似寓意的花木(牡丹、玫瑰、红豆)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芍药情花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并结合当代消费特点,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阐述了芍药成为我国当今"爱情之花"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这片古旧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土壤上,我们既可以看到五四启蒙理性的影子,又可以看到崭新的都市所承载的前卫现代的性伦理观念的身影,同时随着革命文学逐渐火爆,还不时有革命理性的身影在文本中闪现。从五四时期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到海派作家对爱情的解构,到革命文学中作家对"灵与肉"的弃绝,再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部分作家性的放纵,对爱情的冷落来看,我国文学领域中的灵与肉的张力关系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史的角度考察了“绯闻”的产生途径,“绯”最初是指一种浅红色的丝织品,之后又被专用作颜色词,后来由于“红”的用法的多样化。“绯”所代表的颜色逐渐被“粉红”、“桃红”等取代.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但由于“绯”和“桃色”所表示的颜色均和少女的面色相似,所以也就带有了和女性相关的联想义,进而被用来指称一类通常有女性参与的新闻事件即“桃色新闻”或“绯闻”。此外.因为“绯闻”比“桃色新闻”简省.所以现在多用“绯闻”。  相似文献   

17.
社会梦想中道德价值设置规定着其精神境界和价值范式。中国古代的"大同梦"因其内含的仁爱、平等、和谐等道德价值理想,体现出对完美人性的向往和对绝对"善"的追求,而成为人类拂之不去的梦想。中国清末民初的"强国梦"最初崇尚物质、崇拜强权,功利性压倒道义性,但在一战给欧洲带来的悲剧和国内共和失败的现实面前,开始反思缺失道德价值浸染的"强国梦",重新赋予梦想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尺度。西方典型梦想"美国梦"中自由、平等、民主等道德价值梦想后来日益嬗变为攫取物质财富的梦想,其吸引力也日渐式微,变得虚幻。以此为鉴,"中国梦"应以道德为基石,赋予丰富的道德价值,彰显道德文化气质,显示传统文明的色彩,谱写天下大同的基调,绘就和谐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部分以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叙事背景下知识女性的成长特征:爱情与革命的二元对立、知识分子叙事态度的变化以及女性意识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子夜>在集中反映复杂尖锐的经济政治斗争的同时,也大量涉及到性爱、婚姻、道德方面的生活,但描写这些的主要目的并非对此进行道德审视与道德批判,而是着重揭示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对人们伦理观念与道德选择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伦理冲突与嬗变;其次,<子夜>在描写人们爱情、婚姻、家庭伦理观念的嬗变时,并不注重追踪这种嬗变的历史过程,而是着意描述其当下状态;其三,<子夜>选择了一个超越于艺术对象之上俯察一切的视角,采取了一种客观描述的态度,作者只是在冷静地分析、考察和表现这一切,并不带个人情感的爱憎和好恶.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以基督式的爱的哲学开创了爱的文学,因此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母爱意识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冰心对母爱宣教似的竭力张扬,意在试图从哲学、宗教的高度对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把握,建立一个有牢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并期待这种人生哲学能有现实的社会功效,来解读社会,有效地拯救众生,疗救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