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考古材料对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进行了归纳论述。分析认为 :岭面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可能肇始于 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如牛栏洞遗存 ) ,在新石器时代时期 (如石峡文化 )和晚期 (晓锦遗存 )继续存在且有所发展 :但受气候 ,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发展缓慢 ,在史前期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稻作农耕文化区。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节日与梯田稻作礼仪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哈尼族节日与梯田稻作礼仪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在对元阳县俄扎乡松树寨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PRA调查方法和文献法,对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哈尼族在稻作分工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权利主要限于家庭之内;仍然保持着"男主外,女方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相似文献   

4.
日本水稻种植在绳纹晚期从中国江南越海传至,此后稻作农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民俗。日本稻荷神社数量很多,对狐狸的崇拜、樱花的喜爱、过年祭祀时注连绳的装饰以及相扑运动的起源等,最初可能都源于稻作农耕。日本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祭,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大部分都与水稻的播种、萌芽、生长、收获相关联,是人们对丰收的一种渴望,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稻米还被认为是力量的源泉,由此产生了从米中寻找力量的习俗,稻米及制成品还常用于节日祭祀。时至今日,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习俗中,依然还带有稻作农耕的烙印,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理白族与日本的农耕稻作祭祀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指出中国白族稻作祭祀方式中的自然崇拜及祭祀各种自然神灵,与日本稻作祭祀中的自然神灵信仰;白族的栽秧会与日本的花田植、白族的田家乐与日本的田乐之间有许多可比性,而两者间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梯田文化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尼族是雕塑大地的民族,哈尼族梯田是真正的大地雕塑.哈尼人把别的民族用来建造城市的精力和梦想,都用来建造梯田了.他们世世代代创建起来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共构的"梯田文化",在今天人类迫切需要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平衡支点时,它的优长凸现了.  相似文献   

7.
水稻的传入及其依赖性种植确立了这一作物在日本早期农业史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单一性质的生产形态作为变革力量在激发社会制度变迁的同时也空前丰富了精神领域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在稻作农耕的特定生产方式和特殊自然环境下孕育发展出了强烈显著的稻作文化性格,即"优劣二分"的集团意识、"精细勤勉"的精农主义、"忠皇尽职"的忠诚观念以及"以和为贵"的协调精神。稻作文化性格的诞生和存续加速了日本民族独特价值观、人际观、是非观、劳动观、忠诚观和自然观的形成,并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二元化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现今彝族聚居区的自然条件来看,大都不适宜种植水稻,但不能就此断定彝族先民与稻作文明无缘。通过考察彝语稻作词汇发现:稻为彝语自源词,在彝语方言形成前便已存在,彝语支1诸族的分化是在学会种稻之后;彝语稻作词汇丰富、用法独特,这是彝族早期稻作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稻为彝族固有农作物,也是彝族早期食物来源之一;明末清初以来,彝族稻作发展深受汉族影响。  相似文献   

9.
布依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它以善于种植水稻著称于世.在布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着浓郁的稻作文化特色.布依族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代,我国南方古越人及其先民的稻作文化是布依族稻作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壮族传统体育既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更与壮民族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打铜鼓、打扁担、踩风丰、蚂拐舞、抛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例,探讨了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壮族传统体育在稻作文化中发挥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梯田文化为核心的哈尼族传统文化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协调发展的和谐观。其中的水文化、梯田稻作文化、择居文化、适应文化,对当今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哈尼族传统农业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农业文明的奇迹,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五点一线为立体空间布局,多样化、多层次性、梯度性的生产结构,代际代内公平为特点的传统农业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契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优秀成分并传承下去对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最低限度来看,对哈尼族反思自身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哈尼族应该继承哈尼先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正确对待传统,科学应对当代哈尼族面临的生态问题、居住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8世纪,回鹘汗国灭亡后,一部分回鹘人被迫西迁。在迁徙到新的居住地后,回鹘的生产方式、文化得以不断的整合,在经济上由畜牧为主整合为以农耕为主,在文化上通过语言文字、宗教、饮食居所等方面的整合走向合成式文明,这为新的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哈尼族生态观的特色及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传统文化中,在居住空间的选择、传统的梯田农耕和宗教祭祀活动等方面都有一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和实践。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对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快速变迁,对这些生态观念和实践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在田野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对红河流域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哈尼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合理选择地形气候、良性利用森林资源、村寨空间布局平衡、水系的人工循环运移、有效施用有机肥料、永续利用稻种基因、"田棚"绿色生态经济、多元和谐的"牛马亲家"关系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红河流域哈尼族有树葬、水葬、火葬和土葬等多种形式和分类,体现出哈尼族人生阶段丧葬习俗礼仪中的二元多维的人际关系:即现实的人世关系与宗教中的鬼魂体系交互作用的"事死如事生"和原始血缘"过渡性"的人际关系、悲文化与喜文化交互作用避祸求福的人际关系、血缘婚姻家族与地缘性同胞邻居交互作用的血缘与地缘混合的人际关系,并提出了促进哈尼族丧葬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